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一五一-一一八),原名米黻,四十一歲後改名為芾,字符章,號襄陽漫仕、海岳外史、鹿門居士,人稱『米南宮』。祖籍太原,後遷居襄陽,故又稱其『米襄陽』。
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海岳名言》雲︰『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本始自成家,人見人不知以何為祖也。』初遍觀古人名跡,擅臨仿,幾可亂真。崇尚晉人書風,深得二王筆意而能表現自我風格,對同時代的書家有『蔡襄勤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晝字』的評價,而自稱『臣書刷字』,頗為自負。同代書家與後人對米芾多有贊美之詞,其書法對後世影響極大。《蜀素帖》縱二九點七厘米,橫二八四點三厘米,書米芾自作各體詩八首,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用筆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變化多端並以欹側為主。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董其昌在《蜀素帖》後有跋日︰『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