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曾在一家雜志上發表過一篇關於馬塞爾-普魯斯特的文章,因為篇幅有限,當時我只能主觀臆斷地選取了作品的某幾個方面來討論,而將其他方面擱置一邊,雖然那些也都是很重要的內容。
從那以後,我時常想著要重寫一篇文章,將其補充得更完整一些。我一直在等待。普魯斯特的每一本新書都給我帶來新的激動,就像一個人在峰問題路轉中,忽見柳暗花明,遠遠一抹青黛那種感覺。我重寫的這篇文章於是變成了——一本300頁的書。
但我卻不敢說這已經完整了。《追憶逝水年華》這部書,我已經讀了11卷,卻依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面的故事。凡爾杜蘭夫人會不會進入貴族階層,搖身變為公爵夫人或公主殿下?香榭麗台大街上的小吉爾貝特最終會嫁給誰呢?聖盧的新模樣又會讓我怎樣出乎意料?我想,這部長篇現代史詩的結尾會像生活一樣令人難以預料,它可能會讓我對自己的一些看法作出進一步闡釋,但我也不能斷定我的研究不會因這結尾而發生重大變化。
一直以來,我都是將普魯斯持的作品放在一個總的框架中來看,將其視為一個封閉的體系.自成一體。雖然這部作品只出版了四分之三.我絲毫不覺得我的這種研究方法行之過早。當事物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我們就能知道它的全貌,同樣也能在相當程度上捕捉到它內在的統一和諧。我們能感覺到作品中的環環相扣。作品開頭撲朔迷離的情節隨著後續發展一步步明晰起來。不用等到《尋回的時光》出版.從現在起,我們就可以對作品有一個概括.正如一個游客在參觀一座大教堂時,盡管頂部的塔樓尚未竣工,他只要後退幾步打量一眼,就能看出這座教堂的整體建築風格。
然而,我必須再說一遍:起先我只是想要把馬塞爾·普魯斯特的書給我帶來的歡樂和憂慮寫出來。閱讀通常只是一種消遣,一種「消磨時間的方式」.或者就是一種硬性任務。我一生中只有那麽四五次,在讀書時感受到那種令人終生難忘的激動,《在斯旺家那邊》就是其中之一。隨著書的陸續出版,我意識到一部百年難遇的藝術傑作誕生了。我有時會為之感到暈眩,心靈震顫,如痴如醉一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感覺。
後來,我將這種感覺同普魯斯特其他一些朋友的感覺加以印證,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其人。我擴大了研究范圍,結果令人高興:這些活生生的人證更增添了我對這位痛苦的天才的崇敬之心。
因此,我就從勾畫生平傳記著手開始這項研究。他的生平和他的作品具有相同的意義。一方面,我以其作品為線索,描繪出他的整個世界。從這里,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馬塞爾·普魯斯特,看到在『失去的時光」里和「尋回的時光」里的他,看到在社交生活中以及後來的隱居生活中的他,也看到在藝術中和在榮耀中的他。我們也能由其中了解到他有關「失去的時光」和「尋回的時光」的思想,以及他對社交沙龍、愛情和美學的看法。
生平和作品是互補互益的,在這兩大部分之間,我加入了幾個章節——當然這要抽象得多——來研究作品的寫作技巧,這可以告訴我們作者的創新及其寫作方法的獨到之處。這正是這部作品的關鍵。我要談到普魯斯特的輪替結構,主題的節奏、演變和無意識的主題,談到作者告訴我們的那些睡眠,夢境、回憶、探索內心深處的方法,以及與此方法相適應的風格,還要談到人物如何走向衰老,以及他們表現性格的方式方法。
所以,我順其自然地將我的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生平.作品和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