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太新和蘇金玉編著的《漕運史話》研究的對象為中國古代漕運史。內容包括︰中國古代漕運出現的原因、發展過程、歷代王朝漕運概況;封建政府對經濟區的建設,以及經濟區人民為發展經濟,保證漕糧提供所作出的努力;歷代王朝為保證運道的暢通,所進行的治水鑿河的活動。同時,還向讀者揭示︰漕運的出現和發展對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以及對鞏固國防、穩定社會秩序所作出的貢獻。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既可以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又能使有志于從事漕運研究者獲益,從而使此書成為廣大讀者的益友。
江太新,1940年生于福建永定縣,1964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歷史系,同年8月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1977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1年退休。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研究室主任、社科院研究生院經濟系主任、中國經濟史學會秘書長,現擔任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經濟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清代漕運》(合著)、《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合著)、《中國經濟通史一一清代經濟卷》(合著),《中國地主制經濟論——封建土地關系發展與變化》(合著)、主編《中國企業史——近代卷》(作者之一)、主編《李文治集》等。其中《清代漕運》一書獲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二等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吳玉章獎金(歷史學)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著作追加獎,《中國經濟通史一一清代經濟卷》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著作三等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二等獎,《中國地主制經濟論——封建土地關系發展與變化》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三等獎。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有兩篇獲經濟研究所優秀論文一等獎、一篇獲第三次全國商業經濟優秀論文二等獎。現承擔國家《清史——漕運篇》項目主持人。蘇金玉,女,1940年10月出生于福建永定縣,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情報資料室副主任。長期從事資料搜集、分編和文獻研究工作,是工經所資料室創建者之一,為工經所資料室創建及發展作出了貢獻。整理、編輯出版的資料、詞條、綜述、大事記、論著等,其中《論清代徽州地區畝產》(合著)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優秀論文一等獎。
目錄
一 中國古代漕運的出現和發展
1.漕運出現的原因
2.宋元以前漕運發展概況
3.明代漕運發展概況
4.清代漕運發展述略
5.漕運的最後衰敗
6.漕運的停止
二 農業區域的歷史變遷和歷代王朝
對農業發達地區的建設
1.戰國秦漢黃河流域農業經濟的發展
2.魏晉南北朝南北農業發展的不同態勢
3.隋唐宋元時期江南基本經濟區地位的確立
4.明清政府對江南經濟區的建設
三 漕糧運道的開通及維護
1.先秦時期地方性運河的開鑿
2.秦漢時期對漕糧運道的開鑿
3.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漕運網的破壞及修治
4.隋唐時期對漕糧運道的關注
5.宋代對漕糧運道的治理
6.元代對海上運道的開拓以及對運河的整治
7.明代對運河的開鑿及其對原有運道的整治
8.清代對漕糧運道的整治及廢棄
9.治理漕糧運道的功臣
四 中國古代漕糧的運輸
1.漕糧的運輸
2.管理機構的設置
3.漕船的建造
五 漕運與中國社會經濟
1.漕運關系到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
2.漕運的社會功能
3.漕運促進商品流通
4.漕運促進商業城市的發展
5.漕運與農業生產
後記
參考書目
1.漕運出現的原因
2.宋元以前漕運發展概況
3.明代漕運發展概況
4.清代漕運發展述略
5.漕運的最後衰敗
6.漕運的停止
二 農業區域的歷史變遷和歷代王朝
對農業發達地區的建設
1.戰國秦漢黃河流域農業經濟的發展
2.魏晉南北朝南北農業發展的不同態勢
3.隋唐宋元時期江南基本經濟區地位的確立
4.明清政府對江南經濟區的建設
三 漕糧運道的開通及維護
1.先秦時期地方性運河的開鑿
2.秦漢時期對漕糧運道的開鑿
3.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漕運網的破壞及修治
4.隋唐時期對漕糧運道的關注
5.宋代對漕糧運道的治理
6.元代對海上運道的開拓以及對運河的整治
7.明代對運河的開鑿及其對原有運道的整治
8.清代對漕糧運道的整治及廢棄
9.治理漕糧運道的功臣
四 中國古代漕糧的運輸
1.漕糧的運輸
2.管理機構的設置
3.漕船的建造
五 漕運與中國社會經濟
1.漕運關系到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
2.漕運的社會功能
3.漕運促進商品流通
4.漕運促進商業城市的發展
5.漕運與農業生產
後記
參考書目
序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向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制作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向世人顯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築、宮殿建築,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無不向世人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了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佔,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人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踫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佔,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人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踫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