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瑛編著的《李鴻章與晚清中外條約研究》盡可能地以第一手材料為基礎,同時充分借鑒前人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運用歷史學的實證方法和政治學、經濟學以及法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將李鴻章在晚清的條約交涉活動放在近代中國從華夷秩序向條約關系轉變的歷史背景下,對其條約交涉活動的類型、條約關系的逐漸認同過程進行分析,從而探討李鴻章以力保和局、維護利權為核心的“謹守約章”思想,以期揭示晚清外交轉型的艱難與曲折。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從華夷秩序到條約體系
第一節 條約關系的逐步確立
第二節 近代國家觀念的萌生
第三節 洋務體制的逐步建立
第二章 中外變局中的思想基因
第一節 傳統文化的浸潤
第二節 西方近代外交理念的汲取‥
第三章 條約關系的逐漸認同
第一節 李鴻章 條約關系的認同歷程
第二節 對李鴻章 條約關系認同歷程的幾點認識
第四章 形式各異的訂約類型(上)
第一節 建交條約
第二節 通商條約
第三節 藩屬條約︰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 程》
第四節 結案條約︰中英《煙台條約》
第五章 形式各異的訂約類型(下)
第一節 媾和條約
第二節 同盟條約︰《中俄密約》
第三節 租借條約
第四節 正確認識李鴻章 訂約類型中的平等條款
第六章 謹守約章 與力保和局
第一節 “誠信”︰守約前提
第二節 “力保和局”︰守約目的
第三節 舉措︰增強官民守約意識
第七章 修約意識與積極努力
第一節 修約認識與態度
第二節 自強︰修約成功之本
第三節 修約原則與方法
第四節 成效甚微的修約實踐
第八章 復雜局勢下的交涉方略
第一節 以理為據
第二節 惟力是視
第三節 區別對待
第四節 以夷制夷
第五節 情感溝通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 錄
後 記
第一章 從華夷秩序到條約體系
第一節 條約關系的逐步確立
第二節 近代國家觀念的萌生
第三節 洋務體制的逐步建立
第二章 中外變局中的思想基因
第一節 傳統文化的浸潤
第二節 西方近代外交理念的汲取‥
第三章 條約關系的逐漸認同
第一節 李鴻章 條約關系的認同歷程
第二節 對李鴻章 條約關系認同歷程的幾點認識
第四章 形式各異的訂約類型(上)
第一節 建交條約
第二節 通商條約
第三節 藩屬條約︰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 程》
第四節 結案條約︰中英《煙台條約》
第五章 形式各異的訂約類型(下)
第一節 媾和條約
第二節 同盟條約︰《中俄密約》
第三節 租借條約
第四節 正確認識李鴻章 訂約類型中的平等條款
第六章 謹守約章 與力保和局
第一節 “誠信”︰守約前提
第二節 “力保和局”︰守約目的
第三節 舉措︰增強官民守約意識
第七章 修約意識與積極努力
第一節 修約認識與態度
第二節 自強︰修約成功之本
第三節 修約原則與方法
第四節 成效甚微的修約實踐
第八章 復雜局勢下的交涉方略
第一節 以理為據
第二節 惟力是視
第三節 區別對待
第四節 以夷制夷
第五節 情感溝通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 錄
後 記
序
中國進人近代,是從西方列強用大炮強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條約開始的。條約是國家間關于它們相互權利和義務關系的書面協議,是國際社會交往的法律形式。遙遠的古代雖出現了這種書面協議,但國家間的關系,主要是依靠國際慣例來調整的,條約比重不大,而且形式和內容也不完備。自從產生了具有近代意義的國際法之後,條約成了國際法的一項重要制度,成為“國家與國家間權利義務之最大淵源”,國家間的關系亦大量通過條約來規範。中國最早與外國訂立的具有近代意義的條約,是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界約”。這是一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在武力脅迫下訂立的平等條約,體現了國家主權原則。進人近代以後的中外條約則與此不同,未能形成為中外之間正常、平等的相互關系的制度。它以打破傳統中外關系格局為起點,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和方向,使中國一舉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如李文海先生所言︰“了解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不平等條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從叩開中國大門的鴉片戰爭開始,列強的每一次侵華戰爭都要導致一至數件血寫的條約,並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不平等條約時代。以《南京條約》為代表的第一批中外條約,“標志著中國閉關自守的破產”,“以前是中國處于命令的地位去決定國際關系”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列強由此啟動了用“條約制度”將中國納人它們的“統治範圍”的進程,確定了對華關系的真正的不平等。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訂立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不論從條約本身,還是從實施條件和其他方面來看,列強對中國行使“準統治權”的條約制度已基本確立,中國完全被納人資本主義的“世界國家秩序”。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不平等條約體系,並反映了資本主義從自由階段到壟斷階段過渡的特點。戰後日本強迫清政府訂立的《馬關條約》及其相關條約,不僅廢棄了中日于1871年建立的具有平等性質的條約關系,而且獲得了西方列強所攫取的所有條約特權,並增加了新的特權。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民族危機,傳統的宗藩體制已經崩潰,華夷秩序幾乎蕩然無存。隨後在八國聯軍之役之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于1901年與清政府訂立了《辛丑條約》,將不平等條約體系發展到高峰,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由此完全形成。1915年,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威迫袁世凱政府簽訂了被稱為“民四條約”的一系列條約和換文。1918年,歐洲小國瑞士也與中國訂立了不平等條約。其後,不平等條約便再沒有新的重大發展。
此前所訂立的中外條約,從總體上看是不平等的,迄至民國建立,情況發生了變化。巴黎和會召開和五四運動爆發的1919年,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年頭,在這一年,“中國與外國的條約關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和另一個時代的結束”。不平等條約時代開始走向崩潰,中國真正展開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奮爭,廢約運動全面興起,政府交涉和民眾斗爭交相呼應。南京政府成立後,廢約斗爭逐步取得實質性成果。抗戰期間,束縛中國百余年的不平等條約得以基本廢除,但條約特權並未徹底清除,並出現了新形式的不平等條約。這個時期的中外條約關系,處于由不平等向平等的轉化之中。直至新中國建立,才真正結事了不平等條約時代。
……
從叩開中國大門的鴉片戰爭開始,列強的每一次侵華戰爭都要導致一至數件血寫的條約,並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不平等條約時代。以《南京條約》為代表的第一批中外條約,“標志著中國閉關自守的破產”,“以前是中國處于命令的地位去決定國際關系”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列強由此啟動了用“條約制度”將中國納人它們的“統治範圍”的進程,確定了對華關系的真正的不平等。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訂立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不論從條約本身,還是從實施條件和其他方面來看,列強對中國行使“準統治權”的條約制度已基本確立,中國完全被納人資本主義的“世界國家秩序”。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不平等條約體系,並反映了資本主義從自由階段到壟斷階段過渡的特點。戰後日本強迫清政府訂立的《馬關條約》及其相關條約,不僅廢棄了中日于1871年建立的具有平等性質的條約關系,而且獲得了西方列強所攫取的所有條約特權,並增加了新的特權。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民族危機,傳統的宗藩體制已經崩潰,華夷秩序幾乎蕩然無存。隨後在八國聯軍之役之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于1901年與清政府訂立了《辛丑條約》,將不平等條約體系發展到高峰,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由此完全形成。1915年,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威迫袁世凱政府簽訂了被稱為“民四條約”的一系列條約和換文。1918年,歐洲小國瑞士也與中國訂立了不平等條約。其後,不平等條約便再沒有新的重大發展。
此前所訂立的中外條約,從總體上看是不平等的,迄至民國建立,情況發生了變化。巴黎和會召開和五四運動爆發的1919年,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年頭,在這一年,“中國與外國的條約關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和另一個時代的結束”。不平等條約時代開始走向崩潰,中國真正展開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奮爭,廢約運動全面興起,政府交涉和民眾斗爭交相呼應。南京政府成立後,廢約斗爭逐步取得實質性成果。抗戰期間,束縛中國百余年的不平等條約得以基本廢除,但條約特權並未徹底清除,並出現了新形式的不平等條約。這個時期的中外條約關系,處于由不平等向平等的轉化之中。直至新中國建立,才真正結事了不平等條約時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