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于書人而言,青銅器銘文乃先秦書跡之犖犖大者。個中西周金文,淳穆凝重,堂皇正大,而又奇姿百出,肥瘦扁長,極盡變化之能事,洵為習篆之必由之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西周祚數三百五十余載,而無論從所出青銅器及其銘文之數量、質量查考,都邑鎬京遺址均遜于今寶雞區域一大概包括周原地區、寶雞市區及鳳翔、麟游等其他縣區一。悉出于此且譽被四海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等重器,不特文史價值卓異,並亦金文書法之 赫載體。茲自書法藝術視角,對以周原為核心的寶雞全文,爬羅剔抉,精選若干種,裒輯成書,並輔以簡要分析,置諸弁首,或有助于芸芸搦管之士。

本叢書計分十冊,選西周至春秋早期寶雞一帶秦發祥地金文拓本五十余種,書風不居,良可取法。現擇其七,速寫于次︰

西周晚期的四十三年速鼎乙,通高五十三點三厘米,口徑四十六厘米,重三十三點五千克,腹內壁鑄有銘文三十行,三百二十字。前半部分銘文書風瘦朗清勁,後則逐漸參差搖曳,避讓穿插,恣情任性,若有醉態。(見本叢書第一冊)

(�來)盤,造于西周晚期,二○○三年在眉縣楊家村出土,通高二十點五厘米,口徑五十三點四厘米,腹深九點八厘米,重十八點五千克。盤內底鑄有銘文二十一行,三百七十二字,是建國以來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銘文最長的一件。在此盤銘文中,首次看到了當時人記錄的西周王室世系,其順序競與《史記‧周本紀》全然一致,堪稱本世紀初之空前發現z觀其銘文書法,疏雅端謹,金聲玉振,允推典範。(見本叢書第二冊)

秦公鑄,春秋早期造,一九七八年一月出土于寶雞縣陽平鄉太公廟村。通高七十五點一厘米,(金甫寸 bo)身高五十三厘米,重六十二點五千克,銘文二十六行,一百三十五字。書風秀勁細潤,姿態溫雅而又慧黠,點畫勻淨,一似銀針穿織。章法疏朗,幾若銀星之散碧空,與《中山王方壺》銘文書風或有姊妹貌相。(見本叢書第三冊)

(害夫)簋,西周厲王器,現藏扶風縣博物館,一九七八年五月出土該縣法門公社齊村。此簋通高五十九厘米,口徑四十三厘米,腹深二十三厘米,重六十千克。為現知商周銅簋中最大的一件,有『簋王』之稱,也是西周王器中唯一確知其具體出土地點的一件。腹底鑄有銘文十二行,一百二十五字。銘書字勢修長,點畫尊肅,一種雍穆高貴之氣,令人肅然起敬。(見本叢書第六冊)

(弋冬)簋,西周穆王器。一九七五年三月出土于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通高二十一厘米,口徑二十二厘米,腹深十二點五厘米,重五千克。器、蓋各鑄相同銘文十一行、一百三十四字。書風豐肥憨樸,點畫方圓互用,後世書家鐘元常、劉石庵等,胥有若然遺風。(見本叢書第七冊)

九年衛鼎,西周共王九年正月。一九七五年二月出土于岐山縣京當公社董家村。通高三十七點二厘米,口徑三十四點五厘米,腹深二十厘米,重十二點二五千克。腹內壁鑄有銘文十九行、一百九十五字。茲鼎銘文章法奇特,首、尾各三行銘文行距疏放,中段十余行湊密緊致。察其字容,倔硬拙樸,縱橫歪倒,天真而又老辣,似可與《散氏盤》昆仲視之。(見本叢書第九冊)

牆盤,西周共王器,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出土于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現藏寶雞市周原博物館。通高十六點二厘米,口徑四十七點三厘米,重十二點四五千克,內底有銘文十八行、二百八十四字。銘文書跡儒雅敦穩,除末行如鞭炮之密結之外,余皆阡陌清通,縱橫有矩,字形趨方,筆路明朗,信臨摹之楷則、習書之寶筏耳。(見本叢書第十冊)

『西周中、後期的金文……大多用筆圓潤遒美,起收藏鋒,頗合後世小篆「引書」的特點。當然,前期那種筆畫粗獷、雄健的風格也並未絕跡。』本書所呈列之書跡,正有『正大而又不乏奇變、宏博而又兼攝瑰麗』的特征。在西周,書寫行為背後,飽漲著書寫者對禮樂文化的忻慕與渴掘而兩周禮樂文化的基礎,是強大而義鏗鏘的秩序化與制度化。這便是較之殷商,斯世書法日趨謹飭、雄渾的

『西周金文首先是在書寫的行款上進行了調整,把商代甲骨金文所開創的有行無列的書寫規則納入到有行有列,並在井然有序的框架里而加以規約。……兩周金文內部的秩序建構是從阿方面同時進行的,那就是線條的純化與空間的秩序化。……在表現形式上完成了由雕鑿刻畫轉向周流勻暢的書寫。……西周金文除了獨體結構、包圍結構之外,還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偏旁的組合,作了一番整體的煉化,陰陽消長,屈仲互藏,協調有機,渾然一體。』考諸本叢書金文作品,展蹙向背咸存矩(矢萑又 yue),體貌性情靡不昂藏。李學勤有雲︰『兩周中晚期屬于冊命性質的銘文較多,……這一類金文多有同定格式,文字也多規整。……從數量來說,這乃是金義的極盛時期。』其實,豈止數量,就藝術高度而言,也是令後來萬千書人高山仰止的時期。

本書是《金文‧秦風十帖(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