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諾什特‧盧斯蒂格(Arnost
Lustig,1926年生),猶太裔捷克小說家、劇作家,出生于布拉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5歲的盧斯蒂格由于猶太血統,先後被關押在前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德國的幾個集中營。1945年,因美國空軍轟炸,盧斯蒂格奇跡般從駛往德國達豪集中營的列車上逃脫。他的全部家人幾乎都在大屠殺中遇害,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非比尋常的生活經歷,造就了作家細致敏感的寫作風格。
戰後,盧斯蒂格邊學習新聞,邊做記者,在布拉格電台工作了幾年。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時期,盧斯蒂格以戰地記者身份前往以色列。20世紀50年代,他任電影編劇和捷克《青年世界》雜志文化專欄主編。根據他的劇本改編而成的電影如《為卡特琳娜‧浩洛維佐娃的祈禱》《天國護照》《夜之鑽》和《蒂達‧薩克索娃》等,為其贏得了國際聲譽。
1968年“布拉格之春”以後,盧斯蒂格離開祖國,經意大利、以色列和南斯拉夫到達美國,在幾所大學授課。1989年東歐解體,盧斯蒂格往來于布拉格和華盛頓兩地。2003年,他從美洲大學退休,從此常在布拉格生活。2006年,盧斯蒂格80歲壽辰之際,因其對捷克文化所作的貢獻受到國家表彰。盧斯蒂格曾獲得2008年度的“弗朗茲-卡夫卡文學獎”,並兩次獲得“猶太民族圖書獎”。
盧斯蒂格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夜與希望》(1957),中篇小說《蒂達‧薩克索娃》(1962)、《為卡特琳娜‧浩洛維佐娃的祈禱》(1974),長篇小說《黑暗沒有影子》(1991)、《美麗的綠色眼眸》(2000)等。
長篇小說《白樺林》是盧斯蒂格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二戰後,在新舊制度更換之際,故事敘述了28個勞改人員在“勞改營”苦悶壓抑的生活。當他們遇到附近村莊一位美麗、熱情的姑娘時,各自內心產生出種種渴望,最終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對自由的向往。作家的創作天馬行空,完全不顧及文學的“傳統模式”,看似零七八碎的對話和毫無條理的情節,恰到好處地烘托出人性的頑強、高尚和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