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的閱讀:破解人類閱讀之謎

腦的閱讀:破解人類閱讀之謎
定價:276
NT $ 240
 

內容簡介

千百年來,眼(目青)掃視書頁,並喚起腦中的整個閱讀過程,這種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復雜的腦機制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

我們對閱讀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而忘記了它是一項非常驚人的成就。白紙上的一個個黑色符號是如何引發一系列的聲音以及意義的呢?

我們的大腦皮層是上百萬年演化的結果,我們原本的生存環境中並不存在書寫與閱讀,但靈長類的腦又是如何演化出識別單詞和符號的能力的呢?

法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教育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根據他在人腦閱讀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破解了這個謎團,向我們展示了人腦神奇閱讀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迪昂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全新地看待腦閱讀機制與文化的思想深刻地改變我們對教育和學習的觀點,史無前例地引領著我們探索人類的能力。
 

目錄

序 迪昂和他的《腦的閱讀》
導論 閱讀的新科學
一、從神經元到教育
二、將神經元滲透到文化中
三、閱讀猿之謎
四、生物統一性能與文化多樣性
五、讀者導讀
第一章 我們如何閱讀?
一、眼(目青):糟糕的掃描儀
二、撫摸恆常性
三、將差異放大
四、每一個單詞就是一棵樹
五、沉默之聲
六、聲音的局限性
七、英語拼寫系統中所隱藏的邏輯
八、透明的拼寫是一場不可能實現的夢
九、閱讀的兩條通路
十、心理詞典
十一、魔鬼的集會
十二、並行的閱讀
十三、主動的字母解碼
十四、閱讀中的協作與競爭
十五、從行為到腦機制
第二章 腦中的字母匣子
一、Joseph-Jules Dejerine的發現
二、純失讀症
三、揭示腦損傷的奧秘
四、現代腦損傷研究
五、揭開腦閱讀的秘密
六、閱讀具有普適性
七、視覺偏好的集合
八、我們的閱讀速度有多快?
九、腦中的電極
十、位置恆常性
十一、閾下閱讀
十二、文化如何塑造腦?
十三、漢語閱讀者的腦
十四、日語與日語的兩種文字
十五、在「字母匣子區」之外
十六、聲音與意義
十七、從拼寫到語音
十八、詞義通達
十九、腦的涌潮
二十、腦對文化多樣性的限制
二十一、閱讀與進化
第三章 會閱讀的猿猴
第四章 閱讀的發明
第五章 閱讀學習
第六章 閱讀障礙腦
第七章 閱讀與對稱性
第八章 開啟神經元的文化之旅
結語 閱讀的未來之路
注釋
致謝
參考文獻
譯後記
 

法國著名教育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Stanislas Dehaene)是國際公認的在閱讀加工與數學認知研究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他是法國科學院院士與梵蒂岡科學院院士。長期以來,他一直從事人類最復雜的高級認知活動——閱讀、數學認知加工以及意識的研究,在《科學》、《自然》等世界著名刊物上發表了許多論文。本書是他在大量富有創造性的實證研究基礎上對人腦閱讀能力的形成、發展與教育所進行的深入思考。

人類具有獲得語言的天生能力,能夠在自然環境中掌握語言,形成與人溝通的能力。而閱讀能力的形成則需要經過後天的教育。良好的閱讀教學能夠使人擁有這種跨越時空、獲得他人智慧的技能。21世紀,人類社會邁人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閱讀能力就如同農業社會中的土地與工業社會中的人力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閱讀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提高人類智慧,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人腦是如何加工閱讀的?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迪昂在《腦的閱讀:破解人類閱讀之謎》(Reading in the Hrom:The Science and Evolution of a Haman Invention)這本書中,運用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據,雄辯地提出並論證了他的「神經元再利用」假說,並運用這一假說來解釋閱讀能力的習得、發展與教育。迪昂用「神經元文化」( culture of neurons) -詞描述文化活動與相關神經網絡的映射關系,從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人類的文化。閱讀在先天的神經結構與後天的文化能力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系,因此閱讀的研究成為檢驗「神經元文化」的最佳領域。

迪昂將閱讀能力的獲得看做是人類的創舉。在人類的漫長演化歷史中,文字的產生只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拼音文字的產生更短,僅有三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從進化的觀點來看,人類之所以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里逐步形成識別單詞和符號的能力,是再利用了腦中其他功能的神經機制。教育將我們祖先大腦中負責狩獵和采集的功能轉變為閱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育對於大腦閱讀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一觀點具有文化的普遍性,成長於不同文化的人都運用大腦中的同一個區域來識別書面文字。

在歷史上,洛克(John Locke)、休謨(David Hume)、貝克萊(George Berkeley)等人否認生物機制的存在,認為腦是一塊白板,可以通過感官來獲取自然與文化環境的表征。後來的實證主義者則進一步認為,大腦具有無限的適應能力,研究閱讀等文化能力的神經機制是毫無意義的。迪昂用證據駁斥了這些觀點。他認為,腦並不能無限地適應文化。人腦具有學習的能力,能夠掌握特定文字的規則,這種學習的機制是由基因決定的。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他提出·種新的神經一文化相互作用說,即「神經元的再利用」假說。根據這種觀點,人腦的結構受到基因的限制,同時神經回路又具有可塑性。例如,人類的視覺系統會持續地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正是視覺系統的這種可塑性使得文字的閱讀成為可能。神經元再利用的假設駁斥了腦是白板、可以無限地適應環境、吸收文化的觀點,而認為,腦是根據不同的用途進行最少的調整來適應特定文化的『種裝置,是一種能夠局部轉變用途的精巧裝置。

文字系統的演變與人類閱讀能力的形成相輔相成,因此文字系統的發展會受到人的生理機制的限制。迪昂從史前符號追溯到字母的發明。他發現,在文字系統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雖然各種文化不斷交流融合,但是不同的文字系統都共同擁有一部分文字特征,這些特征最終可以還原到神經回路所具有的局限性。因此,文化的演化與人腦結構的發展密切相關。

本書由周加仙博士及其團隊翻譯。周博士具有認知神經科學、教育學、語言學的學習背景,並致力於腦與語言、腦與教育等研究,這為本書的翻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目前我國教育界和神經科學界正在積極推動教育神經科學的學科建設,本書的出版有助於促進我國教育神經科學的發展。

唐孝威
浙江大學交叉學科實驗室
2010年12月20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