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各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央提出要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掀起文化建設的新高潮。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黨中央和國務院及各級各部門都在關注傳統文化,而且把它列為社會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課題。這是我們推進中華經典誦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
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要有一個載體。誦讀中華經典既可以推廣普通話,同時又讓大家有一個接觸、了解、熟悉、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教育部、國家語委在推動“中華誦”活動的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到中華經典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作用。
中華經典的文化價值到底是什麼?
第一,中華經典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里蘊含著文化的深層次的價值觀。當我們誦讀經典時,經典里面所包含的價值理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
第二,傳統歷史文化,特別是經典所蘊含的一些內涵9已經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在西方人的人格結構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情緒穩定性,或者叫神經質,認為只要是消極情緒就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他們把情緒都當作“情緒”。而我們中國人看到一個人傷心、生氣、發脾氣、退縮、敏感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情緒,而是會想到他遇到什麼事情,他的人際關系怎麼樣、他的家庭關系怎麼了,等等。中國人會把一個人的情緒跟看上去沒有直接聯系的事情聯系在一起,這與西方人有著根本的不同,這就是在傳統文化影響下,人格結構和思維方式的不同。
第三,中華經典里面蘊含的內容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論語》里面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該怎麼對待別人,是一種“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于優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而不要讓別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