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幾千年的發展史表明,中醫學術主要是按照繼承一發揚傳遞的基本模式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縱觀一部中醫藥學發展史,也是一部名醫學術經驗傳承史,歷代名醫們通過師承授受、繼承和發揚,將中醫藥學的發展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2009年5月5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評選出了首屆30名“國醫大師”。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首次隆重表彰遴選出的30位國醫大師,表明了國家對名老中醫成長及學術經驗傳承的重視。但讓我們憂慮的是,這批中醫“國寶”們年齡最大的93歲,最小的也已74歲。如何盡快地把國醫大師寶貴的學術經驗傳承F來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否則,這些經驗和專長將會失傳,從而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鑒于此,我們組織編寫了《國醫大師學術經驗研讀錄》系列叢書,計劃分3輯推出。以對國醫大師學術經驗的研讀,特別是對醫案的研讀為切入點,通過對國醫大師們學術經驗和臨證特色的總結和推廣,以指導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辨證論治與處方用藥,提高其理論水平與臨床素養,從而提高中醫藥的臨床療效。
本叢書是我們幾位中醫學子在認真拜讀了諸位國醫大師的相關學術著作後,對蘊涵于國醫大師學術經驗文章之中的卓絕經驗及獨特見解進行鉤沉與解讀,對深藏于這些經驗與見解背後的潛德幽光,不遺余力地予以彰顯與揚厲。需要指出的是,首先,國醫大師們臨證涉及領域廣泛,本叢書僅根據編者手頭現有資料或編者的自身學科優勢,重點對國醫大師某一診治領域進行了仔細研讀,如鄧鐵濤治痿證、朱良春治痹證等。力求領會大師們的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經驗,尤其是他們的理論創見與總結的臨證絕技。在研讀過程中,我們大膽地進行了評述,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見,也要“和盤托出”,我們的態度是,不主張“述而不作”的謙謙之姿,更反對“費馬猜想”式的空論玄談。
其次,本叢書除了向讀者充分展示大師們學術園地里不同的“主景點”(所剖析的某—診治領域)以外,還引導讀者瀏覽其色彩各異的“副景點”(羽翼展讀),以使讀者能夠得到一幅有關大師的更加完整的學術經驗圖景。必須說明,這種“主副”之分難免帶有編者的主觀色彩,不同研究方向的讀者或許能在羽翼展讀中發現自己的“眾里尋她千百度”。
由于資料條件限制,還有13位國醫大師的醫案著作未能弋獲而不能入編,祈請海涵。
本書蒙原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李其忠教授在百忙中為之作序,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趙國勝校長等領導對本書的寫作予以了極大的關心和支持,在此一並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本書為《國醫大師學術經驗研讀錄》的第2輯,作者在認真閱讀了5位首屆國醫大師的學術經驗著作後,遴選出原著中最精華的部分,對其進行了詳細研讀,並結合自身專業背景及臨床經驗予以畫龍點楮的評述,力求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國醫大師的學術經驗。本書雖是作者個人學習國醫大師學術經驗的心得體會,但對中醫業者,特別是對中醫初學者研讀國醫大師學術思想與經驗不無啟迪和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