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甬劇淵源、甬劇先驅王寶雲(上、下)、聲譽鵲起“女小旦”等。
史鶴幸,1956年生,浙江寧波鄞縣人。八十年代起文史哲、儒釋道,均有旁涉,無一不好;九十年代始以專馭通,業已發表的作品題材龐雜,音樂美術戲曲、古玩收藏、人文史地,被譽為“雜家”,文字逾數十萬,漸進構築起作者的理論框架與人文走向。《甬劇史話》正是作者案牘勞形的一個厚積薄發。
目錄
自序︰甬劇那些事
甬劇淵源
甬劇先驅王寶雲(上)
甬劇先驅王寶雲(下)
聲譽鵲起“女小旦”
你方唱罷我登場
甬壇巨擘 生旦雙嬌(上)
甬壇巨擘 生旦雙嬌(下)
背影
最後的花旦
永遠的小生
載不動 許多愁
導演制︰戲劇成熟的標志
戲劇人生五十載
三出大悲劇 一幕浮世繪
音樂之聲
小荷才露尖尖角
舞台姐妹
想說愛你不容易
與明星面對面
一出悲喜劇 驚艷大劇院
年輪(上)
年輪(下)
藝人畫廊(一)
藝人畫廊(二)
藝人畫廊(三)
藝人畫廊(四)
鳳還巢
一“銘”驚人
戲出山寨
甬劇辭典(上)
甬劇辭典(下)
曲苑大觀(上)
曲苑大觀(下)
氍毹鴻爪
歲月留聲
長恨歌
跋
甬劇淵源
甬劇先驅王寶雲(上)
甬劇先驅王寶雲(下)
聲譽鵲起“女小旦”
你方唱罷我登場
甬壇巨擘 生旦雙嬌(上)
甬壇巨擘 生旦雙嬌(下)
背影
最後的花旦
永遠的小生
載不動 許多愁
導演制︰戲劇成熟的標志
戲劇人生五十載
三出大悲劇 一幕浮世繪
音樂之聲
小荷才露尖尖角
舞台姐妹
想說愛你不容易
與明星面對面
一出悲喜劇 驚艷大劇院
年輪(上)
年輪(下)
藝人畫廊(一)
藝人畫廊(二)
藝人畫廊(三)
藝人畫廊(四)
鳳還巢
一“銘”驚人
戲出山寨
甬劇辭典(上)
甬劇辭典(下)
曲苑大觀(上)
曲苑大觀(下)
氍毹鴻爪
歲月留聲
長恨歌
跋
序
20世紀80年代,劫後余生的上海戲曲舞台“添酒回燈重開宴”,京、昆、滬、越等劇種相繼走出陰霾,鑼鼓鏗鏘,堪稱亂花漸欲迷人眼;甬劇,卻是舞台不再,曲終人散……
今天,五六十歲的上海人,還有多少人知道賀顯民,知道甬劇;知道上海堇風甬劇團曾攜三大悲劇(《半把剪刀》、《雙玉蟬》、《天要落雨娘要嫁》)晉京(1 962年),並巡演大江南北而載譽多多。其劇作為各劇種競相移植,締造了甬劇一個巔峰與輝煌。
百余年,從鄔拾來的“串客”落戶上海,到一代又一代的“草花”(丑角)、男旦藝人的崛起;從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甬攤,到王寶雲的四明文戲、改良甬劇和現代甬劇的成型;從八個甬劇團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上海堇風甬劇團的唯我獨尊;從賀顯民、徐鳳仙一對甬劇巨擘、絕代雙嬌,到靜安戲校學員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從十年欲哭無淚的曲終人散,到“後賀顯民時代”最斷人腸的舞台不再。其中,如何一聲“重回首,往事堪嗟!”可以了得?
在上海,甬劇越趨陌生、形神俱滅,然而我卻讓它死灰復燃、漣漪再起。幾年里,我多方搜集與搶救甬劇史料,在遺存的文獻中翻撿,看它的來龍去脈,看它的形態神采;同時,我將甬劇脈絡放置于整個中國戲(劇)曲史的淵源中考量,在江南攤簧戲的背景里鉤沉而有所積澱,漸漸地盤點而梳理出一個脫胎換骨的甬劇發展史,即《甬劇史話》。令我欣慰的是,書中翔實的第一手材料,構架出甬劇(甬攤)原貌(信、達、雅),以希望社會給予甬劇更多的文化關注。——這便是我寫作《甬劇史話》的初衷。
我走訪寧波、上海、城市、山寨,職業劇團、業余團體……漸入角色的我百味雜陳,以致亢奮中,多次竟夜難眠。“甬劇呵,為什麼這般艱辛而歷經磨難;藝人呵,為什麼如此被擠壓而分崩離析。”比如,“堇風甬劇團”從滋出“生生甬劇團”,到改名“鳳笙甬劇團”,最後,再回歸“堇風甬劇團”;以及“鄞風甬劇團”與“堇風甬劇團”的淵源關系;再比如,甬劇舞台上的藝人們,或出走上海、或返回寧波,直至王寶雲的牢獄之災(1955年)、賀顯民的無奈自殞(1968年);甚至,上海甬劇的最終沉淪,銷聲匿跡,更多的或是藝人自身原因而鑄成的一種宿命。
當年,如日中天的賀顯民與他的上海堇風甬劇團,早已明日黃花,香銷玉殞。如果說,上海寧波同鄉會成立的“甬劇沙龍”,是一出“鳳還巢”;那麼,沉淪民間的甬劇藝人,就是海派甬劇的絕響,一個“活化石”;好在,寧波尚有“天下唯一團”(一個劇種全國只有一個劇團)的寧波市甬劇團,王錦文與她的團隊繼續擎起甬劇大旗,並以一劇《典妻》而走向世界。
今天,當張軍的昆曲、趙志剛的越劇前後改弦更張,由官辦改為民營;那麼,又有誰能成為甬劇的代表人物,在上海這個甬劇發祥地,創辦一個民間職業團體,讓上海的甬劇“重研朱墨作春花”。
今天,五六十歲的上海人,還有多少人知道賀顯民,知道甬劇;知道上海堇風甬劇團曾攜三大悲劇(《半把剪刀》、《雙玉蟬》、《天要落雨娘要嫁》)晉京(1 962年),並巡演大江南北而載譽多多。其劇作為各劇種競相移植,締造了甬劇一個巔峰與輝煌。
百余年,從鄔拾來的“串客”落戶上海,到一代又一代的“草花”(丑角)、男旦藝人的崛起;從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甬攤,到王寶雲的四明文戲、改良甬劇和現代甬劇的成型;從八個甬劇團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上海堇風甬劇團的唯我獨尊;從賀顯民、徐鳳仙一對甬劇巨擘、絕代雙嬌,到靜安戲校學員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從十年欲哭無淚的曲終人散,到“後賀顯民時代”最斷人腸的舞台不再。其中,如何一聲“重回首,往事堪嗟!”可以了得?
在上海,甬劇越趨陌生、形神俱滅,然而我卻讓它死灰復燃、漣漪再起。幾年里,我多方搜集與搶救甬劇史料,在遺存的文獻中翻撿,看它的來龍去脈,看它的形態神采;同時,我將甬劇脈絡放置于整個中國戲(劇)曲史的淵源中考量,在江南攤簧戲的背景里鉤沉而有所積澱,漸漸地盤點而梳理出一個脫胎換骨的甬劇發展史,即《甬劇史話》。令我欣慰的是,書中翔實的第一手材料,構架出甬劇(甬攤)原貌(信、達、雅),以希望社會給予甬劇更多的文化關注。——這便是我寫作《甬劇史話》的初衷。
我走訪寧波、上海、城市、山寨,職業劇團、業余團體……漸入角色的我百味雜陳,以致亢奮中,多次竟夜難眠。“甬劇呵,為什麼這般艱辛而歷經磨難;藝人呵,為什麼如此被擠壓而分崩離析。”比如,“堇風甬劇團”從滋出“生生甬劇團”,到改名“鳳笙甬劇團”,最後,再回歸“堇風甬劇團”;以及“鄞風甬劇團”與“堇風甬劇團”的淵源關系;再比如,甬劇舞台上的藝人們,或出走上海、或返回寧波,直至王寶雲的牢獄之災(1955年)、賀顯民的無奈自殞(1968年);甚至,上海甬劇的最終沉淪,銷聲匿跡,更多的或是藝人自身原因而鑄成的一種宿命。
當年,如日中天的賀顯民與他的上海堇風甬劇團,早已明日黃花,香銷玉殞。如果說,上海寧波同鄉會成立的“甬劇沙龍”,是一出“鳳還巢”;那麼,沉淪民間的甬劇藝人,就是海派甬劇的絕響,一個“活化石”;好在,寧波尚有“天下唯一團”(一個劇種全國只有一個劇團)的寧波市甬劇團,王錦文與她的團隊繼續擎起甬劇大旗,並以一劇《典妻》而走向世界。
今天,當張軍的昆曲、趙志剛的越劇前後改弦更張,由官辦改為民營;那麼,又有誰能成為甬劇的代表人物,在上海這個甬劇發祥地,創辦一個民間職業團體,讓上海的甬劇“重研朱墨作春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折$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