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簡稱教研)在我國的中小學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在教研制度的保障作用下,各級教研組織在穩定正常的教學秩序、指導開展教材教法研究、組織教改實驗、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普及教育科學、強化教研技能等諸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1世紀伊始,中小學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建設連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已成為全面深入地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保障和支撐,並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在傳承傳統優秀教研經驗的基礎上被融入了新的、數代的內涵。
教研主體從以往課程的執行者變為課程的主人。對於教師而言,以往教授的是專家規定好的、現成的課程,只要去執行即可;而在新課程中,教師成為課程的主人。文本的課程如何轉化為教師理解的課程,進而轉化為在課堂上表現的課程,都需要教師基於自身的經驗重新組織和自主建構。特別是對於校本課程而言,整個課程都有待於教師自己開發,手中的教材也只是作為一種課程資源供教師參考。這是以往教研和當今教研中教師主體地位的根本性變化,也因此引發了以往教研格局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展?出了校本教研的一片新天地。
教研活動從以往自上而下的任務布置轉向上下合作中的自主研究。以往,學校教研活動大多是完成上級管理機構布置戰硬牲任務,而當今的教研活動在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都鼓勵教師自主確定和合作研究。
教研重點從教材教法研究向學習文化生態建設拓展。以往的教研大多停留在教材教法的探討與交流上,主要是直接針對課程的實施,追求教材教法過「熟練」關,而當今的教研活動更多的是共同營造合作研究、平等對話、知識共享的這樣一種學習文化。每一個教研組就是?個求真務實的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