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陌生人——國際社會中的人道主義干涉》是一本具有厚重感的書,它以堅實的理論為基礎,發展一套人道主義干涉的理論,並用極其豐富的史實資料,對理論加以檢驗。這本書最大的兩個特點,用我們中國人熟悉的話來說,就是具有深厚的人類同情心和理論聯系實際。在救斯人於危難之中,作者不惜筆墨從道義上論證其合理性,並從維護人類文明價值的高度上看到「拯救陌生人」的長遠意義。為了論證本書的每一個論點,除了同情心之外,還用實踐仔細證明,以闡明作者並非是在做空洞的道德說教,而是基於現實的深思熟慮。對國際關系學的學者與學生而言,從學理角度看,可以從中看到如何通過批判、吸收其他理論,並基於現實的檢驗,構建一套理論;從獲取知識角度看,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紀后半期在人道主義干涉中發生的歷史事件,也可以了解到英國學派的社會連帶主義在人道主義干涉研究中的最新發展。而對於任何一位關注人類生存和國際社會和諧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更是值得一談。
尼古拉斯·惠勒是阿伯里斯特威斯威爾士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教授。他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曾經在倫敦國王學院的戰爭研究系和戰略研究國際學會做研究。從1989年到1993年在赫爾大學的政治學系任教。1993年進入阿伯里斯特威斯威爾士大學,並於1998年成為高級講師,2004年成為教授。惠勒的主要專著有《拯救陌生人——國際社會中的人道主義干涉》(2000),《英國核戰略的起源:1945—1955》,編著有《軍事干涉的范圍》(2002),《全球政治中的人權》(1999),主要從事戰略研究和人道主義干涉研究。
目錄
譯者序
序言與致謝
導言
第一部分 人道主義干涉相關理論
第一章 人道主義干涉和國際社會
第二部分 冷虞時期的人道主義干涉
第二章 印度是救星?1971年孟加拉戰爭中的秩序與正義
第三章 越南對柬埔寨的干涉:現實主義對普遍人權的勝利?
第四章 好的還是壞的先例?坦桑尼亞對烏干達的干涉
第三部分 冷戰之后的人道主義干涉
第五章 體現國際社會凝聚力的一刻?伊拉克的安全區、禁飛區
第六章 從飢荒救濟到「人道主義戰爭」:聯合國及美國在索馬里的干涉行動
第七章 種族大屠殺的國際旁觀者:國際社會和1994年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第八章 通過空襲實施人道主義干涉的局限:波斯尼亞和科索沃事件
結論
序言與致謝
導言
第一部分 人道主義干涉相關理論
第一章 人道主義干涉和國際社會
第二部分 冷虞時期的人道主義干涉
第二章 印度是救星?1971年孟加拉戰爭中的秩序與正義
第三章 越南對柬埔寨的干涉:現實主義對普遍人權的勝利?
第四章 好的還是壞的先例?坦桑尼亞對烏干達的干涉
第三部分 冷戰之后的人道主義干涉
第五章 體現國際社會凝聚力的一刻?伊拉克的安全區、禁飛區
第六章 從飢荒救濟到「人道主義戰爭」:聯合國及美國在索馬里的干涉行動
第七章 種族大屠殺的國際旁觀者:國際社會和1994年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第八章 通過空襲實施人道主義干涉的局限:波斯尼亞和科索沃事件
結論
序
尼古拉斯·惠勒是阿伯里斯特威斯威爾土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教授。他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曾經在倫敦國王學院的戰爭研究系和戰略研究國際學會做研究。從1989年到1993年在赫爾大學的政治學系任教。1993年進入阿伯里斯特威斯威爾士大學,並於1998年成為高級講師,2004年成為教授。惠勒的主要專著有《拯救陌生人:國際社會的人道主義干涉》(2000),《英國核戰略的起源:1945—1955》,編著有《軍事干涉的范圍》(2002),《全球政治中的人權》(1999),主要從事戰略研究和人道主義干涉研究。
《拯救陌生人》與約翰·文森特思想的關系
作者在「序言與致謝」中寫道:「我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以約翰·文森特的著作為基礎,寫一本旨在研究不同的國際關系理論是怎樣闡釋和論證人道主義干涉的合法性的書。這也正是拙著《拯救陌生人》一書的主題。」可以說,《拯救陌生人》的主題正是以文森特發展起來的社會連帶主義理論為基礎而展開對人道主義干涉理論的構建與檢驗的。在人道主義干涉問題上,現實主義、英國學派中的多元主義和社會連帶主義對這個問題看法都不一樣,甚至相互對立,而這些不同的觀點在現實中都能夠找到它們的影子,本書作者除了樹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外,還充滿了對現實主義與多元主義不同觀點的辯駁。因此,闡述約翰·文森特的思想以及了解社會連帶主義與多元主義和現實主義觀點的不同,對了解本文復雜的命題辯解與理論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作者及其主要觀點
約翰·文森特生於1943年,於1990年去世。他曾先後就讀於阿伯里斯特威斯威爾士大學、萊斯特大學和位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讀博士期間師從英國學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赫德利·布爾,並深受布爾思想的影響,在布爾的多元主義基礎上,發展出一種社會連帶主義的理論。之後他曾在科勒和牛津大學任教,並最終任教於倫敦經濟學院。1989年他接替蘇珊,斯特蘭奇成為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系方向的蒙塔格·伯頓講座教授。文森特是英國學派社會連帶主義理論的奠基人,一生學術成就非凡,可惜跟布爾一樣,英年早逝。他的主要著作有1974年出版的《不干涉與國際秩序》和1986年出版的《人權和國際關系》,前者主要闡述不干涉原則對維護國際秩序的重大意義,後者著重探討了國際社會中國家主權與普遍人權的相互關系。
不同理論關於主權與人權關系的論述
在國際關系思想中,存在-三大思想傳統,即革命主義、理性主義和現實主義。其中英國學派作為理性主義陣營重要的一部分,對其理論的核心概念┅┅國際社會的觀點又有所不同,即存在多元主義與統一主義區分。在人權與主權的關系中,現實主義與革命主義傾向於兩個不同的極端。現實主義強調的是「絕對主權」,而革命主義強調的是「絕對人權」。現實主義認為,國家為個人的目標提供了集體保障。國家不但能夠擔負道德責任,而且還是他們共同構成國際社會中的權利與義務的承擔者。革命主義不僅承認普遍人權,而且認為人權在原則上絕對高於主權,只有打破國家枷鎖,實現全球個人的完全解放,才能實現普遍人權,而且認為這種模式實現的人權較之於自然法傳統的模式更接近於普遍公認的人權。
文森特認為,這兩種關於主權與人權關系的觀點雖然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即現實主義對任何普遍學說保持的懷疑態度和革命主義提供的方向感,但都有明顯的缺陷。現實主義提倡的是國家道德,即只要符合國家利益,就是道德的,這種排他主義的觀念對個人道德(如奴隸問題)、集體待遇(如民族自決原則)等主要的道德問題視而不見,而且也扼殺了進行政治對話的可能性。而革命主義假定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世界主義的世界中,用未經證明的假定來論證設立全球政治機制未免不現實。
文森特關於人權與主權的關系,不僅跟現實主義和革命主義不同,也不同於英國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他的導師赫德利·布爾的多元主義。與現實主義和革命主義不同,多元主義雖然同時承認國際社會中的主權和人權的合法性,但是堅持認為國家才是國際社會中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國家內部的個人和集體只有通過各自國家的媒體才能進入這一社會;他們是國際法的客體而非主體。因此,國際法的根本原則——不干涉原則是為了阻止個人及集體妨礙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而制定的。多元主義之所以將國家而非個人看作國際社會的主體,關鍵在於現在國際社會中,不管國家之間的差別有多大,他們基本都是本國人權最主要的保護者和促進者。因為多元主義者將國家看成是個人正義的基石,因此盡管主權的實施可能會導致對人權的傷害,但他們認為如果每個人權利都到國際舞台伸張,而且他們的義務可以看作是同他們作為國家公民的地位無關甚至相互對立,那麽國家作為主權的主體地位必然受到挑戰,從而危及由國家構成的國際社會的秩序。
對文森特而言,多元主義的推論並不難理解。多元主義承認在當今和未來國家仍然是各自人民安全、福利和自我認同感的最主要保護者和促進者,因此將同家看成是國際社會的唯一主體,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道德,而是他們看到了道德的局限性。②即由於國家是國際社會秩序的唯一保障,那種同普遍人權規范相聯系的正義最終只有在國家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盡管文森特承認多元主義的國家主義的道德合理性,即由於現實世界中政治權利主要集中在國家層次上,因而任何形式的道德改良計划必須是在為當今的國家世界尋找出路,但他認為多元主義在道德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多元主義只承認國家是國際社會的唯一主體,從而為任何形式的道德漠視提供了合法性依據,這些道德漠視不僅包括個人待遇和集體待遇,甚至還涉及了作為一個世界的整體境遇。
與多元主義不同,文森特摒棄了那種將國家的合法性視為理所當然的做法,即國家作為「一種通過共同傳統來表達各自共同利益和願望的個人聯合體」,為個人目的提供了集體保障。既然國家通過保護個人的各種權利而獲得道德合法性,那麽國家的合法性就不僅僅取決於是否擁有主權,即是否擁有作為主權實體必須具備的各項根本屬性,還取決於國家是否能夠尊重公民的基本人權。國家的國內合法性與國際合法性並不是毫無關系,一國如果不能為自己的公民提供基本的人權,則其國際合法性也將受到影響。文森特這里所稱的公民的基本人權,指的是生命權,即免受暴力欺凌的安全權和生存權,因為享有這一權利是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前提條件。
┅┅
《拯救陌生人》與約翰·文森特思想的關系
作者在「序言與致謝」中寫道:「我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以約翰·文森特的著作為基礎,寫一本旨在研究不同的國際關系理論是怎樣闡釋和論證人道主義干涉的合法性的書。這也正是拙著《拯救陌生人》一書的主題。」可以說,《拯救陌生人》的主題正是以文森特發展起來的社會連帶主義理論為基礎而展開對人道主義干涉理論的構建與檢驗的。在人道主義干涉問題上,現實主義、英國學派中的多元主義和社會連帶主義對這個問題看法都不一樣,甚至相互對立,而這些不同的觀點在現實中都能夠找到它們的影子,本書作者除了樹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外,還充滿了對現實主義與多元主義不同觀點的辯駁。因此,闡述約翰·文森特的思想以及了解社會連帶主義與多元主義和現實主義觀點的不同,對了解本文復雜的命題辯解與理論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作者及其主要觀點
約翰·文森特生於1943年,於1990年去世。他曾先後就讀於阿伯里斯特威斯威爾士大學、萊斯特大學和位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讀博士期間師從英國學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赫德利·布爾,並深受布爾思想的影響,在布爾的多元主義基礎上,發展出一種社會連帶主義的理論。之後他曾在科勒和牛津大學任教,並最終任教於倫敦經濟學院。1989年他接替蘇珊,斯特蘭奇成為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系方向的蒙塔格·伯頓講座教授。文森特是英國學派社會連帶主義理論的奠基人,一生學術成就非凡,可惜跟布爾一樣,英年早逝。他的主要著作有1974年出版的《不干涉與國際秩序》和1986年出版的《人權和國際關系》,前者主要闡述不干涉原則對維護國際秩序的重大意義,後者著重探討了國際社會中國家主權與普遍人權的相互關系。
不同理論關於主權與人權關系的論述
在國際關系思想中,存在-三大思想傳統,即革命主義、理性主義和現實主義。其中英國學派作為理性主義陣營重要的一部分,對其理論的核心概念┅┅國際社會的觀點又有所不同,即存在多元主義與統一主義區分。在人權與主權的關系中,現實主義與革命主義傾向於兩個不同的極端。現實主義強調的是「絕對主權」,而革命主義強調的是「絕對人權」。現實主義認為,國家為個人的目標提供了集體保障。國家不但能夠擔負道德責任,而且還是他們共同構成國際社會中的權利與義務的承擔者。革命主義不僅承認普遍人權,而且認為人權在原則上絕對高於主權,只有打破國家枷鎖,實現全球個人的完全解放,才能實現普遍人權,而且認為這種模式實現的人權較之於自然法傳統的模式更接近於普遍公認的人權。
文森特認為,這兩種關於主權與人權關系的觀點雖然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即現實主義對任何普遍學說保持的懷疑態度和革命主義提供的方向感,但都有明顯的缺陷。現實主義提倡的是國家道德,即只要符合國家利益,就是道德的,這種排他主義的觀念對個人道德(如奴隸問題)、集體待遇(如民族自決原則)等主要的道德問題視而不見,而且也扼殺了進行政治對話的可能性。而革命主義假定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世界主義的世界中,用未經證明的假定來論證設立全球政治機制未免不現實。
文森特關於人權與主權的關系,不僅跟現實主義和革命主義不同,也不同於英國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他的導師赫德利·布爾的多元主義。與現實主義和革命主義不同,多元主義雖然同時承認國際社會中的主權和人權的合法性,但是堅持認為國家才是國際社會中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國家內部的個人和集體只有通過各自國家的媒體才能進入這一社會;他們是國際法的客體而非主體。因此,國際法的根本原則——不干涉原則是為了阻止個人及集體妨礙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而制定的。多元主義之所以將國家而非個人看作國際社會的主體,關鍵在於現在國際社會中,不管國家之間的差別有多大,他們基本都是本國人權最主要的保護者和促進者。因為多元主義者將國家看成是個人正義的基石,因此盡管主權的實施可能會導致對人權的傷害,但他們認為如果每個人權利都到國際舞台伸張,而且他們的義務可以看作是同他們作為國家公民的地位無關甚至相互對立,那麽國家作為主權的主體地位必然受到挑戰,從而危及由國家構成的國際社會的秩序。
對文森特而言,多元主義的推論並不難理解。多元主義承認在當今和未來國家仍然是各自人民安全、福利和自我認同感的最主要保護者和促進者,因此將同家看成是國際社會的唯一主體,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道德,而是他們看到了道德的局限性。②即由於國家是國際社會秩序的唯一保障,那種同普遍人權規范相聯系的正義最終只有在國家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盡管文森特承認多元主義的國家主義的道德合理性,即由於現實世界中政治權利主要集中在國家層次上,因而任何形式的道德改良計划必須是在為當今的國家世界尋找出路,但他認為多元主義在道德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多元主義只承認國家是國際社會的唯一主體,從而為任何形式的道德漠視提供了合法性依據,這些道德漠視不僅包括個人待遇和集體待遇,甚至還涉及了作為一個世界的整體境遇。
與多元主義不同,文森特摒棄了那種將國家的合法性視為理所當然的做法,即國家作為「一種通過共同傳統來表達各自共同利益和願望的個人聯合體」,為個人目的提供了集體保障。既然國家通過保護個人的各種權利而獲得道德合法性,那麽國家的合法性就不僅僅取決於是否擁有主權,即是否擁有作為主權實體必須具備的各項根本屬性,還取決於國家是否能夠尊重公民的基本人權。國家的國內合法性與國際合法性並不是毫無關系,一國如果不能為自己的公民提供基本的人權,則其國際合法性也將受到影響。文森特這里所稱的公民的基本人權,指的是生命權,即免受暴力欺凌的安全權和生存權,因為享有這一權利是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前提條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