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勞動流動與產業升級

城市發展︰勞動流動與產業升級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朱妍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708904X
  • ISBN13:9787207089045
  • 裝訂:平裝 / 18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當今經濟的發展中,城市和城市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影響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心城市和城市體系的發展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關鍵。世界各國都在城市化過程中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在應對城市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我國已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我國應采取何種城市化模式成為我國理論界爭論不休的問題之一。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吸收了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繆爾達爾的循環因果和阿瑟的路徑依賴思想,利用了迪克斯特一斯蒂格利茨的壟斷競爭模型建立了一系列模型,將廠商層次的報酬遞增、外部經濟等因素納入到了一般均衡的框架之中,使我們能夠真正地在主流經濟學的框架內研究空間現象。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可以從內生的角度探討城市的出現、發展、分異和城市體系演變的內在作用關系以及產業轉移的動態過程。

在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流動要素是勞動者,勞動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也就是勞動者向高收入和低成本地區轉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聚集力和分散力同時起作用,聚集力的根源來源于城市內部的大市場對企業的吸引力和靠近城市市場使勞動者節約生活成本,本地市場效應和生活成本效用形成了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促使勞動者向城市聚集。分散力一方面來源于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而導致的市場擁擠效應,另一方面來源于農業生產對土地的依附和農產品的運輸成本。

本研究在回顧產業聚集和城市發展的傳統理論並梳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脈絡的基礎上,在新經濟地理學的框架下,沿用藤田、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建立的市場潛能函數,解釋城市出現和持續的內在機制,探討單一城市的穩定性、新城市出現的條件與城市發展的影響因素,並迸一步討論了勞動力有限流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進而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解釋了城市間產業差異形成的直接動因和內在機制以及城市間產業差異的逆轉,並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依據進行相應的實證分析。

新城市的出現或原有城市規模的擴大,都受人口規模的變化以及企業和勞動力的區位選擇的影響。如果人口規模小,則新城市的形成比較困難;如果人口規模大,則原有城市體系容易被破壞,容易形成新的城市。當在近距離範圍內存在兩個大城市時,如果兩個城市之間沒有形成生產的高度分工,那麼這兩個城市之間爭奪資源的競爭將是很激烈的。

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城市規模的大小。當經濟發展水平低且人口規模較小時,如果出現新城市,那麼這些城市的人口規模和產業活動的密度都小。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城市範圍和人口規模不斷增大,而且呈現加速擴大趨勢,原有城市的優勢得到不斷強化,穩定性增強。隨著城市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城市化在一段時期內表現為原有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密度的提高。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大城市主導型模式將成為主要的城市化模式。

經濟發展水平、工農業產品的運輸成本和勞動力的流動性是影響城市化和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城市化率不斷增大,城市化速度先增加後降低,城市人口由高密度居住向低密度居住轉變。隨著工業品運輸成本的提高,聚集力不斷增強,城市化率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居住密度提高,隨著農產品運輸成本的提高,城市化過程中的分散力增強,城市的範圍、城市總人口和城市化率都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無論考慮哪種因素,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障礙都是限制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勞動力從鄉村向城市的流動障礙越大,城市化的進程越緩慢。
 

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 寫作背景與選題意義
第二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內容
第四節本文的創新之處
第二章聚集和城市發展的傳統理論
第一節 經濟活動的區位和聚集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城市理論的發展
第三節 勞動力流動與城市發展理論
第四節 城市化水平與城市規模的討論
第五節 關于中國城市化的研究文獻
第三章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發展及在城市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節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新經濟地理學的主要內容及發展
第三節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的特點和貢獻
第四節新經濟地理學在城市研究中的應用
第四章勞動力流動與城市發展
第一節城市發展的局部均衡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節 新城市的出現與城市規模
第三節 勞動力流動限制與城市發展
第五章產業轉移與城市發展
第一節 城市間產業差異形成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城市間產業的聚集機制
第三節 城市間產業差異的逆轉
第六章城市發展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中國的城市發展實踐
第二節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和城市體系
第三節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影響因素
第七章結論
第一節 主要結論
第二節 啟示與政策含義
第三節 本文的不足與研究方向
附錄︰實證部分所使用的數據

參考文獻

後記
 

我國的城市化率已近50%並將繼續提升。人們在不斷感受城市發展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日益遭遇諸多始料未及的城市問題。什麼是好的城市,如何建設一個好的城市,成為人們聚焦和關注的重要問題。正如著名城市學家芒福德、科特金等學者所指出,城市是人類的最偉大作品,“人類最偉大的作品始終是她所締造的城市”,沒有對城市本性的深層把握,沒有合理的城市觀,城市的發展前景將令人堪憂。樹立合理的城市觀與城市研究視閾,對規範城市發展行為,建構更加合理的城市與城市社會,具有基礎意義。

一、復雜“城市性”與城市研究的綜合視閾

關于城市本性(城市性),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認識。在建築學視野中,城市是不同建築的集合體,一個好的城市首先是空間結構合理、布局與功能完善的城市;在經濟學視野中,城市更多地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一個好的城市也就是產業結構合理、有產業比較優勢與經濟競爭力的城市;在政治學視野中,城市更多地是一個獨特的權力與治理結構,一個好的城市也就是一個有良好權力關系與治理秩序的城市;在社會學視野中,城市是一種不同于鄉村社會的新型社會關系,一個好的城市也就是一個社會矛盾較少、社會關系和諧的城市;在文化學視野中,“城市不只是建築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種密切相關並經常相互影響的各種功能的復合體——它不單是權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歸極( Polarization)。”在文明史與歷史學視野中,城市是諸多人類文明要素的聚集,一個好的城市是一個可以保存與發展人類文明的場域。

在分門別類研究城市的同時,面對日益巨大的城市、日益復雜的城市問題,諸多學者開始注重用一種多維、綜合的眼光看待城市,努力呈現城市本性的復雜性、雜糅性。在《全球城市史》的作者科特金看來,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的綜合體,意義、繁榮、安全是一個可持續城市的三個必備要素,“有三個關鍵因素決定了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發展,即︰地點的神聖;提供安全和規劃的能力;商業的激勵作用。在這些因素共存的地方,城市文化就興盛;反之,在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會淡出,最後被歷史所拋棄。”在列斐伏爾、索亞等看來,城市社會是深刻區別于鄉村社會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社會發展階段或社會建構方式。城市發展不僅是人口、資源、技術、產業等文明要素的空間化聚集,更是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文明傳承方式等的整體性轉換。列斐伏爾認為,城市化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然空間改造與經濟增長過程,城市化是人們在歷史與社會條件下進行空間生產的過程,作為經濟過程、資本運作過程的空間生產、城市發展,實質上具有深刻的政治性、文化性。在《韻律分析》( Rhythmanalysis) -書中,列斐伏爾倡導從社會、歷史、空間相統一的角度認識空間生產與城市發展、社會變遷。在他看來,城市發展、空間生產“任何情況下,都是場域( place)、時間(time)與精神(energy)的互相作用的過程,這就是韻律”。在索亞看來,城市是人與空間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我們的行動和思想塑造著我們周圍的空間,但與此同時,我們生活其中的作為聚集性和社會性產品的空間與場域也以一種我們剛剛開始認識的方式塑造著我們的行動和思想”。需要從空間性、社會性、歷史性三個維度的統一中,從第一空間(作為實物的空間、空間中的物體)、第二空間(作為表達的空間、關于空間的思想)、第三空間(作為行動和意義的實現和表達的對象與載體的空間)的統一,從空間的感知性(perceived)、構想性(conceived)和鮮活性(lived)的統一,去理解和認識城市。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