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蒯因繼《從邏輯的觀點看》之後關于語言哲學的一部系統的論著。作者以語言的社會性為出發點,從主體與對象的刺激-反應關系和機制對語詞、語句及其意義做了經驗主義的發生學的研究,提出了關于兒童的語言習得、全然陌生語言的“徹底翻譯”和翻譯的不確定性、語詞的刺激意義和刺激同義性等重要的概念和學說。書中對牛津日常語言哲學多有批評,充分運用和發展了形式語言的邏輯分析方法(“義釋”、“語義上溯”);對各種指稱的語言手段的暗昧性的根源及其解決方案做了細致的討論。《語詞和對象》較以前的著作更明確、深入地闡述了作者在物理對象和心理對象問題上的物理主義觀點及關于抽象對象(類、數學對象)的柏拉圖主義觀點。
W.V.O.蒯因(Willardc Vanc Ormanc
Quine)(1908—2000),20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的美國著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現代分析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2年畢業于哈佛大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1932—1933年赴歐洲(維也納、布拉格、華沙等地)做訪問研究.1936年開始作為講師在哈佛大學任教,1947年升為副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美國海軍服役,1戰後返回哈佛任教,1948年升為教授.此後多次在其他大學講學,11978年退休.主要哲學著作有《從邏輯的觀點看》(1953)、《語詞和對象》(1960)、《悖論方法及其他論文集》(1966)、《本體論的相對性及其他論文集》(1969)、《邏輯哲學》(1970)、《理論和事物》(19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