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夢樓隨筆:苦難中的孤獨靈魂

無夢樓隨筆:苦難中的孤獨靈魂
定價:96
NT $ 84
 

內容簡介

《無夢樓隨筆》是歷任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編輯張中曉從1956年到1966年,他生命中最后十年,寫下的讀書筆記。這十年對他來說是真正的「絕境」。而張中曉的生存方式,則是讀書與思考。他竭盡所能地收集所有能得到的書籍,他閱讀,摘抄,反思,記錄,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的心得匯聚起來。這些不能算什麼深邃的思想,也沒有精密的體系,多是一鱗半爪、鐵錘擊下時綻出的火花,但這是他以整個生命投入進去的心血。

作者張中曉以思想敏銳和文風尖銳著稱,被稱為當代中國的杜勃羅留波夫。該書《無夢樓隨筆》既有對哲學、文學、社會、人生等方面的問題所闡發的精深見解,也有對自己當時處境的描述和世故、失望甚至絕望、掙扎的情緒的表露,反映了一個身處特殊境遇中的人的真實思想。


張中曉(1930—1966或1967),浙江紹興人。1952年在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任編輯。1955年因「胡風反革命集團」案受審,肺病復發,被允許保外就醫,回到紹興鄉下,生活極端困苦。病中寫了大量的思想筆記。「文化大革命」前夕,為維持生活,回到上海新華書店儲運部勞動
 

目錄

序 王元化
無夢樓文史雜抄
拾荒集
狹路集
青春祭——記張中曉與胡風 梅志
《無夢樓隨筆》的誕生 何滿子
張中曉和他的《無夢樓隨筆》 路莘
 

本書是根據中曉遺留下來的札記由友人編選而成的。這些札記用毛筆或鋼筆寫在一些零碎的紙張上。中曉生前將它們裝訂成整整齊齊的三個本子,分別題以集名。本書的寫作時間,大約是五十年代末至「文革」前兩年。

一九五五年,中曉在胡風案受審期間,舊疾復發,咯血不止,被允准保外就醫,回到紹興鄉下。自然收入沒有了,甚至連購買戶口米的糧票也沒有了,他只得依賴在當地郵局做小職員的父
苦撐度日。大躍進三年災害時期,有一天我的妻子張可收到一封寄至上海戲劇學院的信。拆開來,其中還套有另一封密封的信,這是中曉寫給我的。他不知我也被定為胡風反革命分子,日子很不好過。他在信中說:「你的情況大概還好,我很困難,活不下去了。但我還想活……」他期待我伸出援助的手。讀了他的來信,我心中為之慘然,思緒萬千。中曉進新文藝出版社,我有引薦的責任。當時他剛剛二十出頭,至今我還記得他那雙閃閃發亮似乎永遠在追尋生活奧秘的大眼睛,是那樣澄澈、坦誠……。當時我聽了友人的介紹,寫信邀請這個不相識的青年到新文藝來工作。他很少講話,總是默默地傾聽着。一開始他就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從道義上說,我不能對他的來信置之不理。可是,我當時的處境又能為他做些什麼呢?信件來往在胡風案件中曾構成嚴重的問題,令人心有余悸。我拿着他的信,心中忐忑不安,害怕再惹禍事。在作為定案准則的《胡風反革命集團三批材料》中,中曉被說成是最反動的。他的一些直率言詞,被解釋作具有特殊的「反革命敏感」。這種說法經過大肆渲染,「張中曉」已成為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直到六十年代,在一本指定作為學習文件的小冊子中,仍在重復這些說法。我和中曉的交往曾成為我在審查中的一個問題。一九五七年年初,組織派兩位和我共過事的老作家來找我談話,我為中曉申辯,說他是一個純朴的青年,當即受到其中一位嚴厲的呵叱。后來我被指為對抗審查,這也是證據之一。由於這些事記憶猶新,我拿着中曉的來信,真不知怎麼辦才好。那時朋友中還有一位和我往來,他是我深深信賴的柏山。我去和他商量,他經過考慮,認為還是不要聲張為妥。我把信壓了下來。但是不久,中曉又寄來了第二封信,他在信中再一次發出呼吁,訴諸我的良知,企圖喚醒我由於權衡利害逐漸變得麻木而凍結起來的同情心。我不知道其他處境相同的人是否像我一樣經過如此劇烈的心靈交戰?我在審查時期曾有好幾次經過了這樣的精神危機。也許勇者是不會這樣的,可是我的內心中蘊含着一些我所不願有的怯懦成分。這一次我克服了自己的怯懦,但是應該承認,我並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到這一步的,我通過羅蓀把中曉的信反映給主持上海文教工作的石西民。他曾向我表示過,可以向他反映自己的困難,包括其他受到處分的人,哪怕關在牢里的也一樣。我和石西民素不相識,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我並不敢深信,但后來證明他是真誠的。在那可怕的歲月中,多虧有這樣一些人,中曉總算有了一線生機。可是他沒有活多久就逝世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