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

“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黃亞生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8627369
  • ISBN13:9787508627366
  • 裝訂:平裝 / 17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30年舉世矚目的增長之後,中國經濟已然成為世界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究竟有沒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國家的“中國模式”?通過“大政府+宏觀調控”,是否能夠走出一條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新路”?

在本書中,黃亞生教授通過中印對比,通過對中國與拉美經濟騰飛過程、城市化過程的比較,雄辯地證明了一個觀點;並不存在所謂的“中國模式”。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增長並沒有脫離一般的經常成功經驗和欠缺都可以在其他國家的經歷中找到影子。而未來中國的持續經濟發展,還是要依靠“市場”和“法治”等要素。
 

目錄

自序
The first|part
第一章 “中國模式”獨特嗎?
導讀
“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
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中國模式”
“上海模式”將拖累中國經濟
孟買有必要學上海嗎?
上海的創業精神何以迷失?
The second|part
第二章 龍象之爭
導讀
被低估了的印度
中國與印度的發展模式有何不同?
The third|part
第三章 城市化如何讓農村受益?
導讀
城市化如何讓農民工受益?
浙江危機根源在農村
農村改革與企業勞動力供給
土地流轉將造就一批本土創業家
The fourth|part
第四章 扶持民資比吸引外資更重要!
導讀
是什麼制約了中國企業的發展?
中國企業為什麼不能走向世界?
競爭才能換技術
民營企業創新需要什麼政策?
改變中國的所有制偏見
產業轉移之痛︰廣東該往何處去?
創業會彌補經濟衰退
The fifth|part
第五章 消費是經濟增長持續的關鍵!
導讀
正確認識債務危機
中國經濟增長的南柯一夢
刺激消費靠什麼?
企業成長與宏觀政策
冷眼看待“保八”成功
後記
 

很高興這本書能跟讀者見面。本書所收錄的主要是我在報紙、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以及在接受各種采訪時關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在當令中國,有關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進行得非常激烈,正反方觀點層出不窮。我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出版,能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作出貢獻。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吳曉波先生的熱情支持。我是在2010年5月浙江省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第一次和昊先生見面的。雖然我跟吳先生只有一面之緣,但我經常拜讀他的作品,從中受益良多。吳先生是一位非常重視事實記錄的學者。他用歷史的眼光審視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規律和邏輯,這無論在學術界還是新聞界都是罕見的。另外,我還要感謝王留全先生,作為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的年輕編輯,他很熱情,辦事效率也非常高,對這本書的出版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

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學術界有一種很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模式”是獨一無二的。這種主流觀點認為,中國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高速增長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獨特的儒家文化傳統,共同構成了“中國模式”的重要特征,其他國家難以和它相提並論。我反對這種觀點。在我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並不獨特。無論是中國的成功經驗還是發展困境,都不是中國特有的,都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的身上找到影子。

從成功經驗來講,中國的發展類似于東亞各國。東亞各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可以歸功于其早期成功的上地改革、民營部門的茁壯成長(雖然在政府的干預下)以及政府對教育和衛生事業的大規模投入。中國的情況和東亞各國很相似︰1978年的上地改革雖不徹底,但亦是一次偉大的變革。中國的民營部門任過去的30午內高速增長,舉世矚日。另外,中國政府在20世紀50—70年代對公共教育和衛生的投入也很巨大。正是這些投入,奠定了中國過去經濟發展的基礎。

從欠缺方面來講,中國的不足也能在拉美國家中找到影子。在拉丁美洲,巨大的貧富差距困擾著每‧位執政者。另外,國有企業和壟斷資本的大量存莊嚴重壓縮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在拉美各國,居民消費普遍過低,居民個人收入增速遠低于整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拉美國家的發展困境也正是目前中國發展的困境。

除了強調“中國模式”的獨特性以外,中國學術界還有一個很普遍的現點,認為中國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是其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我認為這種分析過于簡化。客觀來說,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從國際經驗上來看,有些集權國家經濟發展得非常快,但另一些集權國家的經濟卻非常失敗。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經濟起飛了,但菲律賓卻沒有成功。反之,有些民主國家經濟發展得很快,而另一些則發展得非常緩慢。

雖然不能簡單地下定論,但就中國的具體情況來看,中國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的方式會阻礙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政府行政調控力度過大,影響了市場規律的正常發揮,催生了大規模的行業壟斷,形成了大量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集團,影響著政治和社會的基本穩定。這‧切正侵蝕著我們來之不易的經濟成果。我個人認為,中國迫切需要一場政治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式不需要激進,可以循序漸進。最需要的是.中國要向改革的方向變化而不是走回頭路。現在在中國大家比較關心的“國進民退”就是走回頭路。

提到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學術界又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中國從來沒有進行過政治體制改革。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它忽視了中國20世紀80年代政治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進行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政治體制改革嘗試。比如結束了干部終身制、第一次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的觀點井在農村推出了基層選舉等。這些改革措施都是非常有益的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騰飛和其積極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同步進行的。積極有效的政治體制改革帶來了整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相得益彰。這個事實推翻了很多學者的一個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假設,那就是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然會引發動蕩,阻礙經濟的發展。事實恰恰相反。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停頓才是我們今天社會不穩定,收入不平等,腐敗滋生的最根本原因。

中國現階段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是減少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干預。我覺得,現階段的政治體制改革完全可以采用“順水推舟”的方式︰利用中國目前所擁有的體制結構和技術手段去深化改革。比如,我們可以進一步完善村民選舉,削減上級對選舉的干預,把選舉變成真正的民選,我們也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平台,增加中國公民的言論自由,另外,我們需要克服已經形成的權貴資本主義,為社會提供-個公平和開放的環境,避免特權階層的壯大。而這一切.部可以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完成。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所謂的“中國模式”並不存在。中國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和原則與西方體制並沒有根本上的區別。我們有的只是“中國特色的道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實現這些普世原則。作為一位溫和的學者,我不支持全盤兩化,也不支持“休克療法”。我只是希望中國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不要走回頭路。我認為,只要方向正確,即使步子慢一點,也是很好的。

希望這本書能拋磚引玉,給讀者提供思考問題的另‧種角度。我的觀點不一定正確,請讀者自己鑒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