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與戰後中國

抗戰與戰後中國
定價:299
NT $ 260
  • 作者:楊天石
  • 出版日期:2011-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082793
  • ISBN13:9787300082790
  • 裝訂:平裝 / 63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1937年抗戰爆發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近代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時期,本書主要闡述抗戰時期國民黨的對內、對外政策和戰後中國的政治、軍事局勢。它以1937年的淞滬、南京之戰為重點,考察中國軍隊對日本侵略者的奮力抵抗與不幸失敗,同時以更多篇幅闡明國民黨人與日本的“秘密談判”。作者曾遍訪海內外各相關檔案館,仔細收集和研讀日本政府和國民黨人帶到台灣的解密檔案,終于澄清疑點,將這些最為隱秘難知的史實揭示于光天化日之下,得出公正結論,參與談判的當串人的內心動機也均從而顯現。作者艱辛訪求而終于獲得的珍稀史料,以及對史料分析體現出來的清明的史識,可以幫助讀者客觀地認識那段歷史。這是抗戰史研究的一項重要突破、也是本書最為閃光之處。作者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陳光甫的解剖也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原因。
 

目錄

1937︰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第一年——從盧溝橋事變至南京陷落
朗適曾提議放棄東三省,承認“滿洲國”——近世名人未刊函電過眼錄
毛澤東、李富春的一封未刊英文函件——美國所見中國名人書札
呆衛中國同盟與中國“工合”運動的珍貴文獻——讀宋慶齡往來英文未刊函札
長學良三次請纓抗日——近世名人未刊函電過眼錄
侵國無門的苦惱——讀張學良幽居日記
抗戰前期日本“民間人士”和蔣介石集團的秘密談判
日蔣秘密談判的重要資料——讀孔祥熙檔案
孔祥熙與抗戰期間的中日秘密交涉
蔣介石親自掌控的對日秘密談判——抗戰時期中日關系再研究之一
蔣介石對孔祥熙謀和活動的阻遏——抗戰時期中日關系再研究之二
“桐工作”辨析——抗戰時期中日關系再研究之三
日華秘密談判中的“姜豪工作”——抗戰時期中日關系再研究之四
王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抗戰時期中日關系再研究之五
論“恢復盧溝橋事變前原狀”與蔣介石“抗戰到底”之“底”——抗戰時期中日關系再研究之六
吳開先與上海統一委員會的敵後抗日工作——讀台灣所藏朱家驊檔案
打入日偽內部的國民黨地下工作者——略談何世楨、陳中孚與陸玄南
胡適與陳光甫
對蘇外交的一鱗半爪——宋子文檔案管窺之一
史迪威事件中的蔣介石與宋子文——抗戰時期中國國際關系研究之一
蔣介石與韓國獨立運動
關于宋美齡與美國特使威爾基的“緋聞”
關懷張學良全家?—宋子文檔案管窺之二
宋子文與戴笠之間——宋子文檔案管窺之三
豪門之間的爭斗——宋子文檔案管窺之四
排擠駐美大使胡適——宋子文檔案管窺之五
蔣孔關系探微——讀孔祥熙檔案
傅斯年攻倒孔祥熙——讀台灣所藏傅斯年檔案
到底是誰毒死了章亞若?
章亞若死因新證
漢奸末日審判記
溥儀要求參加蘇聯共產黨
南京政府崩潰時期的陳光甫——讀陳光甫檔案之一
蔣介石的“慰問”與北平的邀請——讀陳光甫檔案之二
從大舉進攻到全面敗北——讀蔣介石致熊式輝手札
李宗?的索權逐蔣計劃
附錄一
蔣介石“復職”與李宗仁抗爭——讀居正藏札及李宗仁檔案
50年代在香港和北美的第三種力量——讀張發奎檔案之
海峽兩岸爭取張發奎——讀張發奎檔案之二
張學良及其西安事變回憶錄——讀張學良檔案
附錄二
我和民國史研究
進一步發展中華民國史學科——訪榮譽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金沖及

在最近三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眾多研究工作者中,楊天石同志取得的成績是相當突出的。

為什麼他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我想有幾個原因。

第一,他極其重視發掘近代史中以往很少為研究工作者所了解的珍貴史料,特別是重要歷史人物的原始檔案,作為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因此他常能講出新話來。本來,史學工作者必然論從史出,這幾乎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共識。我國著名史學家陳垣教授,曾提倡對史料要做到“竭澤而漁”。可是,從事近現代歷史研究的學者常有一種苦惱。和古代史不同,近現代史料浩如煙海,研究工作者根本談不上“竭澤而漁”,倒是常要“望洋興嘆”。在這種情況下,要能識別並發掘出前人沒有利用過的珍貴史料又談何容易。楊天石同志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勤奮。他不僅經常深入國內一些重要檔案館和圖書館,細心搜羅;還不知疲倦地奔走于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以及台灣地區,披沙揀金。他有一本論文集的書名就叫《海外訪史錄》。此中甘苦,凡多少做過一點兒這類工作的人,大概都能領會到。二是有敏銳的識別力。這需要有扎實的功力和犀利的眼光,能夠分清什麼是沙和什麼是金。否則,再重要的史料放在那里,也可能因不認識它的價值而交臂失之。楊天石同志恰恰具有這兩個條件。

第二,他具有史學大師陳寅恪教授提倡的那種“問題意識”。他另一本論文集的書名叫《尋求歷史的謎底》,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研究工作,從它的本來意義來說,無非是要解開包括自己在內原來弄不清楚的謎團,尋求符合實際的答案。如果只是把一些歷史事實敘述得清清楚楚,卻沒有回答什麼人們原來感到迷惑的問題,這種著作或論文也有它的用處,但很難說是有較高價值的研究成果。楊天石同志善于從人們習以為常的舊說中發現疑點,提出問題,經過嚴密的論證,得出新的結論。他的論文《中山艦事件之謎》,運用可靠的原始檔案,對一個人們普遍關心而又不明其所以的問題,起了釋疑解惑的作用。我曾听胡喬木同志稱贊過這篇文章。

第三,他的文章思路清晰,明白曉暢,讀起來沒有沉悶的感覺,容易引人人勝。寫文章,是要給讀者看的,落筆時應該處處替讀者著想,而不是作者在那里白說白話。如果文字晦澀,思路不清,讓人看得十分吃力,甚至看不下去,再好的內容也難發揮作用。楊天石同志這個優點也是值得稱道的。

這三點,也許同樣是這部《文存》的特色。

這部《文存》中的文章,絕大部分有關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歷史。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國民黨曾經統治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二十多年。它的種種活動和作為,在中國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有些還產生長遠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曾同它兩度合作,一次是大革命,一次是抗日戰爭;又有兩次破裂,一次導致十年內戰,一次結束了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作為歷史對象,作為了解中國近代國情的需要,我們對國民黨以及它對中國大陸統治的研究,實在太不夠了。不深入進行對它的研究,中國人在20世紀是怎樣走過來的,在不少方面就不容易說得清楚。就是從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研究來說,如果不研究這個既是對手,又是兩度合作伙伴的國民黨,許多事情的認識也難以深入。

從事這樣一項開始性的又相當敏感的研究工作,誰都很難一下就做到什麼都說得準確無誤或能取得所有人的同意,引起一些爭議是自然的。我也不是在所有問題上和楊天石同志的看法都相同。記得有一次在美國,我對他《論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那篇文章也提出過商榷性的意見。這些,在學術研究工作中是正常的。

楊天石同志對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史研究的貢獻是值得重視的。許多問題,經過他的潛心研究,已把人們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步。有些問題,雖然存在爭議或有不同意見,也有助于人們對這些問題作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它對推進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史這門比較年輕的學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2007年6月24日
于北京萬壽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