內容簡介

這本國際性的教材,呈現了一種新穎的方式,鼓勵人們去思考社會心理學是如何教他們理解身邊的社會的。書中提供了很多真實的日常生活事件的情境,可以讓讀者更好地將社會心理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將社會心理學核心的理論和概念與更多批評性的觀點整合在一起,《社會心理學與日常生活》作為一本極具價值、內容廣泛、結構連貫且令人振奮的入門書籍,適合所有對社會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們閱讀。
 

目錄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心理學介紹
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與文化基礎取向
結合理論、研究和行為的實用性
全書概述
第二章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
社會心理學在早期是如何關注社會生活的
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短暫歷史
實驗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崛起產生的影響
信任危機與對社會相關問題的重新重視
從社會心理學危機中重新審視旁觀者研究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當代社會心理學及其對日常生活的關注
當代社會心理學的概念化
日常生活的概念
互動、吸引和人際關系
自我和日常生活
將心理學的知識應用到無處不在的日常生活中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理解日常知識
人有何知
作為社會認知的知識︰曼紐爾如何想?
圖式在曼紐爾生活中的作用
對曼紐爾形成刻板印象︰有關偏見的社會心理學
對曼紐爾的態度
歸因理論及責備曼紐爾的傾向
社會認知之外︰曼紐爾並非在孤立思考
社會表征理論
研究別人的知識︰怎樣與像曼紐爾這樣的人交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本土心理學與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心理學
原住民
殖民化及其給原住民帶來的後果
原住民的宇宙論與同化過程
心理學中原住民的心聲
本土心理學與總體的心理學學科
總體心理學的去殖民化
關聯自我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社會心理學與場所
環境心理學與關于場所的社會心理學
基于場所的身份認同
家、事物和場所的意義
將各種場所編織進生活世界之中
基于場所的隔離與驅逐
表征空間與物理空間
基于場所的特征與社會包容
建立場所聯系與身心健康的改革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移民、文化適應和定居
遷徙的類別
文化沖擊和適應模式
文化適應
社會認同理論和同化
社會認同理論、文化適應與經濟
文化和身份的去地域化理解
殖民主義和壓迫的歷史︰種族和權力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健康與疾病
健康和疾病
健康心理學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和壓力
健康相關的知識和行為
關于健康行為改變的社會認知模型的缺陷
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工作和健康
通過關注人和背景促進健康
本章小結
第九章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公正
日常生活中公正的重要性
公正的含義
心理學對社會公正的歷史性反思
公平理論和分配公正
下一個階段︰轉向過程、程序公平和公正
相關關注和社會認同
公正的範圍︰誰被包含在內,誰被排除在外?
本章小結
第十章 親社會行為和批判人本主義
親社會行為(利他主義)
親社會行為
人本主義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
批判人本主義
面對逆境的心理彈性
社群心理彈性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媒體與日常生活經歷
媒體的本質︰無處不在與多元化
什麼是媒體?
心理學家對媒體的研究
利用媒體挑戰歧視,促進不同群體間相互理解
思考媒體效應或媒體對人的影響
培養理論與從實驗室到日常生活的轉變
將社會疾病歸咎于媒體的傾向
對于人們如何使用媒體,或者與媒體關系的考量
在線狀態和離線狀態之間的融合
本章小結
第十二章 展望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心理學
匯總謎題中的各個環節
描繪一幅更加豐富多彩的畫卷
參考文獻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具有歷史和文化根基、關注社會、具有社會反饋性的學科,同時它也是一門人文學科和應用學科。它試圖解決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隨著研究的發展,社會心理學正在日臻成熟,這一學科逐漸延伸到科學心理學這一概念之外,進入了社會科學領域,並涉及了人類學的方面。社會心理學家一直以來都與社會事件緊密相連。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以及我們的經歷都滲透在社會心理學的工作當中。社會心理學中充滿了涉及人類思想、行為和社會關系的各種重要情境背景。

本書的六位作者都是社會心理學領域的專家。他們來自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他們從各自的視角和背景來論述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生活的聯系。本書關注的主題包括自我與認同、社會化、群體多樣化、社會認知與公眾理解、沖突解決、人際影響、媒體及應變力等方面。這些概念能使我們對人類實踐和行為有一定的理解。本書也考慮了社會心理學潛在的研究方法,用于解決族群沖突、歧視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等方面的問題。這反映了作者與其他社會心理學家一起,為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公正的社會而履行的道義和政治責任。

本書有兩個重要的特色︰一是綜合采用涉及自然科學的心理學以及涉及社會科學、人類學的社會心理學這兩種取向的觀點進行建構。在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既有專注個體的研究傾向,如強調控制、實驗和客觀性;也有關注整體的研究傾向,如強調文化、社會和研究者的介入。在關注科學性的同時,又關注現實生活中社會心理學與復雜的社會之間的聯系。因此,本書在對眾多主題進行說明的時候,采用了多元的觀點,不僅包括對實驗研究進行說明,還包括采用批判性研究和質性研究進行說明。

二是本書強調理論、研究、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從多方面提出綜合性的見解。雖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包括上述三個部分,一些研究純粹致力于探索事物的本質,並不直接涉及應用的行為方面,但是作為一門學科,社會心理學會采用一系列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例子來對上述三個部分進行說明。

本書的結構安排和內容如下︰

第一章介紹了以社會和文化為出發點的社會心理學的立場,以及這一立場對本書的影響︰並探討了行動研究以及社會轉型定向對社會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的影響。

第二章介紹了社會心理學的歷史,關注了社會心理學整體傾向和個人傾向流派的起源。

第三章介紹了當前社會心理學的概念和日常生活的概念,強調日常生活是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本章具體地討論了什麼是日常生活、人際吸引、親密關系、人的社會化、塑造我們生活的“社會系統的重塑”,以及社會生活的重要場所和重要事務等問題。

第四章討論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建立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知識,與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和實踐又有什麼樣的關系。我們將以不同的情境為例,表述社會心理學家的不同取向的觀點。本章討論了知識的本質、知識和信念的社會構建等方面的問題。

第五章探討了各種本土心理學的起源與性質。本土化的社會心理學為促進多元而靈活的社會更好地向前發展能起到作用,也讓我們得以理解身處社會背景之中的個人。本章論述了社會心理學認為不存在對社會、生活以及在社會中的個體進行解釋的“唯一合理的觀點”,在文化適應中我們對自身、對他人的理解,是多元的。

第六章討論了以場所為基礎的身份確認是如何形成的,這種身份確認對促進社會參與、促進社區的健康發展起什麼積極影響。人們在場所中的時候,是如何使之產生特定的意義,從而使場所成為社會心理過程的一部分的。

第七章從政治和動態的角度,對移民和定居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本章簡要地論述了人們理解移民、定居和群際關系的不同方式,探討了文化適應方面的問題。

第八章介紹了一些日常生活中與社會心理學相關的健康和疾病問題,探討了關于健康的社會認知模型。這個模型反映了社會心理學中的個體取向,也探討了更為集體取向的研究。它注重調查和探尋社會經濟狀況對健康的影響,特別強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這種強調反映了心理學努力超越健康的個人責任觀念,而考慮影響生活現實和很多民眾健康狀況的更廣泛的環境因素。

第九章在群體關系的基礎上,探討社會公正。本章介紹了公正作為一種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公正的範圍和道德邊界等方面的問題。

第十章介紹了社會心理學關注人性積極方面的傳統,強調了親社會行為和心理彈性是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論述了人本主義和積極心理學,強調對人的潛能的重視,指出了批判人本主義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當代取向。

第十一章探討了媒體在社會心理學中所處的中心位置,從傳統和當前兩個方面,對社會心理學中人與媒體的互動進行了說明,同時也討論了生活中日益增長的媒體類型,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在這一章中,還介紹了社會心理學家是如何利用媒體上的多元材料,促進基礎教學,以及如何將媒體的聲音傳達到被邊緣化的社會群體當中的。

第十二章對各章節的內容進行了回顧,用一個整合的情境為例來進行說明。這一整合的情境涉及前面各個章節,用此來說明什麼是“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心理學”。本章詳細論述了社會心理學變革的重要性,這種變革涉及我們自身,也涉及世界上發生的真實事件。本章還探索了我們能夠做什麼,我們需要為社會提供什麼,還有什麼是我們所不了解的。這些問題幫助學生打開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大門,學生可以從不同方面切入,展開自己的研究計劃。在本書的結尾部分,作者指出社會心理學中還有很多工作有待開展,這些工作能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本書不僅適用于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還適用于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社會工作者和關注社會、文化的工作者也可以把本書作為學習教材或自學讀物。我相信,所有關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人都會從本書受益。

我的碩士研究生參與了本書的翻譯工作,在此對他們表示感謝。中國輕工業出版社“萬千心理”的編輯們給予我許多幫助和支持,並在書稿的審校過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

全書譯者及分工如下︰張榮華(第一章和第二章);吳睿(第三章和第四章);楊婷婷(第五章和第六章);李瑩瑩(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王曉敏(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最後,由我和李曉娜對全部譯稿進行了校對和統稿。

因水平有限,譯稿中難免有錯譯和不妥之處,望乞求讀者指正。

張榮華
2011年12月1日
于武漢大學珞珈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