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市民社會︰中國視角

國家與市民社會︰中國視角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鄧正來/主/編
  • 出版日期:2011-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3218852
  • ISBN13:9787543218857
  • 裝訂:平裝 / 27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挑選了數位國內知名法學、政治學等領域的專家關于中國市民社會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借鑒西方社會和政治理論,結合中國實際,對當前中國的市民社會及其與國家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剖析。
 

目錄

序言︰“知識轉型”時代的中國研究/鄧正來
第一部分 理論反思
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鄧正來景躍進
近代中國研究中的“市民社會”——方法及限度/楊念群
中國公民社會︰概念、分類與制度環境/俞可平
分類控制︰當前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康曉光韓恆
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及民眾間互動關系的演變/孫立平
第二部分 歷史研究
近代中國的“社會與國家”︰研究回顧與思考/朱英’
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功能與自我理解——以上海為例/許紀霖
中國的社團革命一——中國人的結社版圖/王紹光何建宇
國家與社會關系史視野中的中國鄉鎮政府/王銘銘
第三部分 現代發展
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溫州模式/周俊郁建興
公民社會發展的法團主義之道——能促型國家與國家和社會的相互增權/顧昕
從大共同?本位到公民社會——傳統中國及其現代化再認識/秦暉
 

20世紀80年代以降,尤其是因冷戰的結束和鐵幕的消失而導致的意識形態之戰的結束,“全球化”逐漸從兩個向度上凸顯出來。第一個向度表現為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向市場經濟轉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國際經濟一體化和國家間相互依賴的趨勢更加明顯,並且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三駕馬車的支配下,以及因全球性問題的增加或人類共同危機的出現而表現出更多全球性或更少民族國家的色彩。一如羅伯特‧賴克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正經歷一場變革。這場變革將重新安排新世紀的政治與經濟。屆時將不存在國家的產品或技術,不再有國家的公司、工業乃至國內經濟等等這些為我們熟知的舊概念。國家的邊界以內將只剩下組成這個國家的人民。……而全球經濟的離心力正試圖拆散把一國的公民們聯系在一起的紐帶。”實際上,每一個國家和全世界幾十億人民的生活,都正蒙受全球化所帶來的相當劇烈的改變,而其影響的程度和意義,幾乎是無所不在的。

第二個向度則表現為當代全球化問題的研究逐漸成了各個學科的“顯學”︰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羅馬俱樂部”發表關于全球問題的研究報告以後,一方面,“全球化”一詞漸漸成了國際社會科學界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之一,進而成為人們審視當下各種問題的新視角,甚至構成了人們知識生活的真正“語境”。正如M.沃特斯所指出的,“就像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的概念一樣,全球化是20世紀90年代的概念,是我們賴以理解人類社會向第三個千年過渡的關鍵概念”。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也是內涵界定分歧最大的概念之一,“但是無論人們如何評價全球化,涉及的都是這樣一種強勢理論︰以領土來界定的社會領域的時代形象,曾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在各個方面吸引並鼓舞了政治、社會和科學的想象力,如今這種時代形象正在走向解體。伴隨全球資本主義的是一種文化與政治的全球化過程,它導致人們熟悉的自我形象和世界圖景所依據的領土社會化和文化知識的制度原則瓦解”。

另一方面,關于“全球化”的學術研究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科學各個研究領域的一項核心論題,因為不僅當今世界的一切重大經濟、政治、社會、法律和文化問題都與全球化這個論題緊密相關,而且當下在各種學術刊物上出現的以“全球化”為論題的研究(諸如全球治理研究、經濟全球化研究、文化全球化研究、全球共同利益研究、全球正義研究、政治全球化研究和法律全球化研究等等)幾乎也已覆蓋了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顯然,就中國和中國社會科學而言,全球化給我們至少帶來了如下亟須回答的問題︰我們究竟應當如何認識全球化進程?它究竟是客觀必然的進程,還是主觀可變的進程?全球化究竟是一種事實,還是一種話語建構的過程?對中國這樣的後發國家,全球化究竟帶來了怎樣的挑戰和機遇?對中國社會科學而言,全球化又意味著什麼?等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