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的確立,雖是西元四世紀的事情。但如要從歷史的見地,去考察它思想的源泉與發展申的演變,那就不能不從原始佛教研究起,不然,不但不能明白思想的來源,也不能從佛教的立場,給予正確的評價。
釋印順編著的《唯識學探源》分為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兩編,介紹了原始佛教思想概說、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部派佛教概說、本識論探源等。
釋印順(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百科全書式的佛學泰斗。1930年出家,追隨太虛法師投身中國近現代佛教復興運動,在當時便以學問精深享譽佛教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赴台灣,創建了多所著名佛學院。
印順法師博通三藏,造詣精深,一生講學不輟,著述宏富,撰寫,編纂作品四十余種,計八百萬言,陸續結集為《妙雲集》(24冊)、《華雨集》(5冊)等,其學術水准備受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因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一書的創見而特別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由於他在介紹和弘揚印度佛學方面的傑出成就,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
目錄
題唯識學探源
自序
上編 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說
第一節 原始佛教界說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第三節 緣起的解釋
第一項 緣起支數的考察
第二項 五支說的解說
第三項 十支說的解說
第四項 十二支說的解說
第五項 諸說的融貫
第二章 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
第一節 唯識思想的幾個觀念
第二節 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
下編 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部派佛教概說
第一節 部派分裂的概況
第二節 部派思想的分化與趨勢
第二章 本識論探源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犢子系與本識思想
第三節 說一切有系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
第二項 有部的假名我與犢子系不可說我的關系
第三項 經部譬喻師的細心說
甲 細心相續
乙 王所一體
第四節 分別說系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分別說系心識論概說
第二項 一心相續
第三項 心性本凈
第四項 五法遍行與染俱意
第五項 有分識
第六項 細意識
第五節 大眾系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大眾系的特色
第二項 遍依根身的細意識
第三項 生起六識的根本識
第三章 種習論探源
第一節 種習思想概說
第二節 微細潛在的煩惱
第一項 隨眠
第二項 習氣
第三項 阿賴耶
第三節 業力的存在
第一項 概說
第二項 各派對業力存在的異說
第三項 結說
第四節 有漏種子
第一項 說轉部的一味蘊
第二項 化地部的窮生死蘊
第三項 大眾部的攝識
第四項 經量部的種習
第五節 無漏種子
第一項 有部的解說
第二項 經部的解說
第三項 大眾分別說系的解說
第四章 無境論探源
自序
上編 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說
第一節 原始佛教界說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第三節 緣起的解釋
第一項 緣起支數的考察
第二項 五支說的解說
第三項 十支說的解說
第四項 十二支說的解說
第五項 諸說的融貫
第二章 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
第一節 唯識思想的幾個觀念
第二節 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
下編 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部派佛教概說
第一節 部派分裂的概況
第二節 部派思想的分化與趨勢
第二章 本識論探源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犢子系與本識思想
第三節 說一切有系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
第二項 有部的假名我與犢子系不可說我的關系
第三項 經部譬喻師的細心說
甲 細心相續
乙 王所一體
第四節 分別說系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分別說系心識論概說
第二項 一心相續
第三項 心性本凈
第四項 五法遍行與染俱意
第五項 有分識
第六項 細意識
第五節 大眾系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大眾系的特色
第二項 遍依根身的細意識
第三項 生起六識的根本識
第三章 種習論探源
第一節 種習思想概說
第二節 微細潛在的煩惱
第一項 隨眠
第二項 習氣
第三項 阿賴耶
第三節 業力的存在
第一項 概說
第二項 各派對業力存在的異說
第三項 結說
第四節 有漏種子
第一項 說轉部的一味蘊
第二項 化地部的窮生死蘊
第三項 大眾部的攝識
第四項 經量部的種習
第五節 無漏種子
第一項 有部的解說
第二項 經部的解說
第三項 大眾分別說系的解說
第四章 無境論探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