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一對物理學家夫婦的世紀傳奇故事。
葛庭燧與何怡貞,一對偉大的科學伉儷。
從20世紀30年代末期相識,在超過60年的漫長光陰中,他們成為在科學的陡峭山路上攜手登攀的近乎完美無缺的愛侶。這座山峰不僅儀是自然意義上的險峻,它還彌漫着極左政治年代的凄風苦雨。
葛庭燧,優秀的清華學子,以發明「葛氏扭擺」和發現「葛氏峰」而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偉大的金屬內耗大師,他的學術貢獻被譽為「戰后最天才的發明」。
他是「一二·九」運動中的熱血青年,他是抗日戰爭冀中地雷戰的幕后英雄之一;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明的一項技術,直接被美軍用於收復日軍占領下的南洋群島的偵察。
他是「曼哈頓計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光譜實驗室、輻射實驗室這些二戰中最偉大的科學精英團隊中的一員,獲得兩項專利和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頒發的獎狀和獎章。
他因對於金屬物理學的傑出貢獻而於1999年獲得梅爾獎,登上世界材料科學領域的榮譽之巔——那是包括礦物、金屬、材料三個科學領域的國際聯合學術組織(TMS)的最高獎,這是亞洲科學家首次榮獲梅爾獎章。
何怡貞,中國第一代留學美國的物理學女博士之一,出身於「五世翰林」家庭,中國近代婦女解放先驅者王謝長達女士的外孫女、辛亥革命老人何澄之女。
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密歇根火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從事過渡金屬的光譜學研究,是標定和發表釔的光譜線從可見光到紫外線之第一人。
她是新中國非晶態物理和金屬玻璃研究的開拓者,在國際上率先測定了金屬玻璃與晶化有關的完整的內耗峰和晶化的內耗行為,並發現了與金屬玻璃轉變相關的新型內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