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是筆名,真名薛巍。我曾經問小貝︰這個筆名是什麼意思?他說,賊,我只不過在其間加了個小,我的想法都來自別人的書,所以我是個小賊。擯棄原來的巍峨,寧肯把自己定位在現在這樣的角色,可見他不把自己看得很重。
小貝是一條地地道道的書蟲,他先在三聯生活周刊的論壇里出入,因為經常有些從書上引來的有趣觀點而被苗煒發現,讓他寫了兩個“生活圓桌”。因為有一篇圓桌研究邏輯學,又發現他或許還有眾多可發掘的知識背景,且文字不錯,寫文章又快,就讓他離開上海,到了編輯部。他是 04年到編輯部的,至今為止,他是編輯部脾氣最好、最不怕工作重負,最任勞任怨的。無論讓他增做什麼稿件,他總會憨憨地一笑說,那我試試吧。回答時,竟ˋ總還有點大男孩的羞澀。編輯部每年年底發稿量統計,他總是排名第一。雖然他現在也快當爸爸了,但在我心目中,他還是個單純的小男孩。我喜歡他的單純、淳樸。
小貝剛入職時負責“觀察”這個欄目。2004年,“觀察”是外刊對國際時事評論的綜合,他的工作基本是閱讀外刊後對它綜合提煉的能力。因為每周做兩頁的編譯,感覺工作量不夠,又根據他好讀雜書的嗜好,讓他開闢了“書話”欄目,每周介紹一本他自以為有趣的書。這樣每周三頁的工作持續了一段,感覺他仍有余力,又與他商量。他的專業本是哲學,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的碩士,我問他,能否再開一個介紹新鮮思想的欄目?于是,一條適合他發展的道路找到,“思想”反而成了他最重要的欄目,專業知識有了用武之地。之後,決定“觀察”欄目不再編譯,而是培養時事記者自己做獨家采訪,他就改做“天下”,一個人仍然管三個欄目,每周固定7頁篇幅。他好說話,有時還要客串幫助其他欄目,最多時,他一周要寫lO多頁的稿子。
小貝在編輯部的長處是一直保持較寬的瀏覽面,並對各種旮旯里各類奇妙的信息保持著好奇心。每天保持較寬的瀏覽,好幾本書同時閱讀,使新的、好奇的問題老是層出不窮,這依靠于他的英語水平、閱讀速度,加上勤奮。他在編輯部的閱讀量一直是排名第—的,但他似乎並不滿足。他告訴我,有人是可以同時讀十本書的,感嘆自己還是做不到。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閱讀量決定了他的視界,閱讀面越寬,思想越活躍,知識更新就越快。小貝是很能代表新時代一種讀書類型的——他以好奇心而非以某種功利的目的博覽各種新書,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好奇,再變成去網絡上尋覓的動力。他的瀏覽面寬,每周對新書與新思想的推薦就有比較堅實的基礎。
我一直以為,一個媒體平台與一個在這個平台上工作者的關系,不僅要發現此人在這個平台上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性,而且要發掘這個人對這個平台越來越重要的意義。這樣的媒體和媒體中工作的個人,才可能有雙重成長性。對小貝而言,不可或缺不僅在他知識更新中不斷形成的寬度,而且在他不斷積累了瀏覽後,對信息重要性的判斷與反應。而他對這個平台越來越重要的意義,正是他目前的瀏覽與他在大學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專業之間的關系。我發現,他的好奇心其實是有傾向的,這種傾向常偏重于對人類各種問題的行為學解釋方面,其實這正是與他所積累的哲學知識相連接的領域。于是,他的“思想”與“書話”,其實是兩個互為影響的欄目——表面看,“書話”更追求趣味,“思想”更注重新思維方式的引進;實質上,“書話”里一直在討論的行為依據,也總是新思維方式的基礎。它解決了對思想觀念的推介容易理論化、生硬化的毛病,從行為學、社會學到哲學,往往有一條有趣味的途徑,導致了它與學院式介紹的截然不同,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普及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