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一四七○一五五九年),原名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曾官翰林待詔。詩宗自居易、蘇軾,文受業于昊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沉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沉周、唐寅、仇英合稱「昊門四家」。
本冊收入「樂志論」與「金焦落照詩」各一篇。「樂志論」原文為東漢仲長統所作,通篇文辭華麗,體現的是老莊思想。明代書家如祝枝山、董其昌等人都曾書寫過「樂志論」。此卷現藏上海博物館,通篇疏朗悅目,布局上充分利用字與字之間的牽引連帶,而顯得跌宕有致。是卷縱二十五厘米,橫三百五十厘米,引首鈐「停雲」圓朱印,卷末鈐「又徵明印」白又印、「衡山」朱文印。文徵明曾以金山、焦山為母題,畫過「金焦落照圖」並作「金焦落照詩」,而此詩文氏也曾反復寫過多卷,此卷內蘊趙孟筆意,且較趙字略有恣放,給人以道偉蕭散而氣貫神溢的感覺,可稱文氏大字行書的標準件。現藏于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