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金觀濤 劉青峰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11820387
  • ISBN13:9787511820389
  • 裝訂:精裝 / 42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是金觀濤、劉青峰繼《興盛與危機》、《開放中的變遷》之後,第三部關于“超穩定結構”學說的著作。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延續前兩本著作的方法理論,繼續從中國是一個超穩定結構假說出發,討論中國歷代政治文化的特點及其演化機制。通過比較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與近代西方文明擴張這兩次重大的外來文化沖擊,探討中國文化融合消化外來文化所具有的共同模式,並進而揭示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
 

目錄

第一版序
作為思想的思想史研究——簡體字版序
第一章 導論︰文化融合的模式
1.1 一個被歷史遺忘的課題
1.2 有沒有思想變遷的長程模式?
1.3 一體化結構中的意識形態
1.4 道德價值一元論和天人合一結構
1.5 “應然”的擴張︰中國文化連續性之謎
1.6 外來沖擊影響中國文化的方式︰道德可欲性的破壞
1.7 價值逆反對外來文化的選擇性吸收和創造性重構
1.8 常識理性、文化融合以及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二章 第一次融合
2.1 “應然”世界面臨的三大沖擊︰古文經、天災和少數民族入侵
2.2 價值逆反以及“天道無為”
2.3 道德形而上學化與放誕之風氣
2.4 修身與佛教
2.5 中國文化對佛教選擇性吸收和創造性重構
2.6 魏晉玄學的三個階段
2.7 道德烏托邦的起源和超越意識的形成
2.8 常識理性是如何成熟的
2.9 中國文化的三個不同層面
第三章 理性化以及意識形態再塑造
3.1 隋唐時期的文化
3.2 常識理性對儒學社會功能的支持和矛盾
3.3 觀念整合與理性化
3.4 儒學如何利用佛教的修身方法
3.5 理性化途徑之一︰程朱理學
3.6 理性化途徑之二︰陸王心學
3.7 宋明理學第三系和斷裂型
3.8 中國文化的理性結構
第四章 外來沖擊與中國近代傳統
4.1 西方的兩次擴張
4.2 強化事功的變異
4.3 經世致用和清初思想譜系
4.4 王船山哲學的結構
4.5 黃宗羲的氣論和《明夷待訪錄》
4.6 戴震如何用氣論批判“以理殺人”
4.7 中國現代思想與儒學強化事功變異的關系
第五章 清代思想變遷的內在動力
5.1 內部動力︰考據和樸學
5.2 中國“科學主義”的源頭
5.3 清代思想變遷的大趨勢
5.4 為什麼中國近代傳統不能應付西方現代化挑戰?
5.5 意識形態近現代轉型的結構
第六章 經世致用的興起與失敗
6.1 經世致用的三個階段
6.2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理學經世派”
6.3 洋務運動的局限
6.4 西方影響的邊緣性質
6.5 走向判決性檢驗
6.6 轉型時期的開始
第七章 革命烏托邦的起源
7.1 中國現代思想的開始
7.2 價值逆反之一︰革命人生觀和革命道義
7.3 價值逆反之二︰中國式的進步觀
7.4 唯氣論、尚力說和辯證唯物論
7.5 價值逆反之三︰大同理想和共產主義
7.6 無政府主義的類型
7.7 革命烏托邦、民粹主義與擬佛學
7.8 兩次價值逆反的結構性比較
第八章 第二次融合的邏輯
8.1 西方近現代思想變遷的大趨勢
8.2 為什麼科學一元論取代二元論?
8.3 非道德的正當性——權利的起源
8.4 經驗主義、理性主義和社會主義
8.5 國家獨立與個人自主
8.6 權利道德化的歷程
8.7 中國文化如何選擇西方近現代思想
8.8 第二次融合的三個階段
附錄一 圖表目錄
附錄二 參考文獻
附錄三 索引
 

自從1993年我們完成了《開放中的變遷——再淪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一書後,就開始了本書的寫作。想不到這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探索。就在這漫長的寫作過程中,我們迎來了世紀之交。而且正是在這段時間,中國社會和思想界發生了靜悄悄的變化。隨著20世紀80年代思想啟蒙的中斷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中國知識界似乎不再對重大的理論問題感興趣。“歷史無規律”成為新信條,任何探討社會變遷宏觀模式和思想文化深層結構的研究都有“科學主義”嫌疑,或干脆斥之為空疏和缺乏學術水平。,但我們則頑固地拒絕思想探索已不再時興的事實,仍然對那些未曾解決的重大理論和思想問題抱有熱忱。六年多來,我們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任憑草稿在身邊堆積如山、積滿灰塵,留下一層又一層的鉛筆印痕……

其實,在這廣告、演員、政治作秀盛行的市場社會中,思想研究不僅在中國是多余的,即使在西方學術界,觀念史和思想社會宏觀結構的探討也不再時興。大多數高明的歷史學家和社會學者,把眼光集中在經濟中、區域史和各種文化以及生活架構方面,思想史成為一小撮知識分子的事。似乎思想在歷史上的作用正如它在今日市場社會中的地位一樣是無關緊要的。在很多人看來,這些歷史上存在過的過于精巧的思辨似乎只是少數人有興趣的純學術,不可能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因此,思想史研究在今天常常被看作一種脫離社會的學院式隱士_丁作。自從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去世以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再也沒有人敢如此自信地宜稱︰“一切歷史都是理念的歷史。”然而在這種潮流中,我們毅然從社會史轉向思想史領域卻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什麼“從思想向學術退卻”。相反,我們深切感受到,如果知識分子要重新恢復思想的能力和批判意識,就應該先到思想史研究中去尋找資源和磨煉自己的分析武器。

今天,社會最普遍的病癥正是批判意識的喪失。20世紀末的知識分子是如此的侏儒化︰不僅19世紀的思想巨人不復存在,20世紀上半葉的行動巨人亦無影無蹤,甚至連橫跨幾個學術領域的雄心都蕩然無存。知識分子已成為市場、分T和專業的奴隸。喪失批判意識的根源之一,是人們失去了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和思想的自信和能力。過去人們曾經擁有這種能力,但卻是憑藉上一個世紀或本世紀(20世紀)初思想家的創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馬克思主義和韋伯學說。馬克思主義產生于現代市場社會剛剛興起的時代,當時資本主義還沒有表現出今天那樣的全球性和復雜性,但現代市場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對文化的挑戰已經顯現。馬克思用經濟決定論建立了有關現代資本主義起源、演進和未來的宏大理論。即使這種理論存在種種錯誤,但人們卻可以憑藉它站在高山之巔,展望人類社會的走向,並以一種“問我們從哪里來”的徹底反省精神指點江山。韋伯( Max Weber)為了糾正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的錯誤,致力于揭示觀念如何推動社會變遷。雖然,他是采用諸如資本主義精神起源和宗教社會學等細致的分析,來勾畫西方現代社會如何形成,但其理論架構背後仍然有一幅宏觀整體的圖畫︰這就是認為人類社會的變遷有一個基本方向,就是現代化;現代化的本質乃是工具理性擴張,即理性化。然而,令人感慨萬千的是,這兩種基于19世紀人類社會變遷經驗的理論,都不能涵蓋20世紀的歷史經驗,以至于當21世紀即將來臨之際,當代人不得不面臨我們先輩從未有過的歷史整體圖畫的粉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