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彤,1964年生,1985年畢業于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2000年獲北京大學西語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文學碩士學位。中國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學研究會會員。現為內江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講外國文學、比較文學、莎士比亞戲劇研究等課程。近年來先後在《國外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等國家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承擔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四川省教育廳多項科研項目。2006年四川省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廳授予四川省“情牽教育”優秀教師稱號。主持的教改項目《師範院校外國文學參與性教學研究與實踐》2010年榮獲第六屆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在內江師範學院全院學生投票評選“我最喜愛的老師”活動中榮獲余獎。
目錄
序
引言
第一章 智利文學的女性寫作︰涉渡之舟
第一節 話語迷宮的內外︰此岸與彼岸
1.失聲的群體︰在父權語言中流浪
2.話語重構︰語言是存在的家園
3.女性書寫︰在有意無意間撕裂
第二節 豐饒苦難的饋贈︰從緘默到綻放
1.魔幻與孤獨的圍困︰“拉丁”和“美洲”的變異
2.拉美女性的隱秘書寫︰“我們是自己的版圖”
3.智利女性的文本解放︰追尋與崛起
第二章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女人‧詩歌‧大地
第一節 詩之味︰美與發現
1.詩就是天國
2.“世界將由美來拯救”
3.女人就是詩
第二節 冰與火之間︰愛和詩的變在
1.《死亡十四行詩》︰死神宮殿的愛情絕唱
2.《柔情》的搖籃︰“每個智利人的母親”
3.《葡萄壓榨機》︰智利土地上的舞蹈
第三節 誕生與死亡的路上︰行走與仰望
1.陰晴圓缺的詠嘆︰可見與不可見的詩
2.激情煉獄的沉醉︰“平靜中燃燒”的生命詩學
第四節 等待靈魂︰依戀與守望
第三章 瑪麗亞‧路易莎‧邦巴爾︰女人‧超現實‧天空
第一節 創造詩意的表達︰超現實主義回眸
1.“伏爾泰酒吧”的集體絕望︰達達
2.超現實主義美學主張︰神奇、詩意與夢境
3.西班牙語美洲的出場︰效仿與倒流
第二節 命運放逐的悲情才女︰智利超現實主義先驅瑪‧路‧邦巴爾
1.歷經苦戀的邦巴爾︰一個女人的愛情死穴
2.文學王國的迷狂︰聶魯達眼里純潔的“蠓”
3.天才與榮譽的錯位︰國家文學獎的終身匱乏
第三節 愛情祭壇前的詩意闡釋︰《最後的霧》
1.夢境與現實的隱秘飛翔︰“無名女人”的逃離告白
2.靈與肉的回響︰女性身份的尋求與認同
3.瞬間與永恆的天歌︰掙脫權威話語的舒展
4.“霧”的擁抱與謀殺︰創造女性個體的表達空間
第四節 一個“死者”的華麗安魂︰《穿裹尸衣的女人》
1.人物關系的密碼;隱形文本的窺破
2.萬物並作的交響︰景語情語的位移
第五節 邦巴爾創作風格︰超現實主義早期的夢幻特征
1.“手槍”“身體”的哀歌︰生命狂歡的自動寫作
2.睜著雙眼逝去︰優雅的女性敘事策略
第四章 伊莎貝爾‧阿連德︰女人‧魔幻‧天地
第一節 魔幻現實主義︰詩意的猜測
1.魔幻現實主義︰神奇、土著與黑暗的“混血兒”
2.魔幻現實主義美學特征︰相信神奇
3.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並非為了尋根
第二節 “穿裙子的馬爾克斯”︰伊莎貝爾‧阿連德
1.總統(�至)女的身份︰不幸與萬幸
2.重新逝去的世界︰流亡路上的家書
3.新作迭出的激情作家︰微笑面對過去
第三節 魔幻現實主義的壓陣之作︰《幽靈之家》
1.歷史嬗變中的女性魔幻︰獨裁與流亡的記憶
2.渴求陪伴的敘述︰陰影下的愛與反抗
第四節 愛難女基督的情色傳奇︰《阿佛洛狄特︰感官回憶錄》
1.感官世界里的旅行︰觸摸靈魂
2.縱欲狂歡下的內省︰迷醉與迷失
3.萬無一失的春膳︰“愛可以征服一切”
第五節 女性魔幻鏡像的轉身︰從失語到復活
1.向著天國謳歌︰對拉美婦女的深情凝視
2.智利第一個女總統浮出︰從文學到政治
第五章 女性觀照的飛翔與陷落︰放逐與抵達
第一節 女性書寫者的游離身份︰天才、智利人、拉美女作家
1.婦女作為藝術家︰寫作是一個謎
2.游蕩的智利女人︰“他們把我扔出來”
3.從身份游離到自我還原︰回憶與迷狂
第二節 悲情體驗與悲劇書寫︰真實的假面舞會
1.霧中風景的愛情文本︰繆斯的誘惑與困境
2.死亡的徘徊︰美的愁思
結語 生命在話語中延伸
參考文獻
附錄1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與獲獎演說
附錄2 智利女作家生平及創作年表
附錄3 《拉丁美洲女作家︰昨天與今天》
後記
引言
第一章 智利文學的女性寫作︰涉渡之舟
第一節 話語迷宮的內外︰此岸與彼岸
1.失聲的群體︰在父權語言中流浪
2.話語重構︰語言是存在的家園
3.女性書寫︰在有意無意間撕裂
第二節 豐饒苦難的饋贈︰從緘默到綻放
1.魔幻與孤獨的圍困︰“拉丁”和“美洲”的變異
2.拉美女性的隱秘書寫︰“我們是自己的版圖”
3.智利女性的文本解放︰追尋與崛起
第二章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女人‧詩歌‧大地
第一節 詩之味︰美與發現
1.詩就是天國
2.“世界將由美來拯救”
3.女人就是詩
第二節 冰與火之間︰愛和詩的變在
1.《死亡十四行詩》︰死神宮殿的愛情絕唱
2.《柔情》的搖籃︰“每個智利人的母親”
3.《葡萄壓榨機》︰智利土地上的舞蹈
第三節 誕生與死亡的路上︰行走與仰望
1.陰晴圓缺的詠嘆︰可見與不可見的詩
2.激情煉獄的沉醉︰“平靜中燃燒”的生命詩學
第四節 等待靈魂︰依戀與守望
第三章 瑪麗亞‧路易莎‧邦巴爾︰女人‧超現實‧天空
第一節 創造詩意的表達︰超現實主義回眸
1.“伏爾泰酒吧”的集體絕望︰達達
2.超現實主義美學主張︰神奇、詩意與夢境
3.西班牙語美洲的出場︰效仿與倒流
第二節 命運放逐的悲情才女︰智利超現實主義先驅瑪‧路‧邦巴爾
1.歷經苦戀的邦巴爾︰一個女人的愛情死穴
2.文學王國的迷狂︰聶魯達眼里純潔的“蠓”
3.天才與榮譽的錯位︰國家文學獎的終身匱乏
第三節 愛情祭壇前的詩意闡釋︰《最後的霧》
1.夢境與現實的隱秘飛翔︰“無名女人”的逃離告白
2.靈與肉的回響︰女性身份的尋求與認同
3.瞬間與永恆的天歌︰掙脫權威話語的舒展
4.“霧”的擁抱與謀殺︰創造女性個體的表達空間
第四節 一個“死者”的華麗安魂︰《穿裹尸衣的女人》
1.人物關系的密碼;隱形文本的窺破
2.萬物並作的交響︰景語情語的位移
第五節 邦巴爾創作風格︰超現實主義早期的夢幻特征
1.“手槍”“身體”的哀歌︰生命狂歡的自動寫作
2.睜著雙眼逝去︰優雅的女性敘事策略
第四章 伊莎貝爾‧阿連德︰女人‧魔幻‧天地
第一節 魔幻現實主義︰詩意的猜測
1.魔幻現實主義︰神奇、土著與黑暗的“混血兒”
2.魔幻現實主義美學特征︰相信神奇
3.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並非為了尋根
第二節 “穿裙子的馬爾克斯”︰伊莎貝爾‧阿連德
1.總統(�至)女的身份︰不幸與萬幸
2.重新逝去的世界︰流亡路上的家書
3.新作迭出的激情作家︰微笑面對過去
第三節 魔幻現實主義的壓陣之作︰《幽靈之家》
1.歷史嬗變中的女性魔幻︰獨裁與流亡的記憶
2.渴求陪伴的敘述︰陰影下的愛與反抗
第四節 愛難女基督的情色傳奇︰《阿佛洛狄特︰感官回憶錄》
1.感官世界里的旅行︰觸摸靈魂
2.縱欲狂歡下的內省︰迷醉與迷失
3.萬無一失的春膳︰“愛可以征服一切”
第五節 女性魔幻鏡像的轉身︰從失語到復活
1.向著天國謳歌︰對拉美婦女的深情凝視
2.智利第一個女總統浮出︰從文學到政治
第五章 女性觀照的飛翔與陷落︰放逐與抵達
第一節 女性書寫者的游離身份︰天才、智利人、拉美女作家
1.婦女作為藝術家︰寫作是一個謎
2.游蕩的智利女人︰“他們把我扔出來”
3.從身份游離到自我還原︰回憶與迷狂
第二節 悲情體驗與悲劇書寫︰真實的假面舞會
1.霧中風景的愛情文本︰繆斯的誘惑與困境
2.死亡的徘徊︰美的愁思
結語 生命在話語中延伸
參考文獻
附錄1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與獲獎演說
附錄2 智利女作家生平及創作年表
附錄3 《拉丁美洲女作家︰昨天與今天》
後記
序
學生請老師為其著作寫序,是出于尊重;老師為學生的著作寫序,是出于責任。在尊重與責任之外,當然還有師生之間的信賴和情誼。在我任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期間(1992—1997),世界文學研究中心(目前的世界文學研究所)從俄語系轉到了西語系。為了培養高校外國文學師資,該中心招收過幾屆碩士學位班。本書的作者王彤就是當年學位班的學生,我已故的妻子段若川教授是她當年的導師。如果她還在世,這篇序肯定是要由她來寫的。我為王彤寫序,也是為了告慰她的在天之靈。多年來,王彤給我的印象是虛心好學,勤奮刻苦,對拉美文學尤其是對智利的女性文學情有獨鐘。
拉美文學在整個世界文學的地圖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強化了20世紀世界文學的表現力量。在拉美文學中,智剎文學以其多樣的風格和突出的成就而著稱,而其女性寫作又顯示出其他拉美國家所不具備的獨特走勢。本書作者王彤在書中選取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889—1957)、瑪麗亞’路易莎,邦巴爾(1910—1980)和伊莎貝爾‧阿連德(1942—)無疑是20世紀智利文壇最重要、最杰出的女性,她們的人生經歷和創作生涯,是“智利文學的女性書寫”的縮影。
米斯特拉爾的真名叫盧西拉‧戈多伊‧阿爾卡亞加,她的筆名是由法國詩人米斯特拉爾(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和意大利詩人加夫列拉‧鄧南遮的姓名合成的。米斯特拉爾是拉丁美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那富于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個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由于她——拉美文學的皇後、偉大的悲劇女詩人、《絕望》的作者——那慈母般的手為我們釀制了瓊漿。使我們品嘗到了泥土的芬芳,使我們的心靈不再感到饑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既沒有進過任何正式的學校,也沒有受過家庭的燻陶。父親在她3歲時就離家出走了,米斯特拉爾的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主要來自耳聞目睹、刻苦鑽研和博覽群書。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從小就表現出詩歌方面的天賦,9歲時就能即興賦詩。14歲時,家庭的經濟負擔落在米斯特拉爾的肩上,她開始在山村小學做雜役。她辛辛苦苦地工作,得到的卻是校長和村民們的奚落和辱罵。人情冷漠和世態炎涼使盧西拉從小就養成了孤僻的性格,並在她的心靈中播下了神秘主義的種子。1914年她參加了在智利首都舉行的“花獎賽詩會”,以三首《死的十四行詩》榮獲了鮮花、桂冠和金獎。1922年她應墨西哥政府的邀請並受智利政府的委托,前往美麗的“仙人掌之國”去幫助實施教育改革。同年,在紐約的西班牙研究院出版了她的《絕望》集,並一舉成名,後來又出版了《柔情》、《塔拉》和《葡萄壓榨記》。就內容而言,米斯特拉爾詩歌的內容可以用一個“愛”字來概括︰情愛,母愛,博愛。正因為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尚未散盡的時候,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瑪麗亞‧路易莎-邦巴爾,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親切地稱她為“小姑娘”,聶魯達調侃地稱她為“埃及蠓”和“火蜜蜂”。前者說“她的作品是智利乃至全拉丁美洲最優秀的小說”;後者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說“要想跟哪個女人正兒八經地談論文學,那就只有跟邦巴爾……”。瑪麗亞‧路易莎‧邦巴爾與博爾赫斯也有著牢固而久遠的友誼。1976年,當她的小說《瑪麗亞‧格里塞爾達的故事》在智利的海港瓦爾帕萊索出版時,年老體弱、幾近失明的博爾赫斯親自去參加了首發式。
伊莎貝爾,阿連德是繼加西亞‧馬爾克斯之後,拉丁美洲新一代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她于1942年出生在秘魯首都利馬。她是以身殉職的智利民選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的佷女。她少年時就愛好文學,17歲就當了記者。1973年9月11日,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薩爾瓦多‧阿連德領導的民主政府,伊莎貝爾和丈夫、孩子一起離開了自己的祖國。她臨行時帶了一(�不)智利的黃土,到委內瑞拉後,便撒在花盆里種上了“勿忘我”。1982年她在西班牙出版了《幽靈之家》,由于軍政府的禁令,這本書無法在智利發行,但許多旅行者把書夾帶在行李中帶回國內,朋友們之間互相復印、傳抄,甚至還有人出租。《幽靈之家》的成功鼓舞著伊莎貝爾繼續寫作,她先後又出版了《愛情與陰影》、《艾娃‧盧娜》、《艾娃‧盧納的故事》、《保拉》、《阿佛羅狄特》和自傳體小說《幸運之神的女兒》等。
從上面對三位作家的勾勒中,不難看出她們在智利女性書寫中應佔有的地位。王彤以這三位作家為立足點,可謂高屋建瓴,綱舉目張,然後縱橫捭閾.旁征博引,放眼智利、拉美乃至世界文壇,論述女性作家“從身份游離到話語突圍”的社會背景和發展過程。條分縷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作者的激情與理性始終把持在字里行間。這無疑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選題,它對我國的拉丁美洲文學研究會將產生積極的影響。這部著作的創新之處主要在于作者以一個中國女性學人的全新視角來觀察、分析、研究智利女性文學;作者以智利歷史中的“女性失語”為切入點,探討當今智利以及拉美國家社會女性話語權的變化,這是有現實意義的;她突破了智利以及拉美女性文學研究的封閉模式,並揭示了其對歐美文學和我國當代文學創作的影響。
對于廣大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內容豐富、視野開闊、情趣盎然的書。它不乏學術含金量,卻又不像一般學術論文那般枯燥;它飽含創作激情,卻又不似通常文藝隨筆那樣自由,讀起來既能獲得足夠的信息量,又饒有興味。這樣的寫法,既發揮了作者知識儲備豐厚、學術眼界開闊的長處,又彌補了其無法直接利用西班牙語第一手資料的遺憾,揚長避短,乃聰明之舉。王彤以女性學人特有的細膩、詩化的語言靜心撰寫自己的學術專著,表現出了當代高校教師可貴的學術追求。
說說作者,說說她這本書,是為序。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趙振江
2010年8月30日
于北京大學藍旗營
拉美文學在整個世界文學的地圖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強化了20世紀世界文學的表現力量。在拉美文學中,智剎文學以其多樣的風格和突出的成就而著稱,而其女性寫作又顯示出其他拉美國家所不具備的獨特走勢。本書作者王彤在書中選取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889—1957)、瑪麗亞’路易莎,邦巴爾(1910—1980)和伊莎貝爾‧阿連德(1942—)無疑是20世紀智利文壇最重要、最杰出的女性,她們的人生經歷和創作生涯,是“智利文學的女性書寫”的縮影。
米斯特拉爾的真名叫盧西拉‧戈多伊‧阿爾卡亞加,她的筆名是由法國詩人米斯特拉爾(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和意大利詩人加夫列拉‧鄧南遮的姓名合成的。米斯特拉爾是拉丁美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那富于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個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由于她——拉美文學的皇後、偉大的悲劇女詩人、《絕望》的作者——那慈母般的手為我們釀制了瓊漿。使我們品嘗到了泥土的芬芳,使我們的心靈不再感到饑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既沒有進過任何正式的學校,也沒有受過家庭的燻陶。父親在她3歲時就離家出走了,米斯特拉爾的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主要來自耳聞目睹、刻苦鑽研和博覽群書。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從小就表現出詩歌方面的天賦,9歲時就能即興賦詩。14歲時,家庭的經濟負擔落在米斯特拉爾的肩上,她開始在山村小學做雜役。她辛辛苦苦地工作,得到的卻是校長和村民們的奚落和辱罵。人情冷漠和世態炎涼使盧西拉從小就養成了孤僻的性格,並在她的心靈中播下了神秘主義的種子。1914年她參加了在智利首都舉行的“花獎賽詩會”,以三首《死的十四行詩》榮獲了鮮花、桂冠和金獎。1922年她應墨西哥政府的邀請並受智利政府的委托,前往美麗的“仙人掌之國”去幫助實施教育改革。同年,在紐約的西班牙研究院出版了她的《絕望》集,並一舉成名,後來又出版了《柔情》、《塔拉》和《葡萄壓榨記》。就內容而言,米斯特拉爾詩歌的內容可以用一個“愛”字來概括︰情愛,母愛,博愛。正因為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尚未散盡的時候,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瑪麗亞‧路易莎-邦巴爾,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親切地稱她為“小姑娘”,聶魯達調侃地稱她為“埃及蠓”和“火蜜蜂”。前者說“她的作品是智利乃至全拉丁美洲最優秀的小說”;後者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說“要想跟哪個女人正兒八經地談論文學,那就只有跟邦巴爾……”。瑪麗亞‧路易莎‧邦巴爾與博爾赫斯也有著牢固而久遠的友誼。1976年,當她的小說《瑪麗亞‧格里塞爾達的故事》在智利的海港瓦爾帕萊索出版時,年老體弱、幾近失明的博爾赫斯親自去參加了首發式。
伊莎貝爾,阿連德是繼加西亞‧馬爾克斯之後,拉丁美洲新一代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她于1942年出生在秘魯首都利馬。她是以身殉職的智利民選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的佷女。她少年時就愛好文學,17歲就當了記者。1973年9月11日,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薩爾瓦多‧阿連德領導的民主政府,伊莎貝爾和丈夫、孩子一起離開了自己的祖國。她臨行時帶了一(�不)智利的黃土,到委內瑞拉後,便撒在花盆里種上了“勿忘我”。1982年她在西班牙出版了《幽靈之家》,由于軍政府的禁令,這本書無法在智利發行,但許多旅行者把書夾帶在行李中帶回國內,朋友們之間互相復印、傳抄,甚至還有人出租。《幽靈之家》的成功鼓舞著伊莎貝爾繼續寫作,她先後又出版了《愛情與陰影》、《艾娃‧盧娜》、《艾娃‧盧納的故事》、《保拉》、《阿佛羅狄特》和自傳體小說《幸運之神的女兒》等。
從上面對三位作家的勾勒中,不難看出她們在智利女性書寫中應佔有的地位。王彤以這三位作家為立足點,可謂高屋建瓴,綱舉目張,然後縱橫捭閾.旁征博引,放眼智利、拉美乃至世界文壇,論述女性作家“從身份游離到話語突圍”的社會背景和發展過程。條分縷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作者的激情與理性始終把持在字里行間。這無疑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選題,它對我國的拉丁美洲文學研究會將產生積極的影響。這部著作的創新之處主要在于作者以一個中國女性學人的全新視角來觀察、分析、研究智利女性文學;作者以智利歷史中的“女性失語”為切入點,探討當今智利以及拉美國家社會女性話語權的變化,這是有現實意義的;她突破了智利以及拉美女性文學研究的封閉模式,並揭示了其對歐美文學和我國當代文學創作的影響。
對于廣大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內容豐富、視野開闊、情趣盎然的書。它不乏學術含金量,卻又不像一般學術論文那般枯燥;它飽含創作激情,卻又不似通常文藝隨筆那樣自由,讀起來既能獲得足夠的信息量,又饒有興味。這樣的寫法,既發揮了作者知識儲備豐厚、學術眼界開闊的長處,又彌補了其無法直接利用西班牙語第一手資料的遺憾,揚長避短,乃聰明之舉。王彤以女性學人特有的細膩、詩化的語言靜心撰寫自己的學術專著,表現出了當代高校教師可貴的學術追求。
說說作者,說說她這本書,是為序。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趙振江
2010年8月30日
于北京大學藍旗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