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國家旅桂市場是廣西入境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程成編寫的《東盟國家旅桂市場結構研究》是關于研究東盟國家旅桂市場結構的專著,全書分為理論探討與相關述評;TMAVG進階結構;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等內容。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程成,女,廣西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近年來,主持與參加國級、省部級課題二十余項,出版專著4部(獨著2部、參撰2部),參編著作1部(副主編),發表中、英文論文二十余篇。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依據與研究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義
第二節 課題來源和研究構想
一 課題來源
二 研究內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安排與主要建樹
一 研究進展
二 主要建樹
三 研究架構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相關述評
第一節 相關理論的應用
一 地緣經濟區和勞動地域分工理論
二 博弈論和區位論
三 梯度推移理論和協同論
第二節 TMAVG述評
一 現有的旅游資源和產品(線路)
二 TMAVG發展現狀
三 TMAVG發展問題
第三節 基于TMAVG的發展述評
一 拓展TMAVG的條件與優勢
二 拓展TMAVG的機制與定位
三 拓展TMAVG的目標
第三章 TMAVG基礎結構
第一節 TMAVG客源結構
一 客源人數指數
二 客源結構累積
第二節 TMAVG時間結構
一 年際變動結構
二 月際變動結構
第三節 TMAVG地域結構
一 TMAVG流量
二 地域集中指數
三 地域分布指數
第四章 TMAVG進階結構
第一節 TMAVG消費結構
一 TMAVG人均天花費
二 TMAVG人均天花費構成
三 TMAVG(平均)停留時間
第二節 TMAVG核心結構
一 TMAVG要素
二 TMAVG行業
三 TMAVG功能
第三節 TMAVG優化結構
一 空間轉移態
二 親景(桂)度
三 市場機會指數
四 市場競爭態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第一節 主要分析與研究結論
一 TMAVG客源結構
二 TMAVG時間結構
三 TMAVG地域結構
四 TMAVG消費結構
五 TMAVG核心結構
六 TMAVG優化結構
第二節 現實的對策建議
一 基于TMAVG客源結構的分重點開拓策略
二 基于TMAVG時間結構的分時段促銷策略
三 基于TMAVG地域結構的分地區建設策略
四 基于TMAVG消費結構的升級策略
五 基于TMAVG核心結構的因應策略
六 基于TMAVG優化結構的差異化市場策略
第三節 研究不足與展望
一 研究的不足之處
二 未來的研究展望
附錄一 表目錄
附錄二 圖目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節 選題依據與研究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義
第二節 課題來源和研究構想
一 課題來源
二 研究內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安排與主要建樹
一 研究進展
二 主要建樹
三 研究架構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相關述評
第一節 相關理論的應用
一 地緣經濟區和勞動地域分工理論
二 博弈論和區位論
三 梯度推移理論和協同論
第二節 TMAVG述評
一 現有的旅游資源和產品(線路)
二 TMAVG發展現狀
三 TMAVG發展問題
第三節 基于TMAVG的發展述評
一 拓展TMAVG的條件與優勢
二 拓展TMAVG的機制與定位
三 拓展TMAVG的目標
第三章 TMAVG基礎結構
第一節 TMAVG客源結構
一 客源人數指數
二 客源結構累積
第二節 TMAVG時間結構
一 年際變動結構
二 月際變動結構
第三節 TMAVG地域結構
一 TMAVG流量
二 地域集中指數
三 地域分布指數
第四章 TMAVG進階結構
第一節 TMAVG消費結構
一 TMAVG人均天花費
二 TMAVG人均天花費構成
三 TMAVG(平均)停留時間
第二節 TMAVG核心結構
一 TMAVG要素
二 TMAVG行業
三 TMAVG功能
第三節 TMAVG優化結構
一 空間轉移態
二 親景(桂)度
三 市場機會指數
四 市場競爭態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第一節 主要分析與研究結論
一 TMAVG客源結構
二 TMAVG時間結構
三 TMAVG地域結構
四 TMAVG消費結構
五 TMAVG核心結構
六 TMAVG優化結構
第二節 現實的對策建議
一 基于TMAVG客源結構的分重點開拓策略
二 基于TMAVG時間結構的分時段促銷策略
三 基于TMAVG地域結構的分地區建設策略
四 基于TMAVG消費結構的升級策略
五 基于TMAVG核心結構的因應策略
六 基于TMAVG優化結構的差異化市場策略
第三節 研究不足與展望
一 研究的不足之處
二 未來的研究展望
附錄一 表目錄
附錄二 圖目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正當中國與東盟各國形成穩定健康的戰略伙伴關系之際,我校以經濟學、經濟管理、國際貿易等經濟學科為基礎,整合法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文學、新聞學、外語、教育學、藝術等學科力量,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準于2005年成立了廣西大學中國一東盟研究院;同時將“中國一東盟經貿合作與發展研究”作為“十一五”時期學校“211工程”的重點學科來進行建設。這兩項行動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要加強中國與東盟合作研究,發揮廣西大學智庫的作用,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服務,並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高水平的文科科研團隊。幾年來,圍繞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關系及東盟各國的國別研究,研究院的學者和專家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了使學者、專家們的智慧結晶得以在更廣的範圍內展示並服務于社會,發揮其更大的作用,我們決定將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結集並以《廣西大學中國一東盟研究院文庫》的形式出版。同時,這也是我院中國一東盟關系研究和“211工程”建設成果的一種匯報和檢閱的形式。
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系研究是國際關系中區域國別關系的研究,這一研究無論對國際經濟與政治還是對我國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非常重要。廣西在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中處于非常特殊的位置,特別是在廣西的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中,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發展狀況會給廣西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中國與東盟及各國的關系是非常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
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往來自我國春秋時期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于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系的繁榮,秦漢時期的番禺(今廣州)就已成為“珠璣、犀、玳瑁”等海外產品聚集的“都會”(《史記》卷69《貨殖列傳》)。自漢代以來,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商貿迅速發展。大約在唐朝開元初年,唐朝在廣州創設了“市舶使”,作為專門負責管理對外貿易的官員。宋元時期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促使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經貿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至明朝,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聯系,把雙方的商貿往來推向了新的高潮。自明代始,大批華人移居東南亞,帶去了中國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盡管明末清初,西方殖民者東來,中國幾番海禁;16世紀開始,東南亞各國和地區相繼淪為殖民地;至1840年中國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往來呈現復雜局面,但雙方的貿易仍然在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受世界格局的影響以及各國不同條件的制約,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濟關系經歷了曲折的歷程。直到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變化,東南亞各國開始調整其對華政策,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國家關系逐漸實現正常化,雙方經濟關系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期冷戰結束至90年代初,國際和區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折,雙邊經濟關系進入全面合作與發展的新階段。總之,中國與東盟各國合作關系由來已久,淵源深厚。
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合作浪潮的興起和亞洲的覺醒是東盟得以建立的主要背景。20世紀60—70年代,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第一次浪潮興起,拉美和非洲國家涌現出中美共同市場、安第斯集團、加勒比共同市場等眾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再次興起。在兩次浪潮的推動下,發展中國家普遍意識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只有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才能順應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趨勢並減緩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亞洲各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覺醒並形成了亞洲意識。戰前,亞洲是歐美的殖民地;戰後,亞洲各國盡管已經獨立,但仍未能擺脫大國對亞洲地區事務的干涉和控制。20世紀50—60年代,亞洲各國民族主義意識增強,已經顯示出較強烈的政治自主意願,要求自主處理地區事務,不受大國支配,努力維護本國的獨立和主權。亞洲各國都意識到,要實現這種意願,弱小國家必須組織起來協同合作,由此“亞洲主義”得以產生。東盟就是在東南亞國家這種意願的推動下,經過艱難曲折的過程而建立起來的。
……
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系研究是國際關系中區域國別關系的研究,這一研究無論對國際經濟與政治還是對我國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非常重要。廣西在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中處于非常特殊的位置,特別是在廣西的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中,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發展狀況會給廣西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中國與東盟及各國的關系是非常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
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往來自我國春秋時期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于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系的繁榮,秦漢時期的番禺(今廣州)就已成為“珠璣、犀、玳瑁”等海外產品聚集的“都會”(《史記》卷69《貨殖列傳》)。自漢代以來,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商貿迅速發展。大約在唐朝開元初年,唐朝在廣州創設了“市舶使”,作為專門負責管理對外貿易的官員。宋元時期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促使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經貿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至明朝,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聯系,把雙方的商貿往來推向了新的高潮。自明代始,大批華人移居東南亞,帶去了中國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盡管明末清初,西方殖民者東來,中國幾番海禁;16世紀開始,東南亞各國和地區相繼淪為殖民地;至1840年中國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往來呈現復雜局面,但雙方的貿易仍然在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受世界格局的影響以及各國不同條件的制約,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濟關系經歷了曲折的歷程。直到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變化,東南亞各國開始調整其對華政策,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國家關系逐漸實現正常化,雙方經濟關系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期冷戰結束至90年代初,國際和區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折,雙邊經濟關系進入全面合作與發展的新階段。總之,中國與東盟各國合作關系由來已久,淵源深厚。
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合作浪潮的興起和亞洲的覺醒是東盟得以建立的主要背景。20世紀60—70年代,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第一次浪潮興起,拉美和非洲國家涌現出中美共同市場、安第斯集團、加勒比共同市場等眾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再次興起。在兩次浪潮的推動下,發展中國家普遍意識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只有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才能順應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趨勢並減緩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亞洲各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覺醒並形成了亞洲意識。戰前,亞洲是歐美的殖民地;戰後,亞洲各國盡管已經獨立,但仍未能擺脫大國對亞洲地區事務的干涉和控制。20世紀50—60年代,亞洲各國民族主義意識增強,已經顯示出較強烈的政治自主意願,要求自主處理地區事務,不受大國支配,努力維護本國的獨立和主權。亞洲各國都意識到,要實現這種意願,弱小國家必須組織起來協同合作,由此“亞洲主義”得以產生。東盟就是在東南亞國家這種意願的推動下,經過艱難曲折的過程而建立起來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