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本《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由張建新著,全書內容如下︰第一章探討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概念及其研究意義和理論價值;第二章研究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思想的起源以及馬克思主義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第三章研究帝國主義概念及其理論起源問題;第四章研究馬克思主義帝國主義理論的形成、發展和代表性思想;第五章研究新馬克思主義依附論,重點分析馬克思主義與依附論之間的關系、保羅‧巴蘭的重要作用以及依附論的主要流派;第六章研究沃勒斯坦和弗蘭克的世界體系理論;第七章研究新葛蘭西主義。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第一節 國際政治經濟學
第二節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範式
第三節 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特色
第四節 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思想之源
第一節 馬克思與國際政治經濟學
第二節 生產的國際關系
第三節 世界市場、全球化和資本主義危機
第四節 資本積累、不發達和階級沖突
第五節 馬克思與帝國主義理論
第三章 帝國主義理論的興起
第一節 帝國主義概念辨析
第二節 帝國主義理論興起的歷史背景
第三節 霍布森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四章 帝國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範式
第一節 希法亭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二節 盧森堡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三節 布哈林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四節 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五節 帝國主義理論評析
第五章 依附理論︰新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範式
第一節 依附論的興起
第二節 依附論的開端
第三節 激進革命派的依附論
第四節 正統中庸派的依附論
第五節 溫和改良派的依附論
第六節 依附論與拉美其他國際關系理論
第六章 世界體系理論
第一節 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
第二節 安德烈‧岡德‧弗蘭克的世界體系理論
第七章 新葛蘭西主義
第一節 新葛蘭西學派的興起
第二節 考克斯與新葛蘭西學派的創立
第三節 新葛蘭西學派的發展
第四節 新葛蘭西學派評析
參考文獻
前言
第一章 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第一節 國際政治經濟學
第二節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範式
第三節 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特色
第四節 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思想之源
第一節 馬克思與國際政治經濟學
第二節 生產的國際關系
第三節 世界市場、全球化和資本主義危機
第四節 資本積累、不發達和階級沖突
第五節 馬克思與帝國主義理論
第三章 帝國主義理論的興起
第一節 帝國主義概念辨析
第二節 帝國主義理論興起的歷史背景
第三節 霍布森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四章 帝國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範式
第一節 希法亭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二節 盧森堡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三節 布哈林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四節 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五節 帝國主義理論評析
第五章 依附理論︰新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範式
第一節 依附論的興起
第二節 依附論的開端
第三節 激進革命派的依附論
第四節 正統中庸派的依附論
第五節 溫和改良派的依附論
第六節 依附論與拉美其他國際關系理論
第六章 世界體系理論
第一節 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
第二節 安德烈‧岡德‧弗蘭克的世界體系理論
第七章 新葛蘭西主義
第一節 新葛蘭西學派的興起
第二節 考克斯與新葛蘭西學派的創立
第三節 新葛蘭西學派的發展
第四節 新葛蘭西學派評析
參考文獻
序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國際關系學的一個新興學科,側重于研究和揭示國際關系中政治與經濟的互動及其規律。國際政治經濟學是隨著世界相互依賴的形成而崛起的,它打破了傳統國際關系學中“高級政治”與“低級政治”的界限,結束了國際關系學中政治與經濟相互分離的研究傳統。冷戰結束後,隨著全球化的狂飆突進,國際政治經濟學已成為國際關系學的新增長點,其運用前景十分廣`闊。國際政治經濟學作為國際關系學的重要分支,其學科地位日益得到學界的承認,其知識體系與方法論的重要性日益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尤其是在青年學牛中學習和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成了一種新的學術潮流。
在學術界,對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常有兩種取向︰一是在實際運用中把國際政治經濟學當作一種綜合性的跨學科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論視角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相當流行。二是在理論分析中把國際政治經濟學看作是國際關系學的一個分支,也就是一個亞學科,因此國際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實際上代表著一個宏觀上有著模糊共性的理論家族的集體身份。這個亞學科包含若干個理論流派,在其界限之內,各個理論流派之間的差異甚至遠大于共性。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學者羅伯特‧吉爾平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知識譜系起源于三大思想傳統,即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三大範式。這樣,借助于範式概念,可以比較清晰地把握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流派之間的理論邊界,即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之間的分野。
盡管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有各種流派,但是各流派之間無論有多大的分歧,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以爭取人類普遍的、真正的平等和幸福指數為價值取向的。盡管為了實現人類平等,有人主張不得不訴諸階級斗爭或革命暴力這樣的激進形式,比如,不少激進主義者著重研究不發達國家的依附狀態以及擺脫依附的途徑和道路,分析現存國際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其不平等的內核,包括國家間權力的不平等、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國際勞動分工的不平等,提出了種種如何通過體系變革,或通過革命來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的可能性。這些理論均反映了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普遍平等的核心價值觀。因此,在學術界有許多人用“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來統括馬克思及其以後的各種具有左派思想特點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具有高度限定性的概念,除了列寧提出的關于帝國主義戰爭引起革命的理論觀點以外,依附論、世界體系論和新葛蘭西主義在某種程度上都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是,它們在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上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新馬克思主義依附論(多斯桑托斯、弗蘭克、阿明)、世界體系論(沃勒斯坦和弗蘭克)和新葛蘭西主義(羅伯特‧考克斯)等在理論之間的變化與差異要遠遠大于彼此間的共性。嚴格地說,這些理論已經超越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範疇。正是基于這個認識,張建新教授花了數年的努力和辛勤勞動撰寫出了《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
激進主義是有目的和有意圖的社會政治變革的理論與行動,其思想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羅素。羅素認為,私有財產建立在掠奪的基礎之上,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社會發展只不過加大了強者與弱者、富人與窮人之間的鴻溝而已,因此主張“回歸自然”。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羅伯斯庇爾和格拉古‧巴貝夫是激進主義的最早實踐者,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正是馬克思為激進主義範式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成為激進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來源。“激進主義”這個概念不僅反映了國際政治經濟學中濫觴于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理論之共性,而且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範式的理論邊界,一方面其內涵仍具有特定性,另一方面其原則性有所削弱,既指向馬克思主義,也涵蓋了新馬克思主義和新葛蘭西主義等新興激進理論。
眾所周知,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三大範式的理論地位是不平衡的。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被視為主流理論,研究者芸芸,而所謂激進主義範式則處于邊緣地位,似乎乏善可陳。顯然,研究西方主流理論更容易“成名成家”,而研究非主流理論可能費力不討好。本書作者張建新教授甘坐“冷板凳”,面對激進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這門“冷學”,數年如一日,青燈黃卷,上下求索,一點一滴地完成了這部著作。
……
在學術界,對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常有兩種取向︰一是在實際運用中把國際政治經濟學當作一種綜合性的跨學科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論視角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相當流行。二是在理論分析中把國際政治經濟學看作是國際關系學的一個分支,也就是一個亞學科,因此國際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實際上代表著一個宏觀上有著模糊共性的理論家族的集體身份。這個亞學科包含若干個理論流派,在其界限之內,各個理論流派之間的差異甚至遠大于共性。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學者羅伯特‧吉爾平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知識譜系起源于三大思想傳統,即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三大範式。這樣,借助于範式概念,可以比較清晰地把握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流派之間的理論邊界,即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之間的分野。
盡管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有各種流派,但是各流派之間無論有多大的分歧,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以爭取人類普遍的、真正的平等和幸福指數為價值取向的。盡管為了實現人類平等,有人主張不得不訴諸階級斗爭或革命暴力這樣的激進形式,比如,不少激進主義者著重研究不發達國家的依附狀態以及擺脫依附的途徑和道路,分析現存國際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其不平等的內核,包括國家間權力的不平等、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國際勞動分工的不平等,提出了種種如何通過體系變革,或通過革命來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的可能性。這些理論均反映了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普遍平等的核心價值觀。因此,在學術界有許多人用“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來統括馬克思及其以後的各種具有左派思想特點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具有高度限定性的概念,除了列寧提出的關于帝國主義戰爭引起革命的理論觀點以外,依附論、世界體系論和新葛蘭西主義在某種程度上都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是,它們在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上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新馬克思主義依附論(多斯桑托斯、弗蘭克、阿明)、世界體系論(沃勒斯坦和弗蘭克)和新葛蘭西主義(羅伯特‧考克斯)等在理論之間的變化與差異要遠遠大于彼此間的共性。嚴格地說,這些理論已經超越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範疇。正是基于這個認識,張建新教授花了數年的努力和辛勤勞動撰寫出了《激進國際政治經濟學》。
激進主義是有目的和有意圖的社會政治變革的理論與行動,其思想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羅素。羅素認為,私有財產建立在掠奪的基礎之上,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社會發展只不過加大了強者與弱者、富人與窮人之間的鴻溝而已,因此主張“回歸自然”。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羅伯斯庇爾和格拉古‧巴貝夫是激進主義的最早實踐者,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正是馬克思為激進主義範式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成為激進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來源。“激進主義”這個概念不僅反映了國際政治經濟學中濫觴于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理論之共性,而且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範式的理論邊界,一方面其內涵仍具有特定性,另一方面其原則性有所削弱,既指向馬克思主義,也涵蓋了新馬克思主義和新葛蘭西主義等新興激進理論。
眾所周知,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三大範式的理論地位是不平衡的。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被視為主流理論,研究者芸芸,而所謂激進主義範式則處于邊緣地位,似乎乏善可陳。顯然,研究西方主流理論更容易“成名成家”,而研究非主流理論可能費力不討好。本書作者張建新教授甘坐“冷板凳”,面對激進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這門“冷學”,數年如一日,青燈黃卷,上下求索,一點一滴地完成了這部著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