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身體化是人類生活的普遍特征,身體意識也是如此。我所理解的「身體意識」不僅是心靈對於作為對象的身體的意識,而且也包括「身體化的意識」:活生生的身體直接與世界接觸、在世界之內體驗它。由理查德·舒斯特曼編著的《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主要內容為身體美學與自我關懷:以福柯為例,沉默跛腳的身體哲學:梅洛一龐蒂身體關注的不足之處,身體主體性與身體征服:西蒙娜波伏瓦論性別與衰老,維特根斯坦的身體美學:對心靈哲學、藝術及政治學的闡釋與改進等。


理查德·舒斯特曼先後求學於耶路撒冷大學和牛津大學,現為美國佛羅里達亞特蘭大大學Dorothy F.Schmidt傑出人文學者和哲學教授,國際知名哲學家,身體美學的開拓者。出版著作多部,近作有《表面與深度》、《生活即審美》等。他的《實用主義美學》一書已經翻譯成13種語言出版。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身體美學與自我關懷:以福柯為例
第二章 沉默跛腳的身體哲學:梅洛一龐蒂身體關注的不足之處
第三章 身體主體性與身體征服:西蒙娜波伏瓦論性別與衰老
第四章 維特根斯坦的身體美學:對心靈哲學、藝術及政治學的闡釋與改進
第五章 深入風暴中心:威廉詹姆斯的身體哲學
第六章 救贖身體反思:約翰杜威的身一心哲學
索引
譯後記
 

身體化是人類生活的普遍特征,身體意識也是如此。我所理解的「身體意識」不僅是心靈對於作為對象的身體的意識,而且也包括「身體化的意識」:活生生的身體直接與世界接觸、在世界之內體驗它。通過這種意識,身體能夠將它自身同時體驗為主體和客體。因為「肉體」這個術語通常與心靈相對,常常被用來指稱一種無知覺、無生氣的東西,還因為「肉欲」這個術語在基督教文化中通常有著各種負面聯想,而且,它通常只關注身體的肉感部分,所以,我經常選用「身體」這個術語來指活生生的、敏銳的、動態的、具有感知能力的身體。這種意義上的身體是我整個身體美學研究課題的核心。

身體美學課題的部分目標是探索錘煉或提高身體意識水平的原因和方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使用自身,更好地促使哲學完成其傳統目標,諸如獲得知識,認識自我,追求德性、幸福和正義。身體意識的這些問題形成了本書的核心內容,盡管本書也涉及身體美學的其他一些維度。我從事身體美學研究已經十余年了,這本《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代表著我對於這個領域最全面的說明。

來自不同學科的許多學者支持著我的研究,對於我的身體美學顯示了極大的興趣。因為這些學者不少是中國人,所以,我非常高興將《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的中譯本呈獻給中國讀者。我真誠地感謝山東大學程相占教授組織翻譯了本書,感謝他就身體美學與我進行的大量討論;我也感謝高建平教授,他將我這本書推薦給商務印書館。身體美學最初介紹到中國是在2002年10月。那時,北京大學彭鋒教授翻譯了我的兩本專著,《實用主義美學》(商務印書館)和《實踐哲學:實用主義和哲學生活》(北京大學出版社)。彭鋒還組織翻譯了我的另外一本書《生活即審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它有一些地方討論到身體美學。通過彭鋒精彩的翻譯和介紹,中國學者開始關注我的哲學觀點;中國讀者能夠發現,促成我的身體美學課題的是一種更大的實用主義哲學框架。

自從我的身體美學在2002年介紹到中國以來,我對於中國古典哲學的興趣與日俱增。與我此前的著作相比,《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從中國思想家那里借鑒了更多的東西。因為我對於中國哲學傳統的了解非常有限,還有許多東西需要慢慢學習,所以,我希望本書對於中國傳統哲學資源的利用是成功的而不是曲解的。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一樣,我們從古代亞洲哲學傳統中也可以得到身體美學的啟發;在通常情況下,這些傳統往往比西方哲學能夠更好地解決身體與心靈的根本統一問題,能夠更好地將身體理論與身體實踐結合起來。我希望呈現給中國讀者的這本書能夠促進中西身體思想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產生一種新的、跨文化的身體美學立場,或許是一種新的、更加精確的、身體化的全球性哲學。

當然了,我的實用主義視角根本上還是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思想語境中發展起來的,《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主要是對20世紀幾位歐美哲學家的批判研究。然而,吊詭的是,中國對於西方哲學的大量接受或許會給理解身體美學帶來困難。讓我解釋一下這個問題。「美學」這個術語源自古希臘詞匯「aisthesis」(αισφησιε),它的意思是「感官的感知」;現代意義上的美學學科是由亞歷山大·鮑姆加滕創立的,其意為「感官感知的科學」,其目的是補充邏輯學這門概念科學。對於鮑姆加滕來說,「美學」有一個關鍵性的實踐性目標,那就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與感官意識以便能夠提高欣賞和表演;欣賞和表演的范圍不僅僅包括藝術與美的事物,而且也包括生活中的實踐事務。今天的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仍然保留著「感性的」的基本含義:意識或感知。這種意義與醫學和神經科學話語相關,比如說,在醫療手術中使用「麻醉劑」來使病人失去意識,或者某個人因為非正常的感官敏感而遭受「感覺過敏」這種神經問題。這種意義上的「感性學」主要是一種意識問題,它是我身體美學的核心觀念,其含義也正好保留在「身體美學」這個術語中。」

不幸的是,亞洲在對西方美學的接受過程中,並沒有保留「美學」原本具有的「感知」或「意識」的含義。當西方哲學在明治時期引進到日本時,美學這個概念被曲解為「美的科學(或理論)」。因此,我的「身體感性學」被介紹到中國時,卻成了「身體美學」。盡管這是最符合邏輯的翻譯方法,但是,它可能產生如下錯誤印象:身體美學全部是關於美麗身體的,就像商業廣告或大眾傳媒娛樂中的那些帥哥、靚妹那樣;這個術語也可能導致一種錯誤的暗示,認為身體美學談論的只不過是如何賞玩他人的美體,或者告訴我們如何塑造自己的美體。《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這本新書將有助於澄清上述誤解,它將告訴讀者:身體美學盡管也關心形體的外在之美以及其他一些外在的身體表現和標准,但是,它所探討的主要是身體本身的內在感知與意識能力。

如果漢語術語「美學」在表達我的「身體美學」意義上的「美學」是成問題的話,那麽,漢語術語「身體」則似乎非常適合用來傳達我的身體觀念:一種活生生的、感覺靈敏的、積極活躍並且有意圖的身體。在閱讀中國哲學時我發現,中國古代文獻使用了許多不相同的術語來指稱身體,比如「身」、「體」、「形」、「軀」。這四個用來形容身體的術語都出自苟子的名篇《勸學》中的一個片段: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

這里以及其他地方的「軀」所傳達的身體是那些沒有經過修養、教化的材料,它只能用大小來衡量;而「形」所表達的則是人類身體動作和靜止狀態的有機形式,它要麽體現在某人的「四體」中,要麽體現在受過教化的、富有精神教養的君子之「身」上。「形」意味著可見的形式,如果它能夠更加普遍地指稱有生命或無生命之物的外形或結構,那麽,「體」則強調著一種動態的、活生生的身體(無論是人類的還是其他的),而「身」所表示的人類身體則是單個的人或特殊的社會自我,它基本上是由社會關系和累積起來的習慣、價值和氣質來塑造的,而塑造的過程則是學習、經歷、行為和反思。出現在《大學》和《苟子》中的「修身」術語,集中表達了儒家對於發展、培養或教化人的性格或自我的觀念。藝術和禮儀都是修「身」的關鍵途徑,因此,符合禮儀的身體行為及其特征性動作如鞠躬,有些時候就用「身」來表達,比如「躬」字中就包含著「身」。這樣,「身體」這個術語就非常精彩地傳達出我所理解的「身體」:活生生的、感覺靈敏的、動態的人類身體,它存在於物質空間中,也存在於社會空間中,還存在於它自身感知、行動和反思的努力空間中。

中國古典哲學使用那麽多詞語來表示身體,表明身體是這個哲學傳統的中心。中國學者張再林的新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證明了這一點。我對中國文化學習得越多,我就越能認識到身體美學研究能夠從中國的豐富傳統中受益,比如從哲學、醫學、各種藝術,包括那些超越西方「美的藝術」觀念的藝術(比如戰爭藝術、裝飾藝術、化妝術、房中術和烹調術,等等)我期待著與中國學者進行合作研究,以便將中國豐富的傳統思想資源吸收到身體美學當中,從而使之豐富、使之深化。

中國學者對於身體美學已經進行了許多批評討論,使我從中獲益良多。不少學者像曾繁仁、彭鋒、張玉能、劉成紀、彭富春、劉悅笛、代迅等,都已經發表了與身體美學相關的學術成果;一些中國博士生和博士後來到我所主持的佛羅里達亞特蘭大大學「身體、心靈和文化中心」學習美學和身體美學,使我有機會從他們那里學到了許多東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們更多地一起學習,從中得到更多的知識、體驗和友誼。

理查德·舒斯特曼
伯克萊屯,2009年8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