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個個歷史人物,並不是某種文化價值的符號,而一個個特殊的人,作者不是從整個人生上看他的主人翁,而是從特別的角度,揭示其在嚴峻歷史關頭的特殊選擇。全書聚焦于歷史人物的“尷尬”,這個視角,這個觀念,是有些刁鑽的,刁鑽得有點出格。但這刁鑽中恰恰顯示了諸氏多年的苦心中迸發出來的智慧。
目錄
伍子胥︰悖論人生
商鞅︰作法自斃
梁武帝︰台城悲歌
薛濤︰九眼橋邊女校書
包拯︰一死即永生
王安石︰獨守千秋
趙孟(兆頁)︰成全的是藝術
鄭和︰海上帝王
秦淮八艷︰就那點事兒
葉名琛︰注定多義
翁同和︰聰明一世
盛宣懷︰腳踩兩只船
賽金花︰何日彩雲歸
趙聲︰一枚綠葉
熊希齡︰此君一出天下暖
張自忠︰漢奸‧英雄
胡適︰我從山中來
柳亞子︰走出賜福堂
後記
商鞅︰作法自斃
梁武帝︰台城悲歌
薛濤︰九眼橋邊女校書
包拯︰一死即永生
王安石︰獨守千秋
趙孟(兆頁)︰成全的是藝術
鄭和︰海上帝王
秦淮八艷︰就那點事兒
葉名琛︰注定多義
翁同和︰聰明一世
盛宣懷︰腳踩兩只船
賽金花︰何日彩雲歸
趙聲︰一枚綠葉
熊希齡︰此君一出天下暖
張自忠︰漢奸‧英雄
胡適︰我從山中來
柳亞子︰走出賜福堂
後記
序
作者不是史家,但本書創作資源都來自歷史文獻;本書並非為歷史人物立傳,升華人物傳記倒是本書最大的全部精彩。也許,文化修養較高的讀者,對書中的某些故事曾經有所涉獵,甚至不無見解,但是,只要靜心翻閱,不難從熟悉中發現陌生,從已知進入未知,從史實中感受到精神的滋潤,甚至震撼。這種震撼來自作者出奇制勝的思路,對當今文化散文,這種震撼,很值得珍惜。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散文界告別了抒情散文歷史停滯期,掀起了一波蔚為壯觀的文化散文新潮︰文化歷史的視野代替了個人的懷舊,冷峻的智慧駕馭著單純的抒情,從美學上,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審智超越了審美。文化成為散文最鮮艷的旗號。旗號下聚集著中國散文界最有朝氣的探索者。從余秋雨到南帆,從林賢治到龍應台,從劉亮程到周曉楓,莫不以特有的文化關懷進入散文的前沿序列。但是,大潮之下,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難免有追隨而才力不足的,批量炮制文化贗品,借文化之名而作主流意識形態之圖解的而陷于廉價歌頌者,滿足于羅列文化歷史景觀而湮沒自我者,一時滔滔皆是。這一切如果歸咎于作者的修養之缺失,固然也不無道理,但是,作為一種潮流,文化散文本身的局限,也難辭其咎。從根本上講,散文以文化為旗號之時,只是一種感性的聚合,並無嚴格流派的自覺,當然也未能對文化作具體分析。在舉國興奮之際,只看到文化與藝術之間的統一,忽略了文化與藝術的矛盾,可能是歷史的必然。問題在于在蓬勃發展之時,應該以自覺代替自發。
文化所指為一種心理的普遍性的、群體的特征,或為地域,或為民族,文化的普遍性甚至達到超越歷史的程度。以文化為旗號,從普遍性這一點上,與藝術的個性化是矛盾的,這種矛盾性甚至比之藝術與階級性的矛盾更甚。對于這一點,從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理論界,很不清醒。因而,以文化價值代替文學價值的現象比比皆是,連小說界也未能免俗,以文化價值掩蓋低劣藝術的叫囂此起彼落。文化大散文、大文化散文這樣的旗號的輕率樹立,使散文更加混亂。如許多 ▔都知道的那位初寫“楊朔式”散文後又改寫文化散文的著名散文家,則常常用普遍的政治的民族的觀念去同化辛棄疾和李清照等,抹殺了李清照那樣獨特的不可重復的女性情結,竟然得到廉價的鼓吹。
對文化的執著變成了對個性的遮蔽,在當代散文中成為一種頑癥。
當然,物極必反,走向反面,可能是歷史規律,但,歷史的發展又是曲折的,甚至是板塊式的,非進化的。從這種思緒籠罩下,打開這本文化氣息撲面的散文集的時候,既為作者捏一把汗,也對作者有所期待。但是,閱讀之後,憂慮很快就為欣慰代替了。
令我感到安慰的是,一個個歷史人物,並不是某種文化價值的符號,而一個個特殊的人,作者不是從整個人生上看他的主人翁,而是從特別的角度,揭示其在嚴峻歷史關頭的特殊選擇。全書聚焦于歷史人物的“尷尬”,這個視角,這個觀念,是有些刁鑽的,刁鑽得有點出格。但這刁鑽中恰恰顯示了諸氏多年的苦心中迸發出來的智慧。
和文化觀念的套路相反,作者筆下的歷史人物都是獨特的、不可重復的文化景觀。不是歷史(時勢)造英雄,更不是英雄造時勢,屢屢出現的倒是歷史一味和英雄作對,歷史刁難英雄,而刁難的方式,又是層出不窮的。看來作者對自己的這一洞察,頗為得意,因而,反反復復地把人物放到尷尬的境地。妙在每個人的尷尬,又是不可重復的。
……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散文界告別了抒情散文歷史停滯期,掀起了一波蔚為壯觀的文化散文新潮︰文化歷史的視野代替了個人的懷舊,冷峻的智慧駕馭著單純的抒情,從美學上,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審智超越了審美。文化成為散文最鮮艷的旗號。旗號下聚集著中國散文界最有朝氣的探索者。從余秋雨到南帆,從林賢治到龍應台,從劉亮程到周曉楓,莫不以特有的文化關懷進入散文的前沿序列。但是,大潮之下,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難免有追隨而才力不足的,批量炮制文化贗品,借文化之名而作主流意識形態之圖解的而陷于廉價歌頌者,滿足于羅列文化歷史景觀而湮沒自我者,一時滔滔皆是。這一切如果歸咎于作者的修養之缺失,固然也不無道理,但是,作為一種潮流,文化散文本身的局限,也難辭其咎。從根本上講,散文以文化為旗號之時,只是一種感性的聚合,並無嚴格流派的自覺,當然也未能對文化作具體分析。在舉國興奮之際,只看到文化與藝術之間的統一,忽略了文化與藝術的矛盾,可能是歷史的必然。問題在于在蓬勃發展之時,應該以自覺代替自發。
文化所指為一種心理的普遍性的、群體的特征,或為地域,或為民族,文化的普遍性甚至達到超越歷史的程度。以文化為旗號,從普遍性這一點上,與藝術的個性化是矛盾的,這種矛盾性甚至比之藝術與階級性的矛盾更甚。對于這一點,從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理論界,很不清醒。因而,以文化價值代替文學價值的現象比比皆是,連小說界也未能免俗,以文化價值掩蓋低劣藝術的叫囂此起彼落。文化大散文、大文化散文這樣的旗號的輕率樹立,使散文更加混亂。如許多 ▔都知道的那位初寫“楊朔式”散文後又改寫文化散文的著名散文家,則常常用普遍的政治的民族的觀念去同化辛棄疾和李清照等,抹殺了李清照那樣獨特的不可重復的女性情結,竟然得到廉價的鼓吹。
對文化的執著變成了對個性的遮蔽,在當代散文中成為一種頑癥。
當然,物極必反,走向反面,可能是歷史規律,但,歷史的發展又是曲折的,甚至是板塊式的,非進化的。從這種思緒籠罩下,打開這本文化氣息撲面的散文集的時候,既為作者捏一把汗,也對作者有所期待。但是,閱讀之後,憂慮很快就為欣慰代替了。
令我感到安慰的是,一個個歷史人物,並不是某種文化價值的符號,而一個個特殊的人,作者不是從整個人生上看他的主人翁,而是從特別的角度,揭示其在嚴峻歷史關頭的特殊選擇。全書聚焦于歷史人物的“尷尬”,這個視角,這個觀念,是有些刁鑽的,刁鑽得有點出格。但這刁鑽中恰恰顯示了諸氏多年的苦心中迸發出來的智慧。
和文化觀念的套路相反,作者筆下的歷史人物都是獨特的、不可重復的文化景觀。不是歷史(時勢)造英雄,更不是英雄造時勢,屢屢出現的倒是歷史一味和英雄作對,歷史刁難英雄,而刁難的方式,又是層出不窮的。看來作者對自己的這一洞察,頗為得意,因而,反反復復地把人物放到尷尬的境地。妙在每個人的尷尬,又是不可重復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折$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