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經》之“情感本經”是著名作家殷謙的情感美文集。《情感本經》這部文集並不單純是一些情感故事,也不是故事本身,而是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真正的情感究竟是什麼?”它在向我們詮釋一個亙古不變的情感哲理。對于情感,人人嘗到的滋味不盡相同。然而講出來,歡喜是眾人皆同,無外乎皆在享受幸福;悲傷卻是淚落如雨,卻又哽咽難言。這其中的喜怒哀樂一時也說不清,而無論是贊美還是貶責,都能讓你心底震顫;其中的純正愛情,無論喜劇收場,悲劇傷情,總會有那麼一些能與你產生一絲絲共鳴……
殷謙,筆名“北野”,1977年出生于新疆伊犁,西北大學文學碩士。9歲在《中國少年報》發表反腐小說《大肚皮的爸爸》;11歲正式以筆名“北野”于《星星》、《詩刊》、《詩神》等純文學雜志發表詩歌、散文等作品;16歲出版長篇小說《花開花落》。長篇小說《無處釋放的青春》、《天廷秘傳》、《愛是寂寞撒的謊》等作品,盡顯這位青年作家的文學才華。迄今為止,出版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34部,是當代文壇少有的學者型作家之一,被媒體譽為利劍在手的“精神衛士”,也有人稱之為手握狼牙棒的“文壇酷吏”。近年來,不斷發表犀利、激昂的文字,以筆為旗,棒喝時代,抨擊文壇,引起各界的激烈反響,曾與北大和人大教授、著名學者有過幾次思想和觀點上的交鋒。《人經》之《女人心經》、《心靈真經》、《情感本經》三部作品集,正是殷謙散文、雜文作品中的精品。
目錄
總序 有沒有延續生命的諾亞方舟
卷首 尋找愛神
情感本經之一︰感悟愛情
愛情就是一場雪
愛情原來很自私
有一把胭脂傘
有一種愛叫單相思
用我一輩子去忘記
雨是最好的紅娘
那個最後的眼神
南方的冬天不下雪
月亮山上的姑娘們
守望一次飄雪的大海
與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對話
尋覓自己的心靈小屋
隨著眼淚悄悄逝去
情感本經之二︰絕對愛情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一個人靜靜地孤獨
用一千滴眼淚去愛你
盛開在掌心的玫瑰
記憶的下一個停靠站
梅子,永遠消逝的美麗
如歌如泣的紅磨坊
在挪威的森林呼喚你
女孩,我賣給你一兩尊重
一個沒有愛情的姑娘
生命里的蝴蝶風箏
我在中學有個小蜜
惦念一串愛情鑰匙
紅月亮
情感本經之三︰診斷愛情
失戀也是一種愛情
當新鮮和甜蜜漸漸消退
婚姻“恐懼癥”從何而來
愛情比物質更重要
愛情失敗影響魅力
為什麼不相信愛情
愛一個人有多難
分手的真諦
如何面對“四面楚歌”的愛情
村里有個姑娘
緣來緣去
永遠無法接近的境地
情感本經之四︰品味感情
初戀的秘密
親情其實是一種本能
半個月亮爬上來
能讓我看上眼的春暉
眼淚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老婆是什麼
那一夜盛開的玫瑰
男孩不“壞”女孩不愛
吻你那顆善良純潔的心
嵌在記憶深處的紅發卡
情人節的疑惑
真正的愛情還是妻子給的
《人經》三部曲後記 殷謙︰我這五年
卷首 尋找愛神
情感本經之一︰感悟愛情
愛情就是一場雪
愛情原來很自私
有一把胭脂傘
有一種愛叫單相思
用我一輩子去忘記
雨是最好的紅娘
那個最後的眼神
南方的冬天不下雪
月亮山上的姑娘們
守望一次飄雪的大海
與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對話
尋覓自己的心靈小屋
隨著眼淚悄悄逝去
情感本經之二︰絕對愛情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一個人靜靜地孤獨
用一千滴眼淚去愛你
盛開在掌心的玫瑰
記憶的下一個停靠站
梅子,永遠消逝的美麗
如歌如泣的紅磨坊
在挪威的森林呼喚你
女孩,我賣給你一兩尊重
一個沒有愛情的姑娘
生命里的蝴蝶風箏
我在中學有個小蜜
惦念一串愛情鑰匙
紅月亮
情感本經之三︰診斷愛情
失戀也是一種愛情
當新鮮和甜蜜漸漸消退
婚姻“恐懼癥”從何而來
愛情比物質更重要
愛情失敗影響魅力
為什麼不相信愛情
愛一個人有多難
分手的真諦
如何面對“四面楚歌”的愛情
村里有個姑娘
緣來緣去
永遠無法接近的境地
情感本經之四︰品味感情
初戀的秘密
親情其實是一種本能
半個月亮爬上來
能讓我看上眼的春暉
眼淚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老婆是什麼
那一夜盛開的玫瑰
男孩不“壞”女孩不愛
吻你那顆善良純潔的心
嵌在記憶深處的紅發卡
情人節的疑惑
真正的愛情還是妻子給的
《人經》三部曲後記 殷謙︰我這五年
序
曾幾何時,人們對社會和人之精神(Spiritual)面貌的異化以及墮落大概還沒有認真地察覺。每當談及社會以及人之精神的病蠱時,或一笑而過,或說︰“人人都在這樣的世界,而人人都這樣,沒辦法。”大有隨波逐流之意,而他們所表現出的寬容或麻木,常令我回惑又驚愕。閑暇之時或百忙之中,我都會與好友許挺偶爾談論關于人與社會或生活環境等等話題,許挺的意思有點消極,大概是說,麻木的人之所以麻木是因為他們否認靈魂不死說,甚至根本就否認靈魂存在說。我是贊同的,倘若人皆信之,就應該不僅僅墮落著沉溺于自己的生存的世界。面對這個已被污染得混濁的世界,面對自己被異化的精神世界,我們竟然無動于衷,除了一些懵懂著的活人莫名其妙地喝彩與鼓掌外,更多的人就像與鼠共舞的懶貓,不是保持可恥的沉默,就是欣然接受奴役。
何為人生和價值、何為勇氣和真理、何為虔誠和愛情、何為精神和道德?這些字眼在大多數人的心里已成為一個蒼白的符號,如果問突然問起這些問題,會被人所恥笑。而事實上,很少有人有自己的真正的思想,他們在恥笑上述“弱智”問題時已經顯現出自己的an idiot了,淺顯的道理也許人人都明白,但知“道”而不“理”,等于無知。道乃真,理乃順,行不真則其行妄,心不順則其心惘。理就是打理,打理什麼?打理精神。精神是什麼?精神就是靈魂。靈魂在何處?靈魂在心里。明明道而理之,精神則旺,旺則不死,靈魂不死生命則生生不息。如果靈魂死了,那是非常遺憾的事,故“人生苦短”成為人精神自殺的最能安慰自己的理由。繼而絕大多數人都屏聲斂氣、低眉順眼地跪倒在金錢和物欲面前,肉體隨之投降,靈魂隨之妥協,生存的空間愈來愈墮落,社會環境和人之精神也就不健康了。
在這個病怏怏的世界,人之精神瀕臨死亡,所以出現了一種集體“脫序”的現象。我們正在體驗著惱人的“脫序人”的迷惘和痛苦和迷惘,我們把自己囚禁在自我之中,按照利己的思維來選擇性地汲取一些為己的道理,精神空間狹隘得只容得下自己,魂與靈(神)的世界殊途,甚至隔絕,與天地無關,與人不和,世界越來越小,人越來越自私,道理越來越狹窄,精神越來越頹廢,直到完全喪失價值系統。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將道德連根拔起,將尊嚴棄之敝屣,將人格失之殆盡。脫序之人已無為人之標準,在人欲橫流的驅動下過一把癮就死,不復有責任感、義務感,乃至連續感,他們生活在無將來也無過去的吝細的窄線上,惟所信持的是否定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denial),不但嘲笑和鄙夷別人的價值,而且還無知地毀滅別人的價值,不但圓滑勢利而且因利乘便,別無良心可言。
我們時代的社會和人之精神面貌之所以異化和衰頹,是因為原本已有的傳統文化倒退了,精神旗幟倒下了,這個由一元文化理念主宰的社會,個人的精神空間得不到伸展,長久以來,人們都服從一種絕對“權威”的聲音,所以人們的心中容易產生偶像,將在一時間涌出的大師、名人、明星等供上神壇,然後盲目地頂禮膜拜。人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個偶像,所以把自己個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成長、想象沖動、個性伸展都定于一尊,並且將它樹立為自己人生的標桿,主動接受這種外在之異化力量的主宰,人們順從它的驅使和擺布,根本就沒有自由或能力拒絕它的奴役。當我們接受並習慣于西方那些流行文化的洗禮之後,我們逐漸也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在我們自己的文化再也無法抗拒西方流行文化主宰的時候,我們只能乘上這架由西方開來的流行主義的馬車行駛在人生之路上,而我們的後代亦復如是。所以我們的時代才會出現一種可怕的病態︰《最小說》成為人們精神食糧的首選,郭敬明成功地綁架了巴金,以最“流行”的東西摧枯拉朽地戰勝舊有的價值規範和嚴肅的文學傳統,有價值有意義的文學淪為社會文化最底層的、最可憐的精神產物。
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溺愛,幫助孩子們去主動接受這種外在的異化力量的主宰和奴役,為自己心中的偶像而活,人們都想成為別人的偶像,當我們的信仰完全喪失以後,于是有很多人瘋狂地加入“拜權教”、“拜金教”、“拜物教”、“拜名教”,成為這些“新教”的信徒,高舉自己的武器,並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破壞和毀滅精神家園的戰役中來。沒有了嚴格的要求和尺度,我們就會給那些有害的、粗糙的、幼稚的“文化”和“藝術”給予過高的評價,從而鼓勵大師、名人、明星及偶像們肆意地踐踏藝術,無恥地褻瀆文化,隨意地羞辱文學,更加助長了他們玩世不恭的傾向,我們跟著瘋子揚黃塵,將原本神聖的文化藝術淪為任意妄為的道德放縱和話語游戲。于是我們的膝蓋如此的松軟,所以一次次地下跪;我們的眼淚如此的廉價,所以一次次地膜拜;我們的心靈如此的脆弱,所以我們開始懷念起了狼。而事實上,無論是姜戎們的冷漠的“嗜血癖”,還是六六們的陰冷、怪異的體驗,還是郭敬明們的無聊而幼稚的“催淚圈套”,都是我們需要正視的殘缺和問題,而不是盲目地去推崇和隨順。因為他們的寫作,更多的是對“西方現代派”(Western Modernism)文學的話語模仿,並沒有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價值之伸拓和創新,也沒有包含強烈的現實感,這些表面上熠熠生輝的作品,其實就是晨光下的露珠。
在這個已經衰弱到扶不起來的病態的精神環境下,我們被一種顢頇的異化性力量所遮蔽。輕逸取代了沉重,物質取代了精神,享樂取代了痛苦,肉體取代了靈魂,人們原本脆弱的精神家園又被市場經濟時代(The market economy era)的商業原則操控和駕馭著。很多不能稱之為文學的東西,在市場的滋潤下成為“文學”,很多不能稱之為作家的人,在熱媒介瘋狂的炒作下成為“作家”,並且已經獲得了極大的聲望資源,繼而賦予他們的名字以一種能推動市場機器的巨輪之魔力,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商業時代的英雄和新寵,成為年輕一代的偶像,甚至精神領袖,而實際上,他們就是被異化為文學商品的生產者。精明的出版商看到了人們脆弱的神經,良心被金錢腐蝕了,更加滋長了他們為名利而寫作的欲望。這些已經被封為“領軍人物”甚至“文學大師”、“著名作家”的人的作品銷量大的驚人。而我們很多人,也就是他們的粉絲,已由80年代跟風趨時的“拜新教”,一躍而成為90年代的“拜錢教”和“拜名教”忠實的信徒。
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心靈的家園,一次次地主動接受著這些污染源。面對這樣的問題以及困境,我們如何恢復和重建起自己的健康的精神家園,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這是我們從現在開始正視並必須尊重和選擇的問題。我們必須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軟弱,克服這惡劣之外部環境的拘執,清醒而勇敢而地重新舉起我們的精神旗幟。
我的最新作品《人經》正是以這種姿態出現在讀者面前的。《人經》分為“心經”、“情經”、“女經”三部曲,勇敢與腐蝕我們美好心靈和健康精神的敗壞性文化風潮劃清界限,清醒地與外在的任何奴役性的力量保持對抗的姿態,以便使人們的精神和思想處于一種活躍的增殖狀態。換句話說,《人經》是一部引導人們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靈的文學作品,只有經由對抗,我們才有屬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種有益的、積極的緊張關系中,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能會復蘇正常,我們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們的心靈才能重生。
《人經》拒絕不偏不倚和隨順妥協,拒絕公允妥洽和跟風趨時,她是脫序人的諾亞方舟,是恢復和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的接引者,她希望能博得有正確理解的讀者的共識。將對一切邪惡、冷漠和無知用萬鈞之力擊毀之。《人經》對美好的事物有一種深入的了解,並希望普遍于我們的心靈,喚醒我們的信仰,催生我們的理想,滋養我們的心靈。
是為序。
何為人生和價值、何為勇氣和真理、何為虔誠和愛情、何為精神和道德?這些字眼在大多數人的心里已成為一個蒼白的符號,如果問突然問起這些問題,會被人所恥笑。而事實上,很少有人有自己的真正的思想,他們在恥笑上述“弱智”問題時已經顯現出自己的an idiot了,淺顯的道理也許人人都明白,但知“道”而不“理”,等于無知。道乃真,理乃順,行不真則其行妄,心不順則其心惘。理就是打理,打理什麼?打理精神。精神是什麼?精神就是靈魂。靈魂在何處?靈魂在心里。明明道而理之,精神則旺,旺則不死,靈魂不死生命則生生不息。如果靈魂死了,那是非常遺憾的事,故“人生苦短”成為人精神自殺的最能安慰自己的理由。繼而絕大多數人都屏聲斂氣、低眉順眼地跪倒在金錢和物欲面前,肉體隨之投降,靈魂隨之妥協,生存的空間愈來愈墮落,社會環境和人之精神也就不健康了。
在這個病怏怏的世界,人之精神瀕臨死亡,所以出現了一種集體“脫序”的現象。我們正在體驗著惱人的“脫序人”的迷惘和痛苦和迷惘,我們把自己囚禁在自我之中,按照利己的思維來選擇性地汲取一些為己的道理,精神空間狹隘得只容得下自己,魂與靈(神)的世界殊途,甚至隔絕,與天地無關,與人不和,世界越來越小,人越來越自私,道理越來越狹窄,精神越來越頹廢,直到完全喪失價值系統。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將道德連根拔起,將尊嚴棄之敝屣,將人格失之殆盡。脫序之人已無為人之標準,在人欲橫流的驅動下過一把癮就死,不復有責任感、義務感,乃至連續感,他們生活在無將來也無過去的吝細的窄線上,惟所信持的是否定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denial),不但嘲笑和鄙夷別人的價值,而且還無知地毀滅別人的價值,不但圓滑勢利而且因利乘便,別無良心可言。
我們時代的社會和人之精神面貌之所以異化和衰頹,是因為原本已有的傳統文化倒退了,精神旗幟倒下了,這個由一元文化理念主宰的社會,個人的精神空間得不到伸展,長久以來,人們都服從一種絕對“權威”的聲音,所以人們的心中容易產生偶像,將在一時間涌出的大師、名人、明星等供上神壇,然後盲目地頂禮膜拜。人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個偶像,所以把自己個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成長、想象沖動、個性伸展都定于一尊,並且將它樹立為自己人生的標桿,主動接受這種外在之異化力量的主宰,人們順從它的驅使和擺布,根本就沒有自由或能力拒絕它的奴役。當我們接受並習慣于西方那些流行文化的洗禮之後,我們逐漸也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在我們自己的文化再也無法抗拒西方流行文化主宰的時候,我們只能乘上這架由西方開來的流行主義的馬車行駛在人生之路上,而我們的後代亦復如是。所以我們的時代才會出現一種可怕的病態︰《最小說》成為人們精神食糧的首選,郭敬明成功地綁架了巴金,以最“流行”的東西摧枯拉朽地戰勝舊有的價值規範和嚴肅的文學傳統,有價值有意義的文學淪為社會文化最底層的、最可憐的精神產物。
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溺愛,幫助孩子們去主動接受這種外在的異化力量的主宰和奴役,為自己心中的偶像而活,人們都想成為別人的偶像,當我們的信仰完全喪失以後,于是有很多人瘋狂地加入“拜權教”、“拜金教”、“拜物教”、“拜名教”,成為這些“新教”的信徒,高舉自己的武器,並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破壞和毀滅精神家園的戰役中來。沒有了嚴格的要求和尺度,我們就會給那些有害的、粗糙的、幼稚的“文化”和“藝術”給予過高的評價,從而鼓勵大師、名人、明星及偶像們肆意地踐踏藝術,無恥地褻瀆文化,隨意地羞辱文學,更加助長了他們玩世不恭的傾向,我們跟著瘋子揚黃塵,將原本神聖的文化藝術淪為任意妄為的道德放縱和話語游戲。于是我們的膝蓋如此的松軟,所以一次次地下跪;我們的眼淚如此的廉價,所以一次次地膜拜;我們的心靈如此的脆弱,所以我們開始懷念起了狼。而事實上,無論是姜戎們的冷漠的“嗜血癖”,還是六六們的陰冷、怪異的體驗,還是郭敬明們的無聊而幼稚的“催淚圈套”,都是我們需要正視的殘缺和問題,而不是盲目地去推崇和隨順。因為他們的寫作,更多的是對“西方現代派”(Western Modernism)文學的話語模仿,並沒有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價值之伸拓和創新,也沒有包含強烈的現實感,這些表面上熠熠生輝的作品,其實就是晨光下的露珠。
在這個已經衰弱到扶不起來的病態的精神環境下,我們被一種顢頇的異化性力量所遮蔽。輕逸取代了沉重,物質取代了精神,享樂取代了痛苦,肉體取代了靈魂,人們原本脆弱的精神家園又被市場經濟時代(The market economy era)的商業原則操控和駕馭著。很多不能稱之為文學的東西,在市場的滋潤下成為“文學”,很多不能稱之為作家的人,在熱媒介瘋狂的炒作下成為“作家”,並且已經獲得了極大的聲望資源,繼而賦予他們的名字以一種能推動市場機器的巨輪之魔力,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商業時代的英雄和新寵,成為年輕一代的偶像,甚至精神領袖,而實際上,他們就是被異化為文學商品的生產者。精明的出版商看到了人們脆弱的神經,良心被金錢腐蝕了,更加滋長了他們為名利而寫作的欲望。這些已經被封為“領軍人物”甚至“文學大師”、“著名作家”的人的作品銷量大的驚人。而我們很多人,也就是他們的粉絲,已由80年代跟風趨時的“拜新教”,一躍而成為90年代的“拜錢教”和“拜名教”忠實的信徒。
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心靈的家園,一次次地主動接受著這些污染源。面對這樣的問題以及困境,我們如何恢復和重建起自己的健康的精神家園,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這是我們從現在開始正視並必須尊重和選擇的問題。我們必須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軟弱,克服這惡劣之外部環境的拘執,清醒而勇敢而地重新舉起我們的精神旗幟。
我的最新作品《人經》正是以這種姿態出現在讀者面前的。《人經》分為“心經”、“情經”、“女經”三部曲,勇敢與腐蝕我們美好心靈和健康精神的敗壞性文化風潮劃清界限,清醒地與外在的任何奴役性的力量保持對抗的姿態,以便使人們的精神和思想處于一種活躍的增殖狀態。換句話說,《人經》是一部引導人們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靈的文學作品,只有經由對抗,我們才有屬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種有益的、積極的緊張關系中,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能會復蘇正常,我們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們的心靈才能重生。
《人經》拒絕不偏不倚和隨順妥協,拒絕公允妥洽和跟風趨時,她是脫序人的諾亞方舟,是恢復和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的接引者,她希望能博得有正確理解的讀者的共識。將對一切邪惡、冷漠和無知用萬鈞之力擊毀之。《人經》對美好的事物有一種深入的了解,並希望普遍于我們的心靈,喚醒我們的信仰,催生我們的理想,滋養我們的心靈。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折$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