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學的前沿議題

教育社會學的前沿議題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吳剛/主/編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4431002
  • ISBN13:9787544431002
  • 裝訂:平裝 / 25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教育社會學的視野中,教育問題是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折射,幾乎所有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包括宏觀問題、中觀問題和微觀問題,都可以從教育社會學視角進行分析和解讀。本書在此做出了嘗試,他們追蹤國際教育社會學的發展,並將全球視野與本土探索相結合,希望形成參與國際對話的理論視野和學術素養。與國際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前沿議題相呼應,書中分析和探討的話題包括語碼理論與符號控制、課堂的社會過程與隱性課程、社會資本與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教育平等的女性主義視角、國際媒體素養教育、轉型社會中的教師身份認同等。
 

目錄

第一章 教育社會學的理論歷程與前沿議題
第一節 教育社會學的思想先驅
第二節 工業社會發展與教育的功能
第三節 從微觀社會學觀點看教育與社會
第四節 中國教育社會學的重建
第五節 教育社會學的前沿議題
第六節 全球化對本土化
第二章 語碼理論與符號控制
第一節 語碼理論的理論淵源
第二節 語碼理論的構架︰伯恩斯坦課程社會學的理論變量
第三節 語碼理論與符號控制
第四節 伯恩斯坦語碼理論的學術影響
第三章 課堂的社會過程與隱性課程
第一節 作為社會場域的課堂
第二節 社會階層與隱性課程
第四章 社會資本與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
第一節 社會資本的理論分析
第二節 社會資本與教師群體專業發展
第三節 社會資本與教師合作文化
第五章 教育平等的女性主義視角
第一節 教育平等的基本觀念
第二節 女性主義與女性主義思潮
第三節 女性主義視野下的教育機會均等
第六章 國際媒體素養教育研究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育的發展及主要理論
第二節 媒體素養教育的實踐
第三節 媒體素養教育教學實例分析
第四節 關于媒體素養教育的幾點思考
第七章 轉型社會中的教師身份認同——以上海市流動教師為例
第一節 身份認同
第二節 流動教師身份認同的日常展開
第三節 流動教師在學校內部分層化中的身份認同
第四節 不同教師身份認同之間的類似和差異
 

20世紀以來,教育理論的發展與教育實踐的推進經常是通過跨學科的研究而實現的,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教育經濟學的出現,既是教育研究視野擴展的標志,又是跨學科研究方法在教育中成功運用帶來的結果,多學科或邊緣學科研究已成為理淪創新的新生長點。

今天,教育社會學是國際學術界的顯學,也是極少數能夠進入主流學術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教育理論。所以,英國的教育重鎮倫敦大學,法國著名的大學校巴黎高師,美國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均有相關的博士點。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均有“教育與社會學”(Sociology and Education)博士點,從社會學視角討論教育過程與教育活動。除此以外,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專設有“卡爾-曼海姆講座教授”席位,以紀念著名思想家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讓教育學院最著名的教授講授教育社會學。目前的講座教授是鮑爾(Stephen J.Ball),他與被列為50位當代教育思想家之一的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阿普爾( Michael W.Apple)齊名。至于法國巴黎高師,則曾經擁有世界著名的社會思想家布迪厄、歐洲著名社會學家博德洛等,他們對教育的社會分析已經成為研究教育過程的經典,例如“文化資本”、“場域”、“慣習”、“社會網絡”等概念名聞遐邇。

國際上有關教育社會學的著名學術刊物如美國的《教育社會學雜志》、英國的《英國教育社會學雜志》、《教育社會學的國際研究》等,已經成為SSCI中非常有學術影響的雜志;有關教育的文化和社會學研究,著名的如《科爾曼報告》、“隱性課程”等,已成為社會和人文科學研究中的經典成果,直接影響了國家教育發展的進程。

教育社會學本身是個極為敏感的學科,善于吸收也善于揚棄,其研究範式在功能論、沖突論和解釋論之後有所變化,各種新的思潮紛至沓來滲入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有些激起浪花,有些則是過眼煙雲。1997年,英固學者哈爾西等(Halsey,Lauder,Brown & Wells et al)主編出版《教育︰文化、經濟與社會》,收錄51篇論文,分為“教育、文化與社會”、“教育、全球經濟與勞動市場”、“國家與教師工作的再造”、“政治、市場與學校效能”、“知識、課程與文化政治”、“績效主義與社會排除機制”等六部分。除了關注沖突論及解釋論外,還將這兩種觀點與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批判種族論)、多元文化主義等新思潮的批判論點結合起來。

英國教育社會學在現代的重要人物鮑爾(S.J.Ball)所編的《教育社會學的主要課題》一書于2000年出版,該書共有四大冊,第一輯的主題為“理論與方法”(Theories and Methods),共收錄教育社會學理論與方法重要文獻23篇,所討論的內容古典與現代並陳;第二輯的主題為“不平等與壓迫”(Inequalities and Oppressions),共收錄24篇相關文章,都是當代教育社會學重要研究議題與代表性著作;第三輯以“制度與過程”(Institutions and Processes)為主題,共收集26篇文章,探討學校教育的制度與歷程;最後一輯是國內教育社會學界比較忽視的部分,也就是對教育政策與改革的研究與分析,該輯的主題為“政治與政策”(Politics and Policies),共收錄了23篇文章。誠如鮑爾在序言中所提,他選文的首要標準是有代表性(representation),更確切地說,是有不同的代表性(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所以古典思想家,如卡爾‧馬克思、馬克斯-韋伯、涂爾干的思想在論文集可以見到,當代重要思想家,如阿普爾、伯恩斯坦(B.Bernstein)、吉魯(H.A.Giroux)、肯威(Kenway)、萊瑟(Lather)、麥克拉倫(McLaren)、韋克斯勒(Wexler)、惠蒂(Whitty)等人的作品也收錄其中,古今兼備,顯示出多元的代表性。其次,所選文章的作者包括不同圍籍、不同認同、不同觀點的人。最後,選文也考慮不同的立場,所以各種理論、認識論、意識形態的文章也收錄其中。鮑爾坦陳其選文的標準足,促進立場擴展的可能性(transpositional possibilities),同時避免地方主義(localism),主要遴選對理論、概念化有貢獻的論文。鮑爾在2004年又編了一本教育社會學讀本,就社會階級、性別、全球化與經濟、政策治理、課程政治、教師身份、學生與教室等議題,提出更細致的批判性討論。

2000年,美國學者哈利楠(M.T.Hallinan)主編出版《教育社會學手冊》,探討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教育發展與擴張、受教育機會均等、學校組織研究、教育的產出研究、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政策內涵等問題。10年之後,阿普爾與鮑爾共同主編了《國際教育禮會學手冊》(2010),分三大部分,分別是視角和理論(Perspectives and Theories)、社會過程與實踐(Social Processes and Practices)、不平等與抵制(Inequalities and Resistances),計37篇論題廣泛的論文,對教育與文化、教育與社會情境、教育與知識和權力等許多新議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例如“教育社會學的空間化”、“社會民主、復雜性和教育”、“數字教育的新連通”、“大眾文化與教育社會學”、“表演文化中的學校教育與身體”、“不確定時代的教育組織與性別”、“學習共同體的對話社會學”、“精英教育社會學”、“歸寧社會學”等,顯示出開闊的視野和多元的學術風格,主旨在于對教育進行批判性分析。

從國際學術界著名的反映研究動態的年鑒《社會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看,21世紀以來,幾乎每一年都將“教育社會學”研究作為一個重要議題,例如,2009年的“比較視野中婚姻的教育匹配”,2010年的“成就不平等和教育系統的制度結構︰比較視角”等。同樣著名的學術年鑒《人類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也有大量相關分析,例如,2008年的“教育的語言人類學”,2009年的“學校和課堂中的社會再生產”。可見,這個領域不僅引起廣泛關注,而且有大量新近的研究成果推進其發展。

其實,教育問題從來就是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折射,幾乎所有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包括宏觀問題、中觀問題和微觀問題,都可以從教育社會學視角進行分析和解讀,甚至最好的課程理論研究,往往不是由課程學者做出的,而是由教育社會學家帶來的,像阿普爾的《意識形態與課程》、杰克遜(P.W.Jackson)在《課堂生活》中提出的“隱性課程”概念、伯恩斯坦的課程語碼分析等。

雖然教育社會學一直是國際教育理論的中流砥柱,但由于其概念構架的專業性,在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仍不多,可謂曲高和寡。海德格爾說︰“運思的人越稀少,寫詩的人越寂寞”,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與思想凋零的時代,不知何種信念可以給予思考的快樂!

多年來我們一直追蹤國際教育社會學的發展,並試圖將全球視野與本土探索相結合,希望形成參與國際對話的理論視野和學術素養。本書分析和探討的議題與國際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前沿議題相呼應,一部分由我指導的博士或碩士研究生撰寫,涉及語碼理論與符號控制(姬光凱撰)、課堂的社會過程與隱性課程、社會資本與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劉雪飛撰)、教育平等的女性主義視角(敬少麗撰)、國際媒體素養教育研究(章迥凱撰)、轉型社會中的教師身份認同(劉義國撰)等問題。

自1988年跟隨張人杰師修習教育社會學以來,恍然已經23個春秋,我也從青年走向了中年,對這門學科的摯愛成為我不倦學習的動力。感念鐘啟泉師對我的幫助,感念丁鋼教授、吳康寧教授多年來對我的鼓勵和提攜;感念高文教授的團隊多年來對我的支撐;感念任友群、嚴瑋懿、吳國平、趙健等老友對我的默默支持!

特別感謝上海教育出版社袁彬女士和周晟先生,他們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艱苦努力,周晟的細致工作也使本書那些艱澀的內容變得清晰!

謹以我喜愛的德國詩人里克爾的詩《在你的諾言中》結尾︰

在你的諾言中,我閱讀它,並且
通過你熱情、睿智的雙手
賦形的歷史,領悟它。正是你活躍的雙手
命名了那些注定要誕生的事體。
音色洪亮,你說︰降生,忍受,直至死亡
並且不厭倦地,你反復說︰活下去
除了謀殺,不存在任何死亡
一道裂縫穿越你完美的領地
那其實是一聲撕裂的叫喊
它很快會消散,但就在
消散之前,它會融變,匯成交響
講述你
承載你
渡你跨越深淵

本書受教育部比較教育博士點基金“國際教育社會學前沿探索”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社會結構與教育行動”的項目資助。

吳剛
作于美豚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