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事件研究

新媒體事件研究
定價:299
NT $ 260
  • 作者:邱林川/主/編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121098
  • ISBN13:9787300121093
  • 裝訂:平裝 / 32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包括了傳播內容、話語權、媒體系統內部互動等一些反映出社會變遷新趨勢的各種問題。作者希望通過這些研究,了解傳播過程與社會變遷的深層次特征,揭示新現象背後的新趨勢、新議題。


邱林川︰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南加州大學傳播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信息傳播技術,社會階層與階級、全球化及社會變遷。

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座教授,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傳播與社會學刊》總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傳播、國際傳播和新聞研究。
 

目錄

第一章 前言︰邁向新媒體事件研究 邱林川 陳韜文
第一部分 新媒體、新事件
第二章 YouTobe與集體行為︰網絡視頻“巴士阿叔”個案研究 朱順慈
第三章 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 楊國斌
第四章 從“儀式”到“派對”︰互聯網對“媒介事件”的重構——“範跑跑事件”個案研究 雷蔚真
第二部分 “謠言”的背後
第五章 真實的謊言︰抵制家樂福事件中的新媒體謠言分析 周裕瓊
第六章 PageRank下的資訊批判︰新“2‧28”事件回顧 吳筱玫
第三部分 新瓶舊酒?
第七章 範式訂定事件與事件常規化——以YouTube為例分析香港報章與新媒體的關系 李立峰
第八章 公民新聞2.0︰台灣公民新聞與“新農業文化再造”形塑之初探 孫曼芝
第四部分 個案及比較分析
第九章 新媒體事件中的網絡參與和政治功效感——以“廈門PX事件”為例 周葆華
第十章 嵌人的空間︰網絡論壇與城市社區建構——以上海中遠兩灣城社區論壇“群租房事件”為例謝靜
第十一章 中國內地都市社會運動中的網絡表達——基于對廈門、上海兩起社會運動的考察 鄒軍
第十二章 手機公民社會︰全球視野下的菲律賓、韓國比較分析 邱林川
第十三章 結語︰新媒體事件與社會的躁動 陳韜文 邱林川
附錄一 新媒體事件年表
附錄二 作者簡介
 

面向實踐的新媒體研究 卜衛

非常榮幸為《新媒體事件研究》-書作序。

自1994年中國開放互聯網服務以來,學者們就新媒體的影響發表了眾多論述。2008年,我曾對中國內地四個主流新聞學術刊物《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國際新聞界》和《新聞大學》的有關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研究進行過內容分析(1990年1月—2008年4月),僅這四個刊物,有關論文、評述、國外研究或新技術介紹等就約有上千篇。

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媒體事件研究》是一部論文集。在我看來,其論文有如下特征︰

一、面向經驗事實

雖然這是研究最基本的起點,但是真正做到或做好並不容易。研究者們不是籠統地討論“互聯網帶來了民主”或“互聯網是民主的神話”等議題,不是對某種議題進行一般性的闡述,而是從某個經驗事實出發,考察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內,互聯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件,這些事件的起因和過程是怎樣的,以及影響這些事件的因素是什麼等。“新媒介事件”實際上是互聯網或新媒體研究的一個切入點。為了尋求更可靠的結論,研究者大都采用了定量或定性以及實地調研等多種經驗研究方法。這點與以往的研究有很大區別。根據我作的內容分析,在以往的研究中,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包括社會調查、內容分析、實地調研、文獻研究、二手數據資料分析等),從事實出發對新媒體的影響進行較為深入研究的成果為數不多。

二、面向中國人對新媒體的使用

如果不對互聯網影響的研究進行認真的反思,互聯網容易被理所當然地看作是一種從外部輸入的先進力量,公眾只能必須或被迫跟卜所謂的時代潮流。在這個前提下,一定群體的內部需求、自下而上的運動以及公眾行動的能力就被大大忽略或排除了。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論文集中討論新媒體技術的力量、對新媒體使用的管制、相關法律和政策等,較少討論人的使用。如果討論人的使用,則大都將公眾看作是技術普及的對象、被新媒體影響的對象(特別是壞影響)或被爭取的對象。此書的論文則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探討當地人是如何使用新媒體的,以及這種使用對人們、對事件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傳播學集大成者威爾伯‧施拉姆(Wilburlang Schramm)就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說,媒介的影響不是單純的“媒介的影響”,而是“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的人對媒介使用的結果”。如果不考慮一定環境中的人對新媒體的使用,其新媒體影響研究容易落人“媒介決定論”的窠臼。

三、依據經驗事實或理論分析質疑既定理論假設

是否以往的理論假設或既定研究前提都是合理的?研究者們不僅面對經驗事實,還從經驗事實出發對似乎已成定論的東西提出質疑。比如.學者楊國斌發現,過去研究網上社會運動,常常忽略“情感”因素。他根據兩個具體案例的研究說明︰網絡事件的產生和擴散,所依賴的是能夠激發網民的嬉笑怒罵、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網絡事件的發生,是一個情感動員的過程,而傳統社會運動理論中的資源動員和政治過程的理論範式,並不能充分揭示網絡事件的動因和意義。

好的研究需要采用歷史的眼光和互相聯系的觀點。此書的作者們用他們比較嚴謹的文獻綜述和他們對影響事件發生和變化的多種相關因素的分析顯示了在這方面的努力。新媒體不是從天而降的與其他事物沒有任何聯系的東西。目前國際數字鴻溝的研究巾,已包括20世紀30年代的收音機的鴻溝、50年代的電視鴻溝、80年代的計算機鴻溝,以及100年以來的印刷媒體鴻溝對現在數字鴻溝的影響等內容。無疑,新媒體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新媒體對人、事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但影響研究一定要看新媒體在何種條件下如何嵌入一定群體的生活之中,這個群體的內部需求及其對新媒體的使用為他們帶來了何種影響。否則,當傳統媒介/新媒體被納入研究者的視野時,就容易采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過度強調新舊媒體二者的差異,較少看到二者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的使用與新舊媒體之間的復雜聯系。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也導致了研究者忽略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只看到兩個對立的事物,其他影響因素似乎都不存在了。當然,一個新事物出現的時候,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新的特點上。但如果我們是研究者,就應該看到這一新事物與舊事物的聯系及其環境的變化對人或事件如何發生影響。學者李立峰的論文專門討論了事件中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及影響互動的因素,他以“範式訂定事件”(paradigm defi-ning event)來說明新媒體事件其實是新媒體對主流媒體既定範式的某一方面的沖擊,而主流傳媒則透過修正範式來響應。在主流媒體修正範式之後,新媒體對主流媒體的沖擊便可算至少被暫時吸納。同類的新媒體事件便可能不再發生,又或者被常規化。這一研究思路特別值得借鑒。

總之,面向實踐的新媒體研究在這里彰顯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展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長足進步。特別讓人感到高興的是,這些作者大都是青年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此次出版此書,相信會對祖國大陸傳播界的新媒體研究有所推動。

當然,任何研究都難說是完美的。比如,就如何使用西方的概念以及西方的概念如何與中國發生事實的關系等問題仍然需要更多的討論。就新媒體事件而言,如李立峰在論文中提出,要全面了解新媒體事件,對大事件的深入的個案分析同然重要,但亦不能忽略小事件,即那些理應有可能形成但最後卻沒有成為事件的新媒體上的傳播行為和內容,以及在兩次成功的新媒體動員之間到底有多少次失敗的經歷等都應該進行研究。此外,新媒體研究本身也需要討論,為什麼新媒體被看作是重要的?誰將它看作是重要的?什麼因素使它變成重要的?當它嵌入人們的生活後,新媒體和其他傳統媒介在不同群體的社會生活中各自扮演了何種角色?等等。我們期待更多的學者一起從實踐中來尋求答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