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個體化》是自反性現代化理論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有關第二現代性的理論的一部分。可以把這一理論相應分解成三個綜合論斷︰強制個體化命題、(世界)風險社會命題、多維全球化(普世化)命題。三個命題遵循同樣的論證理路並相互強化。“風險社會”、“個體化”和“普世化”代表著現代化動力的極端形態。由于現代化動力的自我作用,現代化在21世紀初取代了第一現代性時代。在第一現代性下,秩序和行動邏輯的標志在于有鮮明的邊界和區分,即在人、群體、活動、行動領域和生活形態方面有鮮明的邊界和區分,這就使得管轄權、資格和責任有了明確的制度歸屬。這種明確邏輯——可以形象地稱為第一現代性下的牛頓式的社會和政治理論——正漸漸被一種模糊邏輯,或者換個比喻說,被一種海森堡式的社會和政治現實不確定原則所取代。因此可以說,現代性的凱旋進行曲正在動搖其自身的核心原則。現代性本身正在激化,成為對現代化過程帶來的無數風險和始料未及的副作用的自覺回應。
 

目錄

中文版序
序一 非線性模型中的個體化 (斯科特‧拉什)
序二 個體地結合起來 (鮑曼)
作者自序 制度化的個體主義
第一章 正在消失的傳統︰個體化與“不確定的自由”
第二章 在失控的世界中為自己而活︰個體化、全球化與政治
第三章 超越地位與階級?
第四章 模糊的社會結構︰“自我驅動”文化中的貧困與財富
第五章 從“為他人而活”到“為自己而活”︰個體化與女性
第六章 通向後家庭時代的家庭︰從需求共同體到選擇性親密關系
第七章 ?動分工、自我形象與生活計劃︰家庭中新出現的沖突
第八章 出生率下降與生育意願
第九章 器械並不關心人
第十章 基因技術時代的健康與責任
第十一章 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死︰短暫無常的希望
第十二章 自由之子
第十三章 自由之父
第十四章 僵化的範疇︰貝克訪談錄
譯者說明
 

個體化再探︰一種普世主義視角

世界秩序崩潰之時,即是理當開始反思之時。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就當今主流社會理論而言,情況卻並非如此。主流社會理路帶著其普遍主義的優越性和天生的不確定性,依然高懸在種種重大轉變(氣候變化、金融危機和民族國家)的上空。這種普遍主義的社會理論,無論是結構主義、互動論、馬克思主義,還是系統理論,如今看來既是過時的,也是偏頗的。說它們過時,是因為它們先驗地排除了能被經驗觀察到的東西︰社會和政治在現代性之下經歷了一個根本的轉變(從第一現代性轉向第二現代性);說它們偏頗,是因為它們錯誤地把發展軌跡,把以歐洲和北美為主的西方歷史經驗和未來期望,把現代化給絕對化了,忽略了其獨特性。

其結果就是,必須在社會理論和政治理論中引發一次普世主義轉向(Beck,2006;Beck/Sznaider,2006;Beck/Grande,2010)︰社會理論和政治理論如何才能向一種新近出現的、扭結纏繞的,危及其自身基礎的現代性敞開?如何解釋21世紀初在資本和風險的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種種社會動力(包括意料之外的副作用、支配和權力)的根本脆弱性和易變性?出現了哪些理論和方法上的問題,在經驗研究中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下面我們將就以上問題展開討論。首先,我們特地指出了一些概念和方法論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在這一觀念轉變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二兩節);其次,我們會通過中國和歐洲個體化路徑的比較,來具體呈現這些問題(三、四兩節)。



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前提中有一種美妙的觀念︰可以把歐洲理論擴散或移用至歐洲以外的地方。長期來看,一切社會都會屈從傳統和現代這種現代性的經典區分,並復制西方現代性的典型制度模式,後者是可資利用的“世界通行曲日”(Stichweh,2000,p.256)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發展程度也不同,不過,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一旦踏上現代化之路,就或多或少會邁向相同的目標……一切非現代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終將讓位于現代文化和社會結構。這是它們的宿命。

(Berger. 2006, pp.202-204)

現代性也許有各種變體,但卻不存在基于不同現代化標準的多種獨立現代性(autonomous modernities)。到處都在上演“不同演員參與的同一出戲”(Berger,2006,p.203)。作為這一擴散過程的後果之一,經驗研究得出結論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日漸一致的世界中。人們似乎達成了共識︰21世紀的社會將是一個“世界社會”,是一個“整體”,在其中形成了某種“元文化”(Stichweh,2000,p.22;Meyer,2005)。將這種邏輯推至極端就意味著,隨著現代性這項普遍事業的完成,“歷史的終結”( Fukuyama.1992)已成事實。反過來說也成立︰我們正面臨著歷史終結的終結(the end ofthe end ofhistory)。

這是一種趨同(convergence)預期,相信同質性的、普遍的(西方)現代性模式遲早會遍及全世界。我們的自反性現代化理論恰恰與這種預期相反。社會理論中“普世主義轉向”的關鍵,一方面在于,社會理論要向各種不同的、獨立而又彼此聯系的種種現代性(“多元現代性”)的可能性敞開;另一方面在于,要向新的、全球性的命令(imperatives)、壓力和約束敞開。這些新的“普世命令”並非普遍給定的,而是在21世紀初(歷史地)累積起來的,它們造就了新的沖突結構、沖突動力和新的共同體構築過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