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識分子不具社會良心,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發揮知識的潛能,他們就成為科技世界內的新“婆羅門”。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在母校台灣大學的講演和講學的結集。許倬雲先生以較為宏觀的“中國文化”為主軸,進行專題討論,引導听者和讀者對歷史事件做宏觀的思考、判斷、分析及歸納,其核心旨歸則不離知識分子的使命感,文字間不時流露對國家社會與人類文化的關懷之情。
作為當代卓越的歷史學家,許先生視野宏闊,學識淵博,加之為人親和,講座與對談時讓人如沐春風,內容又包羅萬象,受者從中得到的啟發和提示,與一般課堂評論截然不同,誠可謂“與公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使歷史研究者及一般社會大眾經由先生的指點,得以宏觀且多面向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與歷史,培養面對未來世界的智慧。
中國長久有學者關懷社會的傳統,在過去時代學者們是士大夫,後來就成為知識分子或者“知識人”,這些以追尋知識為志業的學者們,曾經發蹤指使、針砭批判;無論書呆子的意見是否適當,至少他們的用心是為社會作一個理性的指引和糾正。在近代,知識愈來愈專業化,知識可以轉化為權力甚至金錢。知識分子變成專業人士,他們個人的收益可能相當可觀,但是他們往往失去了獨立的立場,為政權、為企業服務,而不是為了社會。未來的世界,顛覆文化的人很多,卻鮮有文化的承載者。知識分子還有沒有張載所期許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恢宏志業?
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國際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中研院”院士。先後執教于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秦漢史。主要著作有《漢代農業》、《求古編》、《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等。
目錄
演講一 歷史上的知識分子及未來世界的知識分子
演講二 多樣的現代性
“中國文化教研專題討論”課程
第一講 困境與轉機
第二講 知識分子暨民族主義
第三講 唐宋之變
第四講 考古與上古史研究
第五講 荀學暨道教
第六講 情理與律法
第七講 理學修身‧儒醫關懷
第八講 精英地方化‧五四運動
第九講 斯文‧死諫‧同心圓世界觀
演講二 多樣的現代性
“中國文化教研專題討論”課程
第一講 困境與轉機
第二講 知識分子暨民族主義
第三講 唐宋之變
第四講 考古與上古史研究
第五講 荀學暨道教
第六講 情理與律法
第七講 理學修身‧儒醫關懷
第八講 精英地方化‧五四運動
第九講 斯文‧死諫‧同心圓世界觀
序
本書是我在台大講演集的大陸版,原書是2006年我訪問台大時的兩次講演,加上和同學們的一些討論,書名是《傅鐘回響》,由台大出版中心在2008年出版。我是台大的畢業生,曾經在母校服務過一段時候,後來也多次訪問母校。2006年的訪問,可能足我最後一次回到母校。因此,也可以算是我對母校能稍盡綿力的最後一回。過去訪問台大,都是正式開課。這一次訪問,經過歷史系吳展良主任的安排,卻稍微有一點特別︰在歷史系開課,修習的學生都是研究生;而且除了在講堂上同學作報告、我加以評論外,下午還另和同學有單獨的談話。在這一學期,實際上我從同學們那里受到的啟發,還多于我給他們的協助。甚至可以說,開了一學期課以後,我又一次從母校獲得不少進益。為此,我向母校以及吳展良教授和選課的許多同學,致以謝忱。
那兩次講演,一次是講知識分子目前和未來的角色,另一次講多種多樣的現代性,其實都是有感而發。中國長久有學者關懷社會的傳統,在過去時代,學者們是十大夫,後來就成為知識分子,或者“知識人”,這些以追尋知識為志業的學者們,曾經發蹤指使,也曾經針砭批判;無論書呆子的意見是否適當,至少他們的用心是為社會作一個理性的指引和糾正。在近代,知識愈來愈專業化,知識可以轉化為權力甚至金錢。知識分子變成專業人士,他們個人的收益可能相當可觀。但是他們往往失去了獨立的立場,為政權、為企業服務,而不是為了社會。現在,科技呂明,知識的作用,影響人生既深義廣。如果知識分子不具社會良心,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發揮知識的潛能,他們就成為科技世界內的新“婆歲門”。那篇講演,我正是為台灣學界已經呈現這個趨向而憂心忡忡。
另一篇講演,是有關“現代”的多種多樣性。近百年來,巾國努力擺脫傳統,走向現代,可是,“現代”兩個字的含義,似乎都是代表西方文明在近幾百年的發展方向;走向現代,幾乎就是西方化的同義詞。我在這篇講演巾,也特別指明,西方近幾百年來發展方向,有其歷史特定性;世界各處承受西方壓力及因此發生的響應,也有其歷史特定性。天下沒有真正所謂“現代”,“現代”時時在改變。甚至于也沒有特定的西方,因為西方也是一直在改變。如果我們不認清這個問題的內涵,我們將永遠趕在人家已經走過的路後面,當人家轉方向時,我們還在原路追趕。這一危機,近百年來,中國似乎一直視而不見,近六十年來,海峽兩岸種種做法,也脫不開這個肓點。
以上兩個講演,是歷史問題,但也是未來的問題。我們如果不認識過去和目前,我們將一直在蒙著眼楮走瞎路,知識分子如果不擔起社會良心的責任,則這種新“婆羅門”,對社會的進步和預防社會發展的錯失,都將無所貢獻。
本書後半段,每一節都是和某一位研究生研究課題有關系。因此,各節之問看上去相當散亂,彼此並無關聯。可是,文化系統是一個整體,政治、經濟、法律和意識形態,種種面相,其實彼此相關;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是種種面相中的一面和一片。有心的讀者,大概可以發現,在我的回答中,其實每一段都可以和另一段連接在一起看。人文和社會學科的研究,不容分割為互不相連的學門,如果各科之間互不相干,我們的努力永遠只是盲人捫象,抓到了鼻子、抓到了腿,可是抓不到大象的整體。只有理會到,鼻子也是大象的一部分,大腿也是大象的一部分,象肚和象尾也是大象的一部分,我們個別的努力,才可能聯系成為一個整體的理解。
我進入台大讀書時,只有十九歲,今天我是八十歲了。回顧整整一個甲子,當年一切,師生際遇,許多細節,宛然在目。尤其懷念到當年的老校長傅孟真先生,他雖然只擔任兩年校長,但他對台大的貢獻,後人無與倫比。他盡心盡力為學術、為社會正義也為了教育青年學子,嘔心瀝血,在五十四歲的壯年,勞累氣惱就撒手而去。很少有人在短短的五十四年內,能如他一樣,替社會、國家做了這麼多的事。最重要的,傅先生樹立_r知識分子的典型;曾經在一次全校作文比賽上,他出的題目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傅先生的一生,確實是做到了死而後已。台大校園有個傅鐘,正在文學院的面前,是為了紀念傅先生而建。我們在那鐘聲下長大,我-一生作,也時時不忘傅鐘代表的激勵,原書書名《傅鐘回響》,正是表達了我的心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改換了書名,我也理解,大陸上的讀者,不明白“傅鐘”兩個字對我們的意義,可是我必須在此說明,以表達我自己對老校長的懷念和感激。
許倬雲
2011年3月
那兩次講演,一次是講知識分子目前和未來的角色,另一次講多種多樣的現代性,其實都是有感而發。中國長久有學者關懷社會的傳統,在過去時代,學者們是十大夫,後來就成為知識分子,或者“知識人”,這些以追尋知識為志業的學者們,曾經發蹤指使,也曾經針砭批判;無論書呆子的意見是否適當,至少他們的用心是為社會作一個理性的指引和糾正。在近代,知識愈來愈專業化,知識可以轉化為權力甚至金錢。知識分子變成專業人士,他們個人的收益可能相當可觀。但是他們往往失去了獨立的立場,為政權、為企業服務,而不是為了社會。現在,科技呂明,知識的作用,影響人生既深義廣。如果知識分子不具社會良心,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發揮知識的潛能,他們就成為科技世界內的新“婆歲門”。那篇講演,我正是為台灣學界已經呈現這個趨向而憂心忡忡。
另一篇講演,是有關“現代”的多種多樣性。近百年來,巾國努力擺脫傳統,走向現代,可是,“現代”兩個字的含義,似乎都是代表西方文明在近幾百年的發展方向;走向現代,幾乎就是西方化的同義詞。我在這篇講演巾,也特別指明,西方近幾百年來發展方向,有其歷史特定性;世界各處承受西方壓力及因此發生的響應,也有其歷史特定性。天下沒有真正所謂“現代”,“現代”時時在改變。甚至于也沒有特定的西方,因為西方也是一直在改變。如果我們不認清這個問題的內涵,我們將永遠趕在人家已經走過的路後面,當人家轉方向時,我們還在原路追趕。這一危機,近百年來,中國似乎一直視而不見,近六十年來,海峽兩岸種種做法,也脫不開這個肓點。
以上兩個講演,是歷史問題,但也是未來的問題。我們如果不認識過去和目前,我們將一直在蒙著眼楮走瞎路,知識分子如果不擔起社會良心的責任,則這種新“婆羅門”,對社會的進步和預防社會發展的錯失,都將無所貢獻。
本書後半段,每一節都是和某一位研究生研究課題有關系。因此,各節之問看上去相當散亂,彼此並無關聯。可是,文化系統是一個整體,政治、經濟、法律和意識形態,種種面相,其實彼此相關;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是種種面相中的一面和一片。有心的讀者,大概可以發現,在我的回答中,其實每一段都可以和另一段連接在一起看。人文和社會學科的研究,不容分割為互不相連的學門,如果各科之間互不相干,我們的努力永遠只是盲人捫象,抓到了鼻子、抓到了腿,可是抓不到大象的整體。只有理會到,鼻子也是大象的一部分,大腿也是大象的一部分,象肚和象尾也是大象的一部分,我們個別的努力,才可能聯系成為一個整體的理解。
我進入台大讀書時,只有十九歲,今天我是八十歲了。回顧整整一個甲子,當年一切,師生際遇,許多細節,宛然在目。尤其懷念到當年的老校長傅孟真先生,他雖然只擔任兩年校長,但他對台大的貢獻,後人無與倫比。他盡心盡力為學術、為社會正義也為了教育青年學子,嘔心瀝血,在五十四歲的壯年,勞累氣惱就撒手而去。很少有人在短短的五十四年內,能如他一樣,替社會、國家做了這麼多的事。最重要的,傅先生樹立_r知識分子的典型;曾經在一次全校作文比賽上,他出的題目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傅先生的一生,確實是做到了死而後已。台大校園有個傅鐘,正在文學院的面前,是為了紀念傅先生而建。我們在那鐘聲下長大,我-一生作,也時時不忘傅鐘代表的激勵,原書書名《傅鐘回響》,正是表達了我的心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改換了書名,我也理解,大陸上的讀者,不明白“傅鐘”兩個字對我們的意義,可是我必須在此說明,以表達我自己對老校長的懷念和感激。
許倬雲
2011年3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