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艾倫‧佩茲所著的《工程國家︰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國家建設》在考察中國近兩千年的水利發展史基礎上,重點探討了民國時期淮河的治理,給我們提供了不同歷史時期淮河治理的詳細史料。
《工程國家︰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國家建設》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從公元前200-1927年淮河治理的歷史變遷,第二部分聚焦于1927-1937年,分析清朝滅亡後國民政府是如何接管淮河水利並對其進行大規模治理的。作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1929年建立的導淮委員會上,將其置于國民政府經濟建設的背景之下,剖析圍繞淮河治理所引起的國民黨內部的政治紛爭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矛盾。
目錄
譯者的話
計量和貨幣換算
插入地圖一覽表
插入表格一覽表
致謝
前言
第一部分 淮河流域︰從大禹到1927年的政治、社會和環境變遷
第一章 公元前200—1855年淮河流域的環境變化
第二章 1500—1927年淮河的管理機構和“導淮”措施
第二部分 “南京十年”(1927—1938)的建設和淮河水利
第三章 加強中央管理和工程規劃︰導淮委員會(1928—1931)
第四章 泥沙泛濫︰1931年的洪災
第五章 激流交鋒︰淮河行政管理的集中和分散(1931—1935)
第六章 奔流到海︰淮河水利工程的狀況和資源配置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計量和貨幣換算
插入地圖一覽表
插入表格一覽表
致謝
前言
第一部分 淮河流域︰從大禹到1927年的政治、社會和環境變遷
第一章 公元前200—1855年淮河流域的環境變化
第二章 1500—1927年淮河的管理機構和“導淮”措施
第二部分 “南京十年”(1927—1938)的建設和淮河水利
第三章 加強中央管理和工程規劃︰導淮委員會(1928—1931)
第四章 泥沙泛濫︰1931年的洪災
第五章 激流交鋒︰淮河行政管理的集中和分散(1931—1935)
第六章 奔流到海︰淮河水利工程的狀況和資源配置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序
中國曾經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並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後,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了越來越富于成果的發展。而到了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展就把國內學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向國內讀者移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向他們系統地介紹海外的中學。
這套書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面對的決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展了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借別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歷史使命,因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
當然,既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只從各家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于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只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去反復思索這些奉獻給大家的東西。
劉 東
1988年秋于北京西八間房
這套書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面對的決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展了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借別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歷史使命,因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
當然,既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只從各家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于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只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去反復思索這些奉獻給大家的東西。
劉 東
1988年秋于北京西八間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