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是我國在長時期來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小說之一。但它並不是某一兩位作家的創作,而是許多人的集體勞動的成果。通常被作為《水滸》作者的羅貫中、施耐庵,乃是對《水滸》進行最後加工——也許是高水平、高難度的加工——的人物。羅貫中主要生活在元代,施耐庵則生活于元末明初。
施耐庵的《水滸傳》描寫了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反抗官軍、殺富濟貧的故事。故事以宋江受招安前後分成兩個部分,受招安前是梁山英雄發展壯大、對抗朝廷的過程,受招安後是起義軍為國盡忠、損失殆盡的悲劇。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是一部描寫英雄傳奇的典範。
施耐庵的《水滸傳》是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之一。它產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來有關水滸的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水滸傳》以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主要題材,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悲壯畫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成功地塑造了魯智深、李逵、武松、林沖、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但作品歌頌、美化宋江,鼓吹“忠義”和“替天行道”,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