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獨具匠心,通過采用綜合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史實再現和當代文學現實主義手法,對海內外歷史文獻的鉤沉發微,嚴謹考據,相關人物專訪,以彌足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以林風眠的求學、辦學、藝術、革命、摸索的藝術人生為主線,書寫成一部較翔實的現代藝術與現代美術教育編年史,是研究以林風眠為代表的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現代藝術不可多得的具有學術價值的文獻。同時本書通過林風眠92載春秋漫長人生的藝術之路,再現了當時真實復雜的社會背景,再現了中國現代藝術及藝術教育的發展過程,及以林風眠為代表的上世紀30年代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學術群體曾經有過的精神和隕沒。通過林風眠命途多舛、屢踣屢起、屢起屢踣的一生,對社會各種政治力量各種勢力的斗爭與妥協,作者對林風眠性格多重性的表述,體現出傳主所處險惡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官場及派系的紛爭與角逐,再現了當時的社會歲月和人性的弱點、部分知識分子軟骨的共性。本書刻畫出林風眠作為中國藝術教育先驅,中國現代藝術奠基人當之無愧的鮮活形象和對其巨擘地位的定論。
目錄
謝忱
序一 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序二 紀念林風眠老師 肖峰
卷一 別夢依稀故國情(1900—1919)
1.“梅江邊的一個山村里”
2.降生時的星象
3.母親
4.“祖父的訓誡”
5.賣畫神童
6.開啟一扇窗
7.西行求學
卷二 法蘭西初闢鴻蒙(1920—1925)
1.抵達馬賽港
2.楓丹白露,留學伊始
3.沖破學院的牢籠,轉向現代派
4.博物館的啟示
5.柏林悲歡
6.斯特拉斯堡,知遇蔡元培
7.愛的葬禮
8.入選沙龍,攜眷歸國
卷三 教育 藝術 革命(1926—1938)
1.北京藝專初任校長
2.歸國首次畫展——各家評說
3.三請齊白石、二請克羅多
4.中西合璧論的宣言——《東西藝術之前途》
5.《晨報》驚世駭聞——北京藝術大會
6.直陳教育總會劉哲,一辭校長職
7.二任校長職——多元共榮創辦杭州藝專
8.“西湖雙飛燕,孤影落滇池”
9.南方藝術運動社
10.“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的教學實踐
11.杭州淪陷藝專遷徙,第一次毀畫
12.二辭校長職——師生沅江淚下
13.鳳凰山探望張學良,香港訣別蔡元培
卷四 希望 探索 無奈(1939—1977)
1.急流勇退——變革中國畫
2.潘天壽復請林風眠
3.玉泉別墅的聚散
4.再別杭州——三辭教授職
5.妻女離去,蟄居南昌路
6.關注中國美術界
7.申城探索——不被理解的藝術
8.大躍進中的林風眠
9.身陷囹岳,第二次毀畫
10.獄中自述
11.“我要理直氣壯地活下去”
12.批黑畫,“不許拋頭露面”
13.準備走了
卷五 香港——最後的驛站(1977—1991)
1.“畫畫機器出來就好啦”——堂弟的微笑
2.遠渡重洋探老妻
3.“最憶是杭州”
4.悼席德進
5.高足深情訪恩師
6.八十年雲煙巴黎展
7.香港十四年最後的探索
8.星落香江
9.痛哭良師
附錄一 林風眠年譜
附錄二 致全國藝術界書
附錄三 欣聞《藝海逆舟——林風眠傳》出版有感 蘇天賜
附錄四 林風眠劫後余生談藝錄(金尚義輯錄)
附錄五 劉哲昨與林風眠談話——匿名信所攻擊林者全已了解
參考文獻
序一 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序二 紀念林風眠老師 肖峰
卷一 別夢依稀故國情(1900—1919)
1.“梅江邊的一個山村里”
2.降生時的星象
3.母親
4.“祖父的訓誡”
5.賣畫神童
6.開啟一扇窗
7.西行求學
卷二 法蘭西初闢鴻蒙(1920—1925)
1.抵達馬賽港
2.楓丹白露,留學伊始
3.沖破學院的牢籠,轉向現代派
4.博物館的啟示
5.柏林悲歡
6.斯特拉斯堡,知遇蔡元培
7.愛的葬禮
8.入選沙龍,攜眷歸國
卷三 教育 藝術 革命(1926—1938)
1.北京藝專初任校長
2.歸國首次畫展——各家評說
3.三請齊白石、二請克羅多
4.中西合璧論的宣言——《東西藝術之前途》
5.《晨報》驚世駭聞——北京藝術大會
6.直陳教育總會劉哲,一辭校長職
7.二任校長職——多元共榮創辦杭州藝專
8.“西湖雙飛燕,孤影落滇池”
9.南方藝術運動社
10.“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的教學實踐
11.杭州淪陷藝專遷徙,第一次毀畫
12.二辭校長職——師生沅江淚下
13.鳳凰山探望張學良,香港訣別蔡元培
卷四 希望 探索 無奈(1939—1977)
1.急流勇退——變革中國畫
2.潘天壽復請林風眠
3.玉泉別墅的聚散
4.再別杭州——三辭教授職
5.妻女離去,蟄居南昌路
6.關注中國美術界
7.申城探索——不被理解的藝術
8.大躍進中的林風眠
9.身陷囹岳,第二次毀畫
10.獄中自述
11.“我要理直氣壯地活下去”
12.批黑畫,“不許拋頭露面”
13.準備走了
卷五 香港——最後的驛站(1977—1991)
1.“畫畫機器出來就好啦”——堂弟的微笑
2.遠渡重洋探老妻
3.“最憶是杭州”
4.悼席德進
5.高足深情訪恩師
6.八十年雲煙巴黎展
7.香港十四年最後的探索
8.星落香江
9.痛哭良師
附錄一 林風眠年譜
附錄二 致全國藝術界書
附錄三 欣聞《藝海逆舟——林風眠傳》出版有感 蘇天賜
附錄四 林風眠劫後余生談藝錄(金尚義輯錄)
附錄五 劉哲昨與林風眠談話——匿名信所攻擊林者全已了解
參考文獻
序
試問在中國的現代藝術家中,有哪一位藝術家對今天的當代藝術仍然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我的答案必然是林風眠。也許,作為一個學術界導師,徐悲鴻曾表現出更為實際的功能,他在繪畫中強調素描為藝術的基礎,而且非常清楚當時的中國藝術家們面臨西方挑戰之所需。但他對問題的解決方案卻著眼不深,他的努力是在刻意綜合中西兩個傳統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和西方的材料(媒材)和技法。
而我所理解的林風眠的意義在于,他的藝術和教學將“融合”指向一個遠而深刻的概念,他所從事的不是簡單的風格上的某種合成,而是一個伴隨著藝術家賦予想象力的創造過程,和表達出藝術家自己的經驗感覺。也許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在他的門下培養了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一些最具創造性的現代中國藝術家。
今天,林風眠的重要性,通過他八十年前創立的杭州藝術學院的主題研討會和本部傳記,得到了應有的評價,這是非常及時的和令人欣慰的。劉世敏教授懷著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心研究了林風眠的一生,這里展現了1949年之後他所經歷的那些曾經困擾了許多作家和藝術家的瘋狂年代的考驗。林風眠歷經坎坷,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飽受磨難,然而在他最後三十年的作品中,卻很少表現發生在他身邊的動蕩不安。他在作品中表現出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在那里可以見到一種內心的平和,而時代的張力潛伏在它的表面之下。只是偶爾地,在1989年完成的(基督受難)和(痛苦)——二十世紀20年代風眠油畫符號的一個晚年回聲中,呈現出他的內心壓力和憂郁。
在本書中,劉教授呈現紿我們的是關于林風眠的一部完整故事。她對這位非凡藝術家的認識和了解是深刻的。我在此祝賀她的工作,並希望她的著作獲得應有的成功。
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牛津大學
2008年3月
(作者系牛津大學教授)
而我所理解的林風眠的意義在于,他的藝術和教學將“融合”指向一個遠而深刻的概念,他所從事的不是簡單的風格上的某種合成,而是一個伴隨著藝術家賦予想象力的創造過程,和表達出藝術家自己的經驗感覺。也許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在他的門下培養了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一些最具創造性的現代中國藝術家。
今天,林風眠的重要性,通過他八十年前創立的杭州藝術學院的主題研討會和本部傳記,得到了應有的評價,這是非常及時的和令人欣慰的。劉世敏教授懷著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心研究了林風眠的一生,這里展現了1949年之後他所經歷的那些曾經困擾了許多作家和藝術家的瘋狂年代的考驗。林風眠歷經坎坷,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飽受磨難,然而在他最後三十年的作品中,卻很少表現發生在他身邊的動蕩不安。他在作品中表現出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在那里可以見到一種內心的平和,而時代的張力潛伏在它的表面之下。只是偶爾地,在1989年完成的(基督受難)和(痛苦)——二十世紀20年代風眠油畫符號的一個晚年回聲中,呈現出他的內心壓力和憂郁。
在本書中,劉教授呈現紿我們的是關于林風眠的一部完整故事。她對這位非凡藝術家的認識和了解是深刻的。我在此祝賀她的工作,並希望她的著作獲得應有的成功。
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牛津大學
2008年3月
(作者系牛津大學教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