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上海——城市變遷文明演進與現代性》由蘇智良著,本集收錄了關于上海城市歷史研究的大部分論文,爪痕足跡,可知治史之路徑。論文包括《營造上海人的精神家園——上海城市精神芻議》、《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較量——外灘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文字資料的歷史解讀》、《潘漢年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等。
蘇智良,1956年6月生于上海,1985年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人文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史學會副會長等。從事社會史、抗戰史和上海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毒品史》《慰安婦研究》《日軍性奴隸》《罪孽滔天——二戰時期日軍慰安婦制度》(主編)《上海日軍慰安所實錄》(合作)《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合作)《去大後方——中國抗戰內遷紀實》(合作)《日本對海南的侵略及其暴行》(合作)等20余種。曾獲得全國高校優秀教師、上海市高校首屆名師、上海市精品課程、全國婦女研究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市第五屆哲社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第六屆上海市決策咨詢優秀成果三等獎等,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目錄
序言
上海文明的演進
營造上海人的精神家園——上海城市精神芻議
黃道婆文化的本土價值與世界意義
土山灣與上海城市發展
上海城市文明與文化遺產
邁向全球城市——“世博”對于上海城市的意義
邁向世界第六大都市圈——上海世博會與長三角地區的發展
2010-2020年上海城市發展戰略芻議
推進上海史的研究
公共空間與上海現代性
法國文化空間與上海現代性︰以法國公園為例
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較量——外灘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文字資料的歷史解讀
廟、信仰與社區——從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廟社區
公廁變遷與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為例
上海西門婦孺醫院研究(1884—1952)
試論1898年四明公所事件的歷史作用
傳教士與墨海書館
城區史研究的路徑與方法——以上海城區研究為例
景觀的歷史表述及其路徑——兼論“上海城市人文歷史地圖”的制作和運用
近代政治與歷史人物
容閎與上海
楊度在上海
程子卿夜闖中共“一大”會場之考證
潘漢年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周恩來與中央特科
隱蔽戰線上的奇人楊登瀛
金九在上海
杜月笙與蔣經國斗法
黑幫、鴉片與禁毒
杜月笙其人
上海流氓勢力與“四一二”政變
民國滬杭幫會關系初探——以張嘯林、杜月笙為中心
聲色犬馬盡浮華——近代上海黑道人物的衣食住行
黃金榮與法租界——租界與中國黑社會關系的典型事例
1909年上海萬國禁煙會研究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販毒巨擘——三鑫公司研究
“他者”與雙城比較
雙城記︰上海紐約城市比較研究
東亞雙雄︰上海、東京的現代化比較
亞洲近代化的出發港——橫濱、上海及其關系的斷想
從歷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關于東亞同文書院的散論
後記
上海文明的演進
營造上海人的精神家園——上海城市精神芻議
黃道婆文化的本土價值與世界意義
土山灣與上海城市發展
上海城市文明與文化遺產
邁向全球城市——“世博”對于上海城市的意義
邁向世界第六大都市圈——上海世博會與長三角地區的發展
2010-2020年上海城市發展戰略芻議
推進上海史的研究
公共空間與上海現代性
法國文化空間與上海現代性︰以法國公園為例
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較量——外灘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文字資料的歷史解讀
廟、信仰與社區——從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廟社區
公廁變遷與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為例
上海西門婦孺醫院研究(1884—1952)
試論1898年四明公所事件的歷史作用
傳教士與墨海書館
城區史研究的路徑與方法——以上海城區研究為例
景觀的歷史表述及其路徑——兼論“上海城市人文歷史地圖”的制作和運用
近代政治與歷史人物
容閎與上海
楊度在上海
程子卿夜闖中共“一大”會場之考證
潘漢年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周恩來與中央特科
隱蔽戰線上的奇人楊登瀛
金九在上海
杜月笙與蔣經國斗法
黑幫、鴉片與禁毒
杜月笙其人
上海流氓勢力與“四一二”政變
民國滬杭幫會關系初探——以張嘯林、杜月笙為中心
聲色犬馬盡浮華——近代上海黑道人物的衣食住行
黃金榮與法租界——租界與中國黑社會關系的典型事例
1909年上海萬國禁煙會研究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販毒巨擘——三鑫公司研究
“他者”與雙城比較
雙城記︰上海紐約城市比較研究
東亞雙雄︰上海、東京的現代化比較
亞洲近代化的出發港——橫濱、上海及其關系的斷想
從歷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關于東亞同文書院的散論
後記
序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上海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對上海歷史的研究亦掀起了學術浪潮。上海因其復雜、斑斕、精彩、多面相、東西方文化交互的標本意義的百年近代史,而為國內外學界所矚目。現在,上海史已成為國際史學界的一門顯學,每年都有大量的、不同文字的關于上海歷史研究的論著問世。
我從研究生時代起,即研習上海史。本集收錄了我關于上海城市歷史研究的大部分論文,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上海文明演進的回顧與總結。有學者言,徐光啟是第一個開放、創新意義上的上海人,我則認為,這個榮譽應歸于年代更早的黃道婆。黃道婆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婦女典範,她曾對棉紡織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改革與創新,是勇為天下先的偉大發明家。黃道婆文化對上海文明和江南文明具有極高的價值與意義,她促進棉花種植和紡織業興盛;提高民眾的生活,給民眾帶來無窮福祉;催生一大批商業市鎮的成長;對于航運業發展的里程碑價值;開創女性勞動空間和提升生活質量的社會價值。同樣黃道婆的發明,也對世界衣著紡織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如對于棉紡織業版圖的演化具有重大影響,並刺激國際運輸業的發展,對日本、歐洲紡織技術進步的啟發。黃道婆的草根的、創新的、開放的特質和精神,是上海文化非常值得珍視的源泉。所以說,黃道婆是真正開放、創新意義上的第一位上海人。
同樣,土山灣在上海近代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20世紀初,以土山灣為中心、方圓1.5平方公里的天主教社區的形成,它成為近代中國最具規模與影響的西方文化科技傳播源。土山灣也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融合的典範,在近代文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任伯年、張充仁和徐悲鴻等曾在此學藝,孤兒們的杰出作品“中國牌樓”獲得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金獎,這座飽經滄桑的牌樓如今又回歸到蒲匯塘路。然而,土山灣這個曾經名聞遐邇的地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上海城市的改造,逐漸被徐家匯所包容,且已歷經巨變;這個在印刷、油畫、雕刻、照片、西洋宗教工藝等諸多領域獨樹一幟的近代文化中心,今日幾乎已無人知曉。所以保護近代建築,延續城市文脈,正是今日中國城市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2010年的世博會無疑是上海城市發展的加速器和里程碑。有遠見的、科學的城市規劃,對于未來上海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按照上海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世界城市的目標正在日益接近;然而對于中華文明的當代發展而言,宜居城市、創意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建設,更顯重要,這也是城市建設的創新性戰略。當然,上海要實現這些目標,還有許多嚴峻的挑戰。
第二部分是論述近代上海公共空間和現代性的論文。《公廁變遷與都市文明》一文討論了公共廁所在上海的歷史變遷。隨著近代上海都市化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強,公廁成為一類必不可少的公共設施。公廁作為都市衛生的窗口,進入管理者的視界。近代上海公廁在形式上經歷了一個由土式坑廁到現代設施的公廁及專門性公廁的發展;在運營方式上,歷經了承包經營的商辦方式到政府雇工看廁的市辦方式的變遷;在治理模式上逐漸從政府單一治理走向社會參與、多元共治的局面。盡管其社會化程度仍很有限,但公廁作為都市文明的窗口,反映了都市社會公共性的增長,增進了都市文明的內涵。同時,近代上海公廁變遷,租界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上海都市文明的進程中佔有關鍵的一席之地。
《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較量——外灘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文字資料的歷史解讀》一文比較詳細地討論了這一近代史上重大殖民印痕。近代上海外灘公園門口是否確曾出現過刻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八個字的木牌?一些近代名人的文字記錄似乎早已得出肯定的答案。但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文字表述、提供資料的人物身份、資料的年份和來源等的理性分析後,筆者有理由對木牌存在的真實性提出質疑。需要強調的是,質疑不是本文的目的,文章試圖通過質疑木牌存在的真實性,來解讀租界里的民族主義及其與殖民主義之間展開的較量。
《法國文化空間與上海現代性︰以法國公園為例》一文指出,復興公園(即法國公園)是上海乃至全國範圍內最著名的一座法國式公園,有上海的盧森堡公園之美譽。作為上海最重要的法國文化空間之一,直到今天它仍然在城市風景中獨具風格和魅力。復興公園的百年滄桑變化,見證了近代上海新型公共空間成長的歷程,縮影了時代的變遷。法國公園所承載的“現代生活”超越了地域和民族所限,是一種更為廣闊和普遍的經歷。這種生活方式即使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新事物,從而反映了這座城市曾經與世界的大融合。法國公園的誕生帶有殖民主義色彩,它的出現與演變體現了中法兩個不同文明的對望與審視,在彼此的差異中可以相互發現並發現自己。此外,法國公園非但不是一個“疏離的”城市空間,相反是一個親密的、日常的、在都市家庭私人領域之外,所創造的一個公共空間。在法國公園內,上海人體驗了以西方物質文明為表征的現代生活。這種現代生活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的愉悅和感受上,更反映在都市人價值觀念層面的更新與變遷上,啟蒙了他們觀念的變化。當然,也要注意到對于法國公園所展示的“現代生活”,人們不僅有向往,渴求的一面,同時也有一種深深的疑慮和不安之感,這恰好反襯出近代上海的多元化和緊張性。
……
我從研究生時代起,即研習上海史。本集收錄了我關于上海城市歷史研究的大部分論文,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上海文明演進的回顧與總結。有學者言,徐光啟是第一個開放、創新意義上的上海人,我則認為,這個榮譽應歸于年代更早的黃道婆。黃道婆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婦女典範,她曾對棉紡織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改革與創新,是勇為天下先的偉大發明家。黃道婆文化對上海文明和江南文明具有極高的價值與意義,她促進棉花種植和紡織業興盛;提高民眾的生活,給民眾帶來無窮福祉;催生一大批商業市鎮的成長;對于航運業發展的里程碑價值;開創女性勞動空間和提升生活質量的社會價值。同樣黃道婆的發明,也對世界衣著紡織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如對于棉紡織業版圖的演化具有重大影響,並刺激國際運輸業的發展,對日本、歐洲紡織技術進步的啟發。黃道婆的草根的、創新的、開放的特質和精神,是上海文化非常值得珍視的源泉。所以說,黃道婆是真正開放、創新意義上的第一位上海人。
同樣,土山灣在上海近代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20世紀初,以土山灣為中心、方圓1.5平方公里的天主教社區的形成,它成為近代中國最具規模與影響的西方文化科技傳播源。土山灣也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融合的典範,在近代文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任伯年、張充仁和徐悲鴻等曾在此學藝,孤兒們的杰出作品“中國牌樓”獲得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金獎,這座飽經滄桑的牌樓如今又回歸到蒲匯塘路。然而,土山灣這個曾經名聞遐邇的地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上海城市的改造,逐漸被徐家匯所包容,且已歷經巨變;這個在印刷、油畫、雕刻、照片、西洋宗教工藝等諸多領域獨樹一幟的近代文化中心,今日幾乎已無人知曉。所以保護近代建築,延續城市文脈,正是今日中國城市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2010年的世博會無疑是上海城市發展的加速器和里程碑。有遠見的、科學的城市規劃,對于未來上海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按照上海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世界城市的目標正在日益接近;然而對于中華文明的當代發展而言,宜居城市、創意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建設,更顯重要,這也是城市建設的創新性戰略。當然,上海要實現這些目標,還有許多嚴峻的挑戰。
第二部分是論述近代上海公共空間和現代性的論文。《公廁變遷與都市文明》一文討論了公共廁所在上海的歷史變遷。隨著近代上海都市化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強,公廁成為一類必不可少的公共設施。公廁作為都市衛生的窗口,進入管理者的視界。近代上海公廁在形式上經歷了一個由土式坑廁到現代設施的公廁及專門性公廁的發展;在運營方式上,歷經了承包經營的商辦方式到政府雇工看廁的市辦方式的變遷;在治理模式上逐漸從政府單一治理走向社會參與、多元共治的局面。盡管其社會化程度仍很有限,但公廁作為都市文明的窗口,反映了都市社會公共性的增長,增進了都市文明的內涵。同時,近代上海公廁變遷,租界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上海都市文明的進程中佔有關鍵的一席之地。
《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較量——外灘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文字資料的歷史解讀》一文比較詳細地討論了這一近代史上重大殖民印痕。近代上海外灘公園門口是否確曾出現過刻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八個字的木牌?一些近代名人的文字記錄似乎早已得出肯定的答案。但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文字表述、提供資料的人物身份、資料的年份和來源等的理性分析後,筆者有理由對木牌存在的真實性提出質疑。需要強調的是,質疑不是本文的目的,文章試圖通過質疑木牌存在的真實性,來解讀租界里的民族主義及其與殖民主義之間展開的較量。
《法國文化空間與上海現代性︰以法國公園為例》一文指出,復興公園(即法國公園)是上海乃至全國範圍內最著名的一座法國式公園,有上海的盧森堡公園之美譽。作為上海最重要的法國文化空間之一,直到今天它仍然在城市風景中獨具風格和魅力。復興公園的百年滄桑變化,見證了近代上海新型公共空間成長的歷程,縮影了時代的變遷。法國公園所承載的“現代生活”超越了地域和民族所限,是一種更為廣闊和普遍的經歷。這種生活方式即使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新事物,從而反映了這座城市曾經與世界的大融合。法國公園的誕生帶有殖民主義色彩,它的出現與演變體現了中法兩個不同文明的對望與審視,在彼此的差異中可以相互發現並發現自己。此外,法國公園非但不是一個“疏離的”城市空間,相反是一個親密的、日常的、在都市家庭私人領域之外,所創造的一個公共空間。在法國公園內,上海人體驗了以西方物質文明為表征的現代生活。這種現代生活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的愉悅和感受上,更反映在都市人價值觀念層面的更新與變遷上,啟蒙了他們觀念的變化。當然,也要注意到對于法國公園所展示的“現代生活”,人們不僅有向往,渴求的一面,同時也有一種深深的疑慮和不安之感,這恰好反襯出近代上海的多元化和緊張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