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文選》簡介︰二十世紀早期的中國思想學術界,王國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他在哲學、教育學、美學、文學、史學、文字學、文獻學、考古學、歷史地理學等領域內,作出了諸多令人矚目的開創性貢獻。
然而,時至今日,王國維仍屬于一個像謎一樣的人物。斯人已逝,而眾說又如此紛紜歧異,惟有讓希冀索解者自己去體悟個中之因了。至于體悟之線索,則不外乎二端︰一日“論世”,一日“知人”。所謂論世者,就是必須準確地把握王國維所處的那一個世變之亟的時代氛圍;而所謂知人者,就只能通過閱讀王國維本人的著作來獲取感受。因此徐洪興編選了這本《王國維文選》。
目錄
編選者序
汗德像贊
論性
釋理
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
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
書叔本華《遺傳說》後
附︰叔本華氏之《遺傳說》
叔本華與尼采
論近年之學術界
論新學語之輸入
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
《靜安文集》自序
原命
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後
自序
自序二
《國學叢刊》序
教育偶感四則
論平凡之教育主義
《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
去毒篇(鴉片煙之根本治療法及將來教育上之注意)
紀言
教學小言十二則
教育小言十則
教育小言十三則
教育小言十則
教育普及之根本辦法(條陳學部)
論小學校唱歌科之材料
《崇正講舍碑》記略
《紅樓夢》評論
人間嗜好之研究
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
文學小言
屈子文學之精神
譯本《琵琶記》序
《中國名畫集》序
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未刊稿
人間詞話刪稿
人間詞話附錄
此君軒記
《玉溪生詩年譜會箋》序
宋元戲曲考(節選)
《歐羅巴通史》序
《殷虛書契考釋》序
《殷虛書契考釋》後序
《國學叢刊》序(代羅叔言參事)
宋代之金石學
《毛公鼎考釋》序
釋“史”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附︰羅叔言參事二書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
附︰殷世數異同表
殷周制度論
《雪堂校刊群書敘錄》序
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聚珍本戴校《水經注》跋
鬼方昆夷獫狁考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
致許同藺(1898年3月1日)
致許同藺(1898年6月4日)
致許同藺(1898年6月18日)
致汪康年(1898年秋冬)
致汪康年(1899年4月14日)
致繆荃孫(1914年7月17日)
致羅振玉(1917年9月r13日)
致羅振玉(1918年1月4日)
致羅振玉(1919年8月17日)
致狩野直喜(1920年)
致沈兼士(1922年12月8日)
致沈兼士、馬衡(1924年)
致容庚(1926年8~9月)
汗德像贊
論性
釋理
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
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
書叔本華《遺傳說》後
附︰叔本華氏之《遺傳說》
叔本華與尼采
論近年之學術界
論新學語之輸入
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
《靜安文集》自序
原命
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後
自序
自序二
《國學叢刊》序
教育偶感四則
論平凡之教育主義
《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
去毒篇(鴉片煙之根本治療法及將來教育上之注意)
紀言
教學小言十二則
教育小言十則
教育小言十三則
教育小言十則
教育普及之根本辦法(條陳學部)
論小學校唱歌科之材料
《崇正講舍碑》記略
《紅樓夢》評論
人間嗜好之研究
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
文學小言
屈子文學之精神
譯本《琵琶記》序
《中國名畫集》序
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未刊稿
人間詞話刪稿
人間詞話附錄
此君軒記
《玉溪生詩年譜會箋》序
宋元戲曲考(節選)
《歐羅巴通史》序
《殷虛書契考釋》序
《殷虛書契考釋》後序
《國學叢刊》序(代羅叔言參事)
宋代之金石學
《毛公鼎考釋》序
釋“史”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附︰羅叔言參事二書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
附︰殷世數異同表
殷周制度論
《雪堂校刊群書敘錄》序
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聚珍本戴校《水經注》跋
鬼方昆夷獫狁考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
致許同藺(1898年3月1日)
致許同藺(1898年6月4日)
致許同藺(1898年6月18日)
致汪康年(1898年秋冬)
致汪康年(1899年4月14日)
致繆荃孫(1914年7月17日)
致羅振玉(1917年9月r13日)
致羅振玉(1918年1月4日)
致羅振玉(1919年8月17日)
致狩野直喜(1920年)
致沈兼士(1922年12月8日)
致沈兼士、馬衡(1924年)
致容庚(1926年8~9月)
序
說到二十世紀早期的中國思想學術界,王國維顯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雖然他沒有像陳獨秀、胡適、魯迅這些風雲人物享有那麼高的知名度,但幾乎所有對中國人文學科略有涉獵的人,恐怕都不會不知道王國維這個名字。他在哲學、教育學、美學、文學、史學、文字學、文獻學、考古學、歷史地理學等領域內,作出了諸多令人矚目的開創性貢獻,以至于中國近代史上幾個在學界叱
風雲的人物,亦只能對其學問表示嘆服。
盡管許多人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知道一點王國維其人其學,然而,時至今日,王國維仍屬于一個像謎一樣的人物。其之所以成為“謎”,除了在其學生宣統皇帝也早已不屑蓄發留辮之時仍堅持保留他腦後的那根辮子(王國維青少年時留學日本曾剪發去辮,此辮是他成年即思想成熟後又蓄的),以及時方盛年的他突然于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魚藻軒前的昆明湖中自沉之外,還在于他治學方向上所顯示出的那種大有“好馬不吃回頭草”似氣慨的幾次重大轉折。自王國維去世以來,曾經也有不少人試圖對以上疑難作出回答。可是,即便剔除了“遺老”、“反動”、“落伍”、“保守”、“迂腐”之類充滿成見的“標簽”和極不負責任的斷語以後,我們所能見到的那些解釋或分析,依然可謂是言人人殊而莫衷一是。這些難題,恐怕永遠也無法找到一個令所有人都能滿意的答案,斯人已逝,而眾說又如此紛紜歧異,惟有讓希冀索解者自已去體悟個中之因了。至于體悟之線索,則不外乎二端︰一日“論世”,一日“知人”。所謂論世者,就是必須準確地把握王國維所處的那一個世變之亟的時代氛圍;而所謂知人者,就只能通過閱讀王國維本人的著作來獲取感受,即如司馬遷在讀古人書後而“想見其為人”那樣。此二端,實亦是王國維所主張的,他在序張孟劬《玉溪生詩年譜會箋》中嘗概括說︰“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王國維所生活的那半個世紀(1877~1927),正值中國近世動蕩變革最驟之際,僅就其犖犖大者言之,我們立即可以排出如下“大事年表”︰
1894年之甲午中日戰爭(時年王氏十八歲);
1898年之戊戌百日維新(時年王氏二十二歲〉;
1900年之庚子義和團暴動與八國聯軍入侵(時年王氏二十四歲);
1911年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時年王氏三十五歲);
1919年之五四運動爆發(時年王氏四十三歲);
1926年之北伐戰爭興起(時年王氏四十九歲)。
稍稍熟悉一點中國近代史的人都能看出,這決不是一張完整的“大事年表”。但僅以上所列出的事件,已足以展示王國維所處的那個社會環境之紛繁復雜與混亂多變,謂之天翻地覆亦不為過。只有對此“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有深切的體認,才或有可能真正理解王國維其人其學,進而或有可能真正理解王國維式的“求道”與“論道”。不妨以王國維的甲骨文研究與上古史研究為例,他的正、續《殷虛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周制度論》,難道只是為了弄清殷王的名號世系及殷周的制度嬗遞?且听王國維自己的表白︰
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又自其表言之,則古聖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無異于後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則其制度文物與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萬世治安之大計,其心術與規摹,迥非後世帝王之所能夢見也。欲觀月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殷周制度論》)
古人有雲︰“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者。”古道與現實雖未必盡同,然作為自鏡仍不失其意義,更何況是在王國維所遭逢的那風雲激蕩、新舊更迭、民族災難空前深重、文化認同極度混亂之際。
……
盡管許多人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知道一點王國維其人其學,然而,時至今日,王國維仍屬于一個像謎一樣的人物。其之所以成為“謎”,除了在其學生宣統皇帝也早已不屑蓄發留辮之時仍堅持保留他腦後的那根辮子(王國維青少年時留學日本曾剪發去辮,此辮是他成年即思想成熟後又蓄的),以及時方盛年的他突然于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魚藻軒前的昆明湖中自沉之外,還在于他治學方向上所顯示出的那種大有“好馬不吃回頭草”似氣慨的幾次重大轉折。自王國維去世以來,曾經也有不少人試圖對以上疑難作出回答。可是,即便剔除了“遺老”、“反動”、“落伍”、“保守”、“迂腐”之類充滿成見的“標簽”和極不負責任的斷語以後,我們所能見到的那些解釋或分析,依然可謂是言人人殊而莫衷一是。這些難題,恐怕永遠也無法找到一個令所有人都能滿意的答案,斯人已逝,而眾說又如此紛紜歧異,惟有讓希冀索解者自已去體悟個中之因了。至于體悟之線索,則不外乎二端︰一日“論世”,一日“知人”。所謂論世者,就是必須準確地把握王國維所處的那一個世變之亟的時代氛圍;而所謂知人者,就只能通過閱讀王國維本人的著作來獲取感受,即如司馬遷在讀古人書後而“想見其為人”那樣。此二端,實亦是王國維所主張的,他在序張孟劬《玉溪生詩年譜會箋》中嘗概括說︰“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王國維所生活的那半個世紀(1877~1927),正值中國近世動蕩變革最驟之際,僅就其犖犖大者言之,我們立即可以排出如下“大事年表”︰
1894年之甲午中日戰爭(時年王氏十八歲);
1898年之戊戌百日維新(時年王氏二十二歲〉;
1900年之庚子義和團暴動與八國聯軍入侵(時年王氏二十四歲);
1911年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時年王氏三十五歲);
1919年之五四運動爆發(時年王氏四十三歲);
1926年之北伐戰爭興起(時年王氏四十九歲)。
稍稍熟悉一點中國近代史的人都能看出,這決不是一張完整的“大事年表”。但僅以上所列出的事件,已足以展示王國維所處的那個社會環境之紛繁復雜與混亂多變,謂之天翻地覆亦不為過。只有對此“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有深切的體認,才或有可能真正理解王國維其人其學,進而或有可能真正理解王國維式的“求道”與“論道”。不妨以王國維的甲骨文研究與上古史研究為例,他的正、續《殷虛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周制度論》,難道只是為了弄清殷王的名號世系及殷周的制度嬗遞?且听王國維自己的表白︰
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又自其表言之,則古聖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無異于後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則其制度文物與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萬世治安之大計,其心術與規摹,迥非後世帝王之所能夢見也。欲觀月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殷周制度論》)
古人有雲︰“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者。”古道與現實雖未必盡同,然作為自鏡仍不失其意義,更何況是在王國維所遭逢的那風雲激蕩、新舊更迭、民族災難空前深重、文化認同極度混亂之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