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性格》原著初版于1894年,被公認為世界上研究中國民族性最早、最詳盡的著作,面世後即刻引起國內外有識之士的廣泛重視,魯迅、潘光旦、費正清等先後發表文章予以力薦。《中國人的性格》作者美國傳教士阿瑟‧亨德森‧史密斯在華生活達54年之久,他根據自己對中國人的日常行為、生活習性、價值形態的觀察、體驗,以西方的文化生活形態為參照,分為27章,精闢地論述了?國人的思維模式、性格特征、、行為方式、習慣習俗等諸多方面,充分顯示了其敏銳的感受力、明晰的判斷力、深邃的思辨力與高度的概括力。史密斯生動地勾畫出一個西方人眼中100多年前的中國人形象,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習慣,也有天生的褊狹、固有的缺點,其目光所折射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今天的中國人是否還在延續著這些特征,又發生了哪些鮮明的變化,讀完本書在對比之中你就能發現答案。


阿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美國公理會教士,中文名明恩溥。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22歲畢業于比羅耶特大學。1872年時年27歲的史密斯偕妻子來華,先後在天津、山東、河北等地做傳教士,從事布道、救災、醫療、教育等工作,在華居住54年之久。他根據自己在中國的親身經歷,先後寫成《中國人的格言與諺語》、《中國人的人性》、《中國的農村生活》、《騷動的中國》等書,其中《中國人的人性》一書被公認為世界上研究中國民族性最早、最詳盡的著作,先後被譯成法、德、日等國文字,使他在國際上得享盛名。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節儉
第三章 勤勞
第四章 禮節
第五章 缺乏時間觀念
第六章 忽視精確
第七章 天性誤解
第八章 拐彎抹角
第九章 柔順固執
第十章 心智混亂
第十一章 神經麻木
第十二章 蔑視外國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心
第十四章 因循守舊
第十五章 不講究舒適和方便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
第十八章 知足常樂
第十九章 孝道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會風暴
第二十三章 相互責任與遵制守法
第二十四章 相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 誠信的缺失
第二十六章 多元信仰
第二十七章 現狀與需要
 

本書作者阿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nson Smith,1845~1932),中文名為明恩溥。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22歲畢業于比羅耶特大學,美國公理會教士。1872年,時年27歲的史密斯來到中國,先後在天津、山東、河北等地傳教,並參加當地的救災、醫療等工作,在中國居留50余年之久。他才艮據自身在中國的經歷,先後寫了《中國人的格言與諺語》、《中國人的性格》、《中國的農村生活》、《騷動的中國》等書。

1006年史密斯回美國為教會募捐,在美國各地奔走演講。同年,向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建議,退還庚子賠款,同在有益于中國的事業上,特別是提供給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之用,得到ˋ總統支持,庚款退還的議案得以在國會順利通過,為中國辦了一件好事。

《中國人的性格》一書是史密斯的代表作。1890年,他根據自己二十幾年在中國傳教時觀察、體驗所積累起的生活經驗,以“中國人的性格”為總題,在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這些文章在中國和東方廣為傳布,而且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人們紛紛要求作者結集成書。《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于1894年由美國弗萊明出版公司在紐約出版。

世界上的民族固然不能有“優”、“劣”之分,但也沒有哪個民族自稱是十全十美的。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人民的勤勞、聰明世所公認q但也因長期受封建制度的統治,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存在不少消極、保寧的性格特征,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尤其到了清王朝的末期,國弱民窮,備受外國列強的欺凌。鴉片戰爭之後,國門被外來到強的大炮轟開,西方思想傳入中國,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民族危機,紛紛尋求救國之道。有主張文化創造的,有提倡西化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正視我們這個民族“劣根性”的卻不多。就在這個時候,史密斯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書應運而生,不但為外國人,也為我們中國人打開了一個窗口,提供了一面鏡子,使我們能夠認真而嚴肅地看看我們中華民族到底染上了什麼“疾病”,病根何在。

應該說,史密斯寫作《中國人的性格》的態度是公正而誠實的,書中所反映的內容基本上是符合中國當時國情的。史密斯憑著自己在中國多年的生活經驗,公正而客觀地看待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人民具有的突出優ˋ點——勤勞、節儉、生命力強等,同時也指出了中國人的性格中存在的消極、保守等缺陷,如愛面子、缺乏時間觀念、抱殘守缺、缺乏公共精神等;揭示了清政府的封建政體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如官員的無能和熱衷于敲詐勒索,行政管理能力的低下,上下級之間的相互猜疑等等腐敗現象;描述了民眾迷信落後的風俗習慣。作者對統治中國思想界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作了中肯而全面的評價。不過,由于他畢竟是個外國傳教士,對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的認識膚淺,他的許多見解,在現在看來有些幼稚,在當時也不見得有多麼高明和深刻,尤其是他所開出的救中國的“藥方”,歷史證明無非是些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而且有意無意間流露出殖民者居高臨下的架勢,尤其對造成民眾貧窮和愚昧的原因、太平天國起義等的評價,很不客觀,想來讀者對此一眼就可看出。

《中國人的性格》(舊譯作《中國人的氣質》)一書出版後引起國內外有識之士的廣泛重視。魯迅、潘光里、李景漢、費正清等先生先後發表文章予以介紹,評價很高。特別是魯迅先生,早在他日本留學期間,就以極大的興趣研讀本書,在如何改造中國國民性方面受到史密斯的重要影響。後來,魯迅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中國人的性格》一書。特別是1 966年,先生在逝世前十四天,在《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發表的《“立此存照”(三)》上,語重心長地寫道︰“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譯出史密斯的《支那人的氣質》(即《中國人的性格》——譯者)來,把這本書當成一面鏡子,看了這些,而自省s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是中國人。”潘光旦先生在他所著的《民族特性與民族衛生》的自序中詳細地介紹了《中國人的性格》。他指出,史密斯“和中國的關系,既如是其長久而密切,觀察所及,當不至于過于浮泛……”潘先生說他的書中“所歷敘的中國人的特性,不但是一個事實,為明氏(指史密斯的中文名——譯者)一般明眼人所見到,並且,就生物淘汰的學理而言之,也確乎是一些無可避免的結果……”費正清先生1985年12月在美國歷史協會成立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的講話里也說︰“美國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幻滅,是由一本讀者甚多的著作來加以完成的,即明昏溥牧師所著的《中國人的性格》……該書是中國生活在美國中產階級眼中的經典寫照,書中關于中國社會差別的敘述十分引人注目。該書同時標志著一個新的階段,成為後來的社會學分析的基礎。明’恩溥把作為文化差異的‘貧窮’與‘社會團結’,寫得特別精彩。”

史密斯說︰“中國人並不缺智慧,不缺忍耐、務實和樂天的性格。在這些方面,他們都非常出色。他們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不待言,史密斯所說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人的性格特征,今天的中國已非當年的中國,今天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早已煥然一新。我們之所以還把這本書介紹給讀者,無非是想讓各位看看我們的先輩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里生活的,他們身上壓著多麼沉重的精神鎖鏈,多多少少起點“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吧;同時,我們也不能說,現在我們已不存在史氏所公正指出的那些消極的性格和現象了。且看看當今社會上那些見死不赦的看客,看看那些圖財害命的奸商、那些營私舞弊的貪官,看看那些封建迷信活動,那些不文明的行為……再對照《中國人的性格》所反映出的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深省和羞愧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