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質難

傷寒質難
定價:132
NT $ 115
 

內容簡介

《傷寒質難》系陳蘇生到祝味菊家中探討學問,反復辯難,筆錄當日之問答,積三年功夫,仿《內經》問答形式整理而成。《傷寒質難》不分卷,分為發凡篇、客邪區分有機無機篇、潛伏期篇、前驅期篇、進行期篇、極期篇、少陽上篇、少陽下篇、陽明上篇、陽明下篇、少陰上篇、少陰下篇、厥陰上篇、厥陰下篇等。此書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以八綱論雜病、以五段論傷寒的辨證方法。治療上,強調匡扶正氣之法,擅用附子等溫陽之藥。並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學識,對溫熱病的病因、截斷、逆轉等問題,提出了質疑。
 

目錄

周序
徐序
蘭納序
陸序
秦序
章序
自序
發凡篇第一
客邪區分有機無機篇第二
潛伏期篇第三
前驅期篇第四
進行期篇第五
極期篇第六
退行期及恢復期篇第七
傷寒五段大綱篇第八
太陽篇第九
附辨溫熱病篇第十
少陽上篇第十一
少陽下篇第十二
陽明上篇第十三
陽明下篇第十四
少陰上篇第十五
少陰下篇第十六
厥陰上篇第十七
厥陰下篇第十八

附︰創設“中醫實驗醫院”建議書
 

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現已被公認為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備的經典之作。其實,《傷寒雜病論》在唐代以前的輾轉傳抄過程中,其書名、卷數、內容及分合雖屢有變化,但未見有人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唐代也只有孫思邈在晚年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形式將其錄入《千金翼方》中。可以說,這時的《傷寒雜病論》尚只被視為是方書之一種,其理論體系並未受到醫家的廣泛重視。迨至宋代,校正醫書所“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又校定了與《傷寒論》“同體而別名”的《金匱玉函經》。這是宋代所行張仲景著作的兩種傳本,但其內容均是只論傷寒,不及雜病。後有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蠹簡中發現《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載方並療婦人。校正醫書所刪去論傷寒的部分,並將方劑附于各種雜病之後,成為現今所見的《金匱要略》一書。故流傳至今的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實際上分為兩種︰一是專論傷寒的《傷寒論》,二是廣涉雜病的《金匱要略》。其中的《傷寒論》部分,經成無己逐條注釋後,逐漸上升成為“經”。其中的方劑,作為“經典方”而稱“經方”,取代了自《漢書‧藝文志》以來含義為“經驗方”的“經方”概念,張仲景本人也一躍被尊為萬世景仰的“醫聖”。

縱觀《傷寒論》的研究史,一般公認有三次研究高潮。一是宋金時期,對《傷寒論》的研究逐漸勃興,形成了《傷寒論》研究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據曹炳章《歷代傷寒書目考》統計,這一時期從事《傷寒論》研究者達77家,但流傳下來的只有韓祗和《傷寒微旨論》、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楊士瀛《傷寒類書活人總括》、朱肱《南陽活人書》、許叔微《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和《傷寒九十論》、湯尹才《傷寒解惑論》、郭雍《傷寒補亡論》、錢聞禮《傷寒百問歌》、李子建《傷寒十勸》等20余種。而金地聊攝的成無己,以《素問》、《難經》為依據,著《注解傷寒論》,大行于世,成為全文注釋《傷寒論》的第一家。二是明清時期,圍繞著《傷寒論》的編次注釋、研究方法、六經本質等問題,諸家爭鳴,相互問難,分別采用錯簡重訂、維護舊論、以方類證、以法類證等研究方法,促進了《傷寒論》理論與實踐的大發展,《傷寒論》不再被認為僅是治療傷寒病的專書,而是看作治療百病的基礎與軌範,突出強調了《傷寒論》在臨床上的普遍指導意義,並蔚成《傷寒論》研究史上的第二次高潮。這一時期的《傷寒論》研究著作達160余種,較具影響的有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喻昌《尚論篇》、張志聰《傷寒論集注》、柯琴《傷寒來蘇集》、尤怡《傷寒貫珠集》、徐大椿《傷寒論類方》、錢潢《傷寒溯源集》、沈金鰲,《傷寒論綱目》等。三是上個世紀的前五十年,特別是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激烈的中西論爭中,在“廢止中醫”之聲甚囂塵上的形勢下,又出現了第三次研究高潮。這一時期的《傷寒論》研究著作達95種,已不局限于《傷寒論》原著之研究,而是將《傷寒論》視為中醫學的縮影,借鑒西方醫學和日本漢方醫學之學說,著力論證《傷寒論》的科學性,拓展“經方”的應用,極大地推進了《傷寒論》研究水平,提高了中醫臨床療效。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