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山歌

上海田山歌
定價:348
NT $ 104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上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叢書之一《上海田山歌》,由曹偉明主編。《上海田山歌》的內容提要如下︰

田山歌是一種產生于稻作水田勞動之中,主要表現稻作生產和水鄉生活風情的民歌形式。早在七八千年前,上海地區已經產生了田山歌的原始形態,至明清時期達到大盛。

上海田山歌的形式,主要有小山歌、大由歌兩種。前者結構簡單,體制短小,主要以獨唱為主;後者?梅復雜,有領有和,主要以集體組合演唱為主。

古老、淳樸的上海田山歌在當代社會中依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它們已被列為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並已深深地融化到當地人民的文化血脈之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目錄

總序
前言

田山歌溯源
“吳歌”——吳越地區的山歌總匯
田山歌起源及其在上海的傳播
崧澤之光——田山歌產生的稻作
文化背景

上海田山歌中的內容表達及其情感世界
稻作山歌及其生產經驗表達
長工苦歌與?女苦歌
情歌敘唱與思慕情懷
風物山歌

上海田山歌的藝術形式
短小抒情小山歌——以青浦小山
歌為例
組合輪唱“大山歌”——以青浦“吆
賣山歌”為例
敘事話人長山歌——以《五姑娘》
與《白楊村山歌》為例
田山歌中的語言智慧

上海田山歌與地方民俗風情
水鄉船運與隔岸對歌
換工制度與山歌班活動
私情風俗與私情山歌
女性智慧與巧女形象

歌手與傳承
田歌手——當地民間的能人與表演家
歌手傳承的途徑及影響
上海著名田歌手簡介及其生活故事

當代上海田山歌的命運與前景
瀕危的境地
保護機遇與策略選擇
從田野走向舞台
“水鄉音花”——當代上海田山歌
展演的一個樣本

後記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帶給中國人驕傲的同時,也留下了令世界驚奇的各色瑰寶,令人嘆為觀止的豐厚文化遺產積澱潤澤著後世子孫的精神家園,也讓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和驕傲向世界展示祖先留下的寶藏。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中,以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等非物質形態存在,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被界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文化差異造就了形形色色、別致多樣的文學、歌舞、美術、技藝和習俗等,它們因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價值而被認為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從女媧補天傳說的五色神石,到端午節汩羅江畔的龍舟競渡;從《牡丹亭》里一唱三嘆的婉轉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遠的古琴雅韻;從七彩瓷器釉下的瑰麗紋飾,到顧繡、竹刻巧奪天工的奇絲妙縷;從中醫針灸以外治內的靈動針法,到太極武學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這些中華文化符號承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農漸積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氣質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傳統,並且深深地溶于全球華人的精神血脈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含著的特有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創造能力,以一種無形的方式承續著中華文化之魂,被視作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身邊,可以觸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視、可以驚嘆、可以贊美,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會永遠存在下去。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它們已經斑駁和脆弱,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其生存環境正在受到威脅,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消亡或失傳的危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已經刻不容緩。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陸續出台,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式啟動。2006年2008年間,國務院陸續公布了再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10個門類,計1028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