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他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縴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本書精選了沈從文才情思想俱佳的句子,給讀者提供一個可玩味的讀本,為讀者快速領略大師的語言藝術,簡捷走進哲人的心靈世界,提供了一種可能。
沈從文(1902年-1988年),湘西鳳凰人,作家、文物研究家。14歲投身行伍,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1931年至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代表作有《邊城》、《從文自傳》、《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有《沈從文全集》(32卷)行世。
序
二十多年來,我越來越感受到沈從文就是我最值得信賴的靠山。不論是我集中閱讀他,還是只把他的作品長時間地碼放在書架上不動,任塵埃迷蒙,他都已經融會成我的血肉,滋養著我生命里四季不落的花朵,為他開放。
沈從文當然也會是整個民族精神眾多靠山中的一座,是可以支撐一代又一代年輕生命向前的力,為國家進步,為文化積累。雖然很多人並不理解他,或者說很多人對他的理解還遠遠不夠,但是,用七十年前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到將來,你會懂我。”
沈從文死的時候,已經八十六歲。但是不到二十歲,他就不怕死了,並且在文字中不斷地談到“死”這個問題。
不同時期,不同境遇中,沈從文都把“死”這個肉身的終極歸宿擺在自己面前,然後問“生”的理由。向“死”而“生”,沈從文于是在很多次合該死去的時候,又轉生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那麼,沈從文的命有幾條?他的命是誰給的呢?
給沈從文第一條命的,是湘西那靈性的山水與野性的人民。這是自然狀態下的生命,原始而古樸,一種厚道的美植入沈從文的生命,使沈從文無論走到哪里,都有一個巨大的背景烘托著。這背景是一條條長河,一座座邊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湘西崇山峻嶺間或者奔騰而歡歌,或者沉靜地守望。它們像水一樣浸透了沈從文的生命,它們都屬于沈從文,正像沈從文屬于它們一樣。
給沈從文第二條命的,是五四運動吹拂下遍地的思想火種。沒有這風里的火,沈從文或許在湘西便沉淪了,這與他的生命長短無關。他或許成為沱江里激情的浪花,或許是船頭高揚不斷的號子,或許是吊腳樓里不倦的明燈,但因為缺乏思想,所以不能把整個的湘西照亮。而進入北京文化圈,沈從文通過閱讀交流,他升華了自己,也把故鄉點亮了,也把我們點亮了。
給沈從文第三條命的,是最好年華下正可人眼心的張兆和。沈從文一生中最美的文字,是和張兆和相戀相親的那段日子汩汩涌出的。愛的折磨與愛的收獲,都激勵和自信了沈從文。如果說別的作家豐產在不同的文體上,那麼沈從文的豐產還有另一種主要文體,這便是他的“家書”。沈從文“家書”數量之多,描摹之細,情誼之熾,見解之烈,都成了一道風景。不是黃永玉說的“太陽下的風景”,而構成了沈家別致的“月亮下的風景”,或者更隱秘地說,僅僅是“燈光和燭光下的風景”。在這不大的只在幾個家人間傳遞的信件中,卻見出沈從文的愛,平和,困難中的忍耐與堅持。每每讀來,不覺垂淚。
給沈從文第四條命的,是他渴望培養成錚錚漢子的龍虎二子。“龍朱 ”“虎雛”,被沈從文親昵地喚為“大弟”“小弟”。一九四九年,沈從文過往的一切成就被全盤否決,在絕望中沈從文能夠活過來,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對孩子們的牽掛。龍朱十五歲,虎雛十二歲,兩個孩子失去父親以後將會怎樣?沈從文不堪設想。如果說生命僅僅是為了把孩子養活成人,他也認了。于是他在新中國就要來臨而自己已萬念俱滅的情形中,肩起生活下去的擔子。
給沈從文第五條命的,是文化資源豐富而學術研究貧弱的祖國。“文化大革命”來臨,他自己感覺已經進入暮年。身體很差,環境又苦。孩子們長大了,而他還願意活著,就是惦念國家博物館倉庫里那正在霉爛著的文物。這些文物,他花了二十年心血做了一些基礎的工作,而年輕人還不曾意識到好好做的時候,他要活著,做好傳承。他最樸質的願望,就是報答祖國,獻出余熱。
……
沈從文當然也會是整個民族精神眾多靠山中的一座,是可以支撐一代又一代年輕生命向前的力,為國家進步,為文化積累。雖然很多人並不理解他,或者說很多人對他的理解還遠遠不夠,但是,用七十年前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到將來,你會懂我。”
沈從文死的時候,已經八十六歲。但是不到二十歲,他就不怕死了,並且在文字中不斷地談到“死”這個問題。
不同時期,不同境遇中,沈從文都把“死”這個肉身的終極歸宿擺在自己面前,然後問“生”的理由。向“死”而“生”,沈從文于是在很多次合該死去的時候,又轉生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那麼,沈從文的命有幾條?他的命是誰給的呢?
給沈從文第一條命的,是湘西那靈性的山水與野性的人民。這是自然狀態下的生命,原始而古樸,一種厚道的美植入沈從文的生命,使沈從文無論走到哪里,都有一個巨大的背景烘托著。這背景是一條條長河,一座座邊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湘西崇山峻嶺間或者奔騰而歡歌,或者沉靜地守望。它們像水一樣浸透了沈從文的生命,它們都屬于沈從文,正像沈從文屬于它們一樣。
給沈從文第二條命的,是五四運動吹拂下遍地的思想火種。沒有這風里的火,沈從文或許在湘西便沉淪了,這與他的生命長短無關。他或許成為沱江里激情的浪花,或許是船頭高揚不斷的號子,或許是吊腳樓里不倦的明燈,但因為缺乏思想,所以不能把整個的湘西照亮。而進入北京文化圈,沈從文通過閱讀交流,他升華了自己,也把故鄉點亮了,也把我們點亮了。
給沈從文第三條命的,是最好年華下正可人眼心的張兆和。沈從文一生中最美的文字,是和張兆和相戀相親的那段日子汩汩涌出的。愛的折磨與愛的收獲,都激勵和自信了沈從文。如果說別的作家豐產在不同的文體上,那麼沈從文的豐產還有另一種主要文體,這便是他的“家書”。沈從文“家書”數量之多,描摹之細,情誼之熾,見解之烈,都成了一道風景。不是黃永玉說的“太陽下的風景”,而構成了沈家別致的“月亮下的風景”,或者更隱秘地說,僅僅是“燈光和燭光下的風景”。在這不大的只在幾個家人間傳遞的信件中,卻見出沈從文的愛,平和,困難中的忍耐與堅持。每每讀來,不覺垂淚。
給沈從文第四條命的,是他渴望培養成錚錚漢子的龍虎二子。“龍朱 ”“虎雛”,被沈從文親昵地喚為“大弟”“小弟”。一九四九年,沈從文過往的一切成就被全盤否決,在絕望中沈從文能夠活過來,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對孩子們的牽掛。龍朱十五歲,虎雛十二歲,兩個孩子失去父親以後將會怎樣?沈從文不堪設想。如果說生命僅僅是為了把孩子養活成人,他也認了。于是他在新中國就要來臨而自己已萬念俱滅的情形中,肩起生活下去的擔子。
給沈從文第五條命的,是文化資源豐富而學術研究貧弱的祖國。“文化大革命”來臨,他自己感覺已經進入暮年。身體很差,環境又苦。孩子們長大了,而他還願意活著,就是惦念國家博物館倉庫里那正在霉爛著的文物。這些文物,他花了二十年心血做了一些基礎的工作,而年輕人還不曾意識到好好做的時候,他要活著,做好傳承。他最樸質的願望,就是報答祖國,獻出余熱。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