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會理論》(第三版)堅持從梳理資本主義的歷史脈絡中國洞察信息社會的本質,借助勾勒貝爾、吉登斯、哈貝馬斯、卡斯特等重要信息社會理論家的論述優劣,敏銳揭示了信息社會成為當下資本主義的核心特征,展示出商業文明覆蓋全球的所向披靡之勢,而政治壓力與商業、技術迷思經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整合,嚴重削弱了公共服務與民主基礎。
弗蘭克‧韋伯斯特(Frank Webster),國際著名社會學家,現任倫敦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其研究聚集于信息與傳播,以及高科技對圖書館、城市變遷的影響。《信息社會理論》(第三版)作為其經典的代表性成果,影響廣泛。最近幾年以來,他致力于通過檢視反戰運動如何采用信息傳播新科技來洞察網絡行動主義,並聯合凱文‧吉莉安和詹尼‧皮克林(Kevin Gillan and Jenny
Pickerill)撰寫了《反戰行動主義︰信息時代的新媒體與抵制》(Anti-War Activism:New Media and Protest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08)。韋伯斯特的若干論著探索了信息科技與當代社會的變化趨勢,他反對把信息社會視為徹底改變了的新社會形態,始終秉持此時的信息社會不過是既有資本主義的延續與強化,信息資本主義就是公司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已。
曹晉,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曙光”學者,哈佛燕京學者,致力于傳播政治經濟學與社會性別理論相結合的批判傳播理論探索。2010年《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理論與實例》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著類一等獎。2011年聯合哈佛大學著名學者布拉德利‧艾普斯(Bradley Epps)教授共同教授“Media and Gender
Studies”(“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英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