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王朝(後妃卷)

解讀王朝(後妃卷)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自古以來,後宮佳麗三千。周代王者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秦朝增至八個級別。到漢武帝增至十二個級別。漢元帝更是花樣翻新到十五個級別。

後宮中的女人不準干政。然而一旦和王權、立太子、當太後聯系起來,她們唯有被動地入局,接受所有環環相扣、步步接踵的一切。

為了雲集的華蓋、熙攘的人群、轔轔的車輦和肅穆的儀仗,她們有的成了犧牲品,有的則“比男人更凶殘”。

郎享伯創作的《解讀王朝(後妃卷)》講述了後妃們的故事。

《解讀王朝(後妃卷)》包括了從夫人到“人彘”、利欲燻心的董皇後等內容。
 

目錄

代序關于《解讀王朝》(韶華)
迷人害己的蘇妲己
一笑失天下的褒姒
奸狡詭詐的驪姬
翟叔隗死于亂箭
自刎垓下的虞姬
從夫人到“人彘”
恚恨而死的栗姬
懸梁自盡的衛子夫
無辜被殺的趙鉤弋
被毒死在產房里的許平君
被廢賜死的許皇後
妖艷狠毒的趙氏姊妹
利欲燻心的董皇後
搶來又賜死的甄後
暴戾貪婪的賈南風
迫害親妹妹的馮皇後
仿效武後的韋皇後
秤量天下的上官昭容
楊貴妃魂斷馬嵬驛
不認親爹的劉皇後
被廢人道的郭皇後
能詩善歌的蕭瑟瑟
生不如死的紀淑妃
貴不保子的張皇後
臨難不悔的珍妃
附錄歷代皇妃非正常死亡情況表
 

我不是一個歷史知識很豐富的人,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當歷史學家。但是我常常讀些史書,想從歷史的發展中尋找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幾年我從上古到清末,系統地讀了些史料。使我吃驚的是,自西周以來近3000年的歷史中,死于非命的帝王竟然那麼多!佔在位帝王的比例那麼大!我便按朝代做了若干張統計表。其中一張是“死于非命的歷代帝王比例表”。此表分為四欄︰

一、紀元︰自公元(前、後)××年至××年。

二、在位帝王︰該朝從××帝至XX帝,在位帝王共XX代,亡于×朝。

三、該朝在位帝王平均享年(生卒年月不詳者未計)。

四、死于非命的帝王數目、死亡原因及其在該朝在位帝王中所佔的比例。

這幾項統計,頭兩項前人作過,屬于普及知識範疇,但後兩項,就我所接觸的史書,尚未見過。我列了二十幾張各朝各代表和一張“總表”(因為夏商史料不全、不準,我是從西周開始統計的)。統計數字所表明的結果很令人吃驚︰

一、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1911年,共2957年。

二、從西周武王到清朝溥儀,共84個王朝,882個在位帝王。

三、在位帝王平均享年41.7歲。

四、在882個在位帝王中,有288個不得善終(被殺死、縊死、餓死、毒死),佔在位帝王的32.6%。也就是說,100個在位帝王中,有近l/3不得善終。其中有4個王朝100%的帝王被殺,有25個王朝50%以上的帝王被殺。帝王的平均壽命40來歲,可以說是短命鬼。

五、在被殺帝王中,有18個未成年帝王,佔被殺帝王的7.4%。

帝王是權力的最高象征,掌握著舉國的生殺大權,這麼多在位帝王被殺,就不能不令人想一想有關“什麼是歷史”和“權力”的一些問題了。

令人深思的還有︰這些被殺帝王中,按我們習慣認識的常理,應該是被農民起義軍所殺。可是統計表明,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宮廷政變的奪權斗爭中互相殘殺而死的。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崇禎皇帝,是在李自成攻進北京時,上吊自殺的(只能算半個)。所以,我在“總表”的“附記”中說了一句︰“被農民起義軍殺死的極少,其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這又為我們認識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總表”有一個“附表”,即把在位30年、活到50歲以上的皇帝列了一個“長壽皇帝表”。按我掌握的資料,在歷史上可以說寥若晨星,一共不到30個。我列了20個,並在一條“小注”中作了說明。

從此表可以看出︰

凡是開國的、治國的、對人民實行“仁政”或“勤政”、重視文化的朝代,延續的時間都比較長,帝王平均享年高,被殺的少;凡是繼位的帝王反復爭權奪位的、荒淫無道的、壓迫人民特別殘酷的王朝,統治時間都比較短,被殺的帝王比例大,帝王大多是短命鬼。這也是一種規律。

統治和被統治是殘酷的,統治集團內部之間的這種斗爭也是非常激烈和殘酷的。

其中還有值得思索的一個問題是︰歷史是怎麼發展的?每次農民起義建立的只是一個新的封建王朝,戰爭之後無不哀鴻遍地,尸橫荒野。倒是某個王朝統治比較穩定的時期,科學文化發展了,則會有一個被稱之為“盛世”的時期。

在“非正常死亡表”中,還有三張“王子”、“後妃”和“重臣”的“非正常死亡表”。

在某一個皇帝在位時,如果不立太子,內部矛盾暫時潛伏下來,一旦要立太子了,即這種統治權力更迭時,皇帝與太子、皇子與皇子(因為皇帝的兒子很多)、擁立此皇子與擁立彼皇子繼位的大臣派系之間,甚至王妃之間的斗爭,便激化起來,使用的手段也特別毒辣、殘酷。父子之間、母子之間、兄弟之間便互相殺將起來。但本表只統計在位皇帝的“非正常死亡”;如果把被殺的王子、王妃、大臣也統計在內(還有其他原因被殺的),那就太多了!縱觀古今各朝各代,概莫能外。因此,後三張表統計都比較簡單。因對方施展陰謀而“暴崩”的皇帝,史學家未證明是被殺的,也未計算在內。

制訂了這些個“表格”後,我沒想到發表,只是作為自己認識歷史、思索權力的規律性的一個資料,有時也作為和二三好友談話的題目。後來和一位文學界的朋友談及此表,他建議我編一種套書。我本來有許多小說要寫,可是,我覺得此事很有意義,自己也有興趣,即組織幾位又是史學家又是作家的朋友(即閻德榮、吳夢起、郎享伯、孫寶鏞同志)著手編寫,又過了一年多,編成了四卷書。

編寫之前,我和這幾位同志曾經商量了幾個問題︰

第一是讀者對象問題。此書是作為史料寫,還是作為文學作品寫?我們認為,對象應該是最廣大的普通讀者,讓他們通過此書了解歷史和思索歷史;不是為史學家提供資料——他們掌握有比我們還多的資料。要特別注重可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力爭達到雅俗共賞。

第二是文學性和歷史真實的關系問題。第一要符合歷史真實,但必須有文學性,有可讀性。我們遵循的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事,即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要符合歷史真實;小事,即情節和細節,可以運用文學描寫手段。或者叫作“以史為骨,以文為肉”。這是用文學手段寫作歷史題材作品的共同規律。

第三是選材問題,即多和少的關系問題。歷朝歷代的宮廷斗爭,留下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只能選擇具有典型性和有特色的故事來寫。如果悉數收錄,那是百八十卷也寫不盡的。

第四是篇幅問題,即大和小的關系問題。每個帝王,每段歷史上的這類故事,都可以寫成一部中篇、長篇小說,或者多集電視連續劇,如果盡情地這麼寫開了去,這不是本書所能做到的。所以,我們規定每個入選的故事寫5000至1萬字。每卷三四十個故事,約25萬到30萬字。

第五是求全和不全的關系問題。在近3000年歷史84代王朝中,280多個帝王被殺,還有數不清的王子、後妃、重臣被害,而我們只選擇幾十個故事,顯然不足以囊括歷史。為補缺遺,我們在每卷後面列了一個“附表”,或可從中約略窺見全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