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朝與朝鮮李朝建立宗藩關系後,雙方有頻繁的使節往來。自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始,出使朝鮮的明代文臣抵達朝鮮後,常與朝鮮文臣賡酬唱和,雙方在詩酒雅會之間寫下許多詩文。朝鮮政府將明使與朝鮮文臣的詩文合並輯錄後刊刻出版,命名為《皇華集》。《皇華集》唱和的規模之大、涉及人員之廣、時間跨度之長,使其成為古代中國與朝鮮文學交流史上的典範。
本書依據史傳、文集、書目、詩話、筆記、方志等全面鉤稽史料,文史互證,以期呈現明代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的整體風貌,展現其詩文唱和的文學性、歷史性、政治性及地理性,以多維視角勾勒出域外漢文學的精神氣韻,並嘗試拓展明代文學研究的版圖。
目錄
序
緒論
上編《皇華集》文學研究
第一章《皇華集》的文學地圖
第一節 北京至鴨綠江︰皇明風景入詠歌
一、北京至山海關
二、山海關至遼陽
三、遼陽至鴨綠江
第二節 鴨綠江至漢城︰東藩山水賦詩章
一、平安道
二、黃海道
三、京畿道
第三節 箕子廟、宣聖廟、孝女碑︰海隅聲教本通華
第二章 《皇華集》的唱和傳統與政治使命
第一節 采風觀俗與潤色太平
第二節 《皇華集》初刻的政治因緣
第三節 斗才爭勝以光耀國家
第四節 朝鮮文化認同感的提升
第三章《皇華集》多彩紛呈的文體
第一節 律詩
一、五律
二、七律
三、排律
第二節 絕句
第三節 古體詩、《詩經》體、《楚辭》體、六言詩和詞
一、古體詩
二、《詩經》體
三、《楚辭》體
四、六言詩
五、詞
第四節 雜體詩
一、神智體
二、回文詩
三、蟬聯體
四、禁體和聯句
第五節 文類
一、賦
二、雜記文
三、序跋文
四、其他文類
第四章 明代詩風觀照下的《皇華集》詩歌
第一節 館閣之風
一、《皇華集》的作者與館閣之風
二、“性情之正”與“鳴太平之盛”
三、頌聖主鳴盛世的詩歌範式
第二節 棋範唐音
一、摹習杜詩
二、摹習李白、韓愈、李賀等人詩風
三、摹習中晚唐山水詩
第五章 歷史鏡像中的《皇華集》詩歌——《李朝實錄》、《皇華集》的互文況讀
第一節 賓主交歡的偽情與真情
一、耐人尋味的“頌歌”
二、尷尬彷徨的跨國友情
第二節 宗藩關系的和諧與罅隙
一、表里如一的事大至誠
二、國家利益與尊嚴的齟齬
下篇 明代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概述
一 倪謙、司馬恂出使朝鮮與《庚午皇華集》
二 陳鑒、高閏出使朝鮮與《丁丑皇華集》
三 陳嘉猷出使朝鮮與《己卯皇華集》
四 張寧出使朝鮮與《庚辰皇華集》
五 金(�是)、張(王成)出使朝鮮與《甲申皇華集》
六 祁順、張瑾出使朝鮮與《丙申皇華集》
七 董越、王敞出使朝鮮與《戊申皇華集》
八 艾璞、高胤先出使朝鮮與《壬子皇華集》
九 徐穆、吉時出使朝鮮與《壬子皇華集》
一○ 唐皋、史道出使朝鮮與《辛巳皇華集》
一一 龔用卿、吳希孟出使朝鮮與《丁酉皇華集》
一二 華察、薛廷寵出使朝鮮與《己亥皇華集》
一三 張承憲出使朝鮮與《乙巳皇華集》
一四 王鶴出使朝鮮與《丙午皇華集》
一五 許國、魏時亮出使朝鮮與《丁卯皇華集》
一六 歐希稷出使朝鮮與《戍辰皇華集》
一七 成憲、王璽出使朝鮮與《戊辰皇華集》
一八 韓世能、陳三謨出使朝鮮與《癸酉皇華集
一九 黃洪憲、王敬民出使朝鮮與《壬午皇華集》
二○ 顧天(土么八�)、崔廷健出使朝鮮與《壬寅皇華集》
二一 朱之蕃、梁有年出使朝鮮與《丙午皇華集》
二二 熊化出使朝鮮與《己酉皇華集》
二三 劉鴻訓、楊道寅出使朝鮮與《辛酉皇華集》
二四 妾曰廣、王夢尹出使朝鮮與《丙寅皇華集》
二五 程龍出使朝鮮與《癸酉皇華集》
余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緒論
上編《皇華集》文學研究
第一章《皇華集》的文學地圖
第一節 北京至鴨綠江︰皇明風景入詠歌
一、北京至山海關
二、山海關至遼陽
三、遼陽至鴨綠江
第二節 鴨綠江至漢城︰東藩山水賦詩章
一、平安道
二、黃海道
三、京畿道
第三節 箕子廟、宣聖廟、孝女碑︰海隅聲教本通華
第二章 《皇華集》的唱和傳統與政治使命
第一節 采風觀俗與潤色太平
第二節 《皇華集》初刻的政治因緣
第三節 斗才爭勝以光耀國家
第四節 朝鮮文化認同感的提升
第三章《皇華集》多彩紛呈的文體
第一節 律詩
一、五律
二、七律
三、排律
第二節 絕句
第三節 古體詩、《詩經》體、《楚辭》體、六言詩和詞
一、古體詩
二、《詩經》體
三、《楚辭》體
四、六言詩
五、詞
第四節 雜體詩
一、神智體
二、回文詩
三、蟬聯體
四、禁體和聯句
第五節 文類
一、賦
二、雜記文
三、序跋文
四、其他文類
第四章 明代詩風觀照下的《皇華集》詩歌
第一節 館閣之風
一、《皇華集》的作者與館閣之風
二、“性情之正”與“鳴太平之盛”
三、頌聖主鳴盛世的詩歌範式
第二節 棋範唐音
一、摹習杜詩
二、摹習李白、韓愈、李賀等人詩風
三、摹習中晚唐山水詩
第五章 歷史鏡像中的《皇華集》詩歌——《李朝實錄》、《皇華集》的互文況讀
第一節 賓主交歡的偽情與真情
一、耐人尋味的“頌歌”
二、尷尬彷徨的跨國友情
第二節 宗藩關系的和諧與罅隙
一、表里如一的事大至誠
二、國家利益與尊嚴的齟齬
下篇 明代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概述
一 倪謙、司馬恂出使朝鮮與《庚午皇華集》
二 陳鑒、高閏出使朝鮮與《丁丑皇華集》
三 陳嘉猷出使朝鮮與《己卯皇華集》
四 張寧出使朝鮮與《庚辰皇華集》
五 金(�是)、張(王成)出使朝鮮與《甲申皇華集》
六 祁順、張瑾出使朝鮮與《丙申皇華集》
七 董越、王敞出使朝鮮與《戊申皇華集》
八 艾璞、高胤先出使朝鮮與《壬子皇華集》
九 徐穆、吉時出使朝鮮與《壬子皇華集》
一○ 唐皋、史道出使朝鮮與《辛巳皇華集》
一一 龔用卿、吳希孟出使朝鮮與《丁酉皇華集》
一二 華察、薛廷寵出使朝鮮與《己亥皇華集》
一三 張承憲出使朝鮮與《乙巳皇華集》
一四 王鶴出使朝鮮與《丙午皇華集》
一五 許國、魏時亮出使朝鮮與《丁卯皇華集》
一六 歐希稷出使朝鮮與《戍辰皇華集》
一七 成憲、王璽出使朝鮮與《戊辰皇華集》
一八 韓世能、陳三謨出使朝鮮與《癸酉皇華集
一九 黃洪憲、王敬民出使朝鮮與《壬午皇華集》
二○ 顧天(土么八�)、崔廷健出使朝鮮與《壬寅皇華集》
二一 朱之蕃、梁有年出使朝鮮與《丙午皇華集》
二二 熊化出使朝鮮與《己酉皇華集》
二三 劉鴻訓、楊道寅出使朝鮮與《辛酉皇華集》
二四 妾曰廣、王夢尹出使朝鮮與《丙寅皇華集》
二五 程龍出使朝鮮與《癸酉皇華集》
余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學術界有老中青三代的說法,表示學術事業代代相傳,如同長江後浪推前浪,不斷地向前推進。具體到一個研究項目或課題計劃,有時也呈現出這種三代傳承的情形,杜慧月這部博士論文《明朝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的撰寫緣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1997年,香港浸會大學的鄺健行教授申請到香港研究資助局The Hong Kong Research Grants Council(簡稱RGC)的研究項目“韓國詩話中有關中國詩人詩作資料的輯錄整理與研究”,他邀請我到香港來做這個項目的研究助理。我當時在四川師範大學工作,雖然已有副教授的職餃,但沒有博士學位。為了學術上得到更大的發展,我愉快地接受了鄺老師的邀請,並申請在完成項目的基礎上另行完成一部博士學位論文。兩年之後,逮個項目如期完成,並被香港研資局組織專家評審為優秀成果(其中的部分成果《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由鄺老師領餃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三年之後,我的博士論文《清代賦論研究》在鄺老師指導下也宣告完成,後來在台灣學生書局出版。
我在擔任鄺老師的韓國詩話研究助理期間,通讀了韓國著名學者趙鍾業教授主編的《韓國詩話叢編》一百余種。在這些詩話中,我發現韓國學者常常征引一種書,名日《皇華集》,那是明朝文臣出使朝鮮與該國文臣的唱和詩文集,頗有學術研究的價值,經過多方尋覓,我發現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有台灣圭庭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皇華集》八大冊,于是利用館際借閱的條件將此八冊全部影印,與數箱藏書一起存放在香港的一位朋友家里。2001年,我轉到中國人民大學任教,兩年後專程赴港將這批書籍資料托運到北京。
2005年,我申請了中國人民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中國明朝與韓國李朝使節唱和詩文研究”的課題。正好杜慧月從河南來考上了我的博士生,我約她與我合作研究這個課題,杜慧月勤奮好學,在研究中對這個課題越來越有興趣,最終選取《明代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作為她的博士論文題目,並在2008年完成論文寫作,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杜慧月的論文以《皇華集》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中國、韓國兩國是唇齒相依的鄰邦,交往關系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明朝和朝鮮的李朝時代,兩國的關系非常密切。當時李朝經常派出使節到北京朝貢,明朝也經常派出使節到漢城宣詔。自明朝景泰元年開始,鑒于朝鮮素稱禮儀之邦,文教發達,明朝廷決定多派文學之士充任使朝鮮正使,派宦官充任使朝鮮副使(偶爾也以宦官為正使),當時的朝鮮尊稱他們為“天使”或“詔使”。朝鮮也派出文學之士充當遠接使或館伴,從鴨綠江邊到漢城全程陪同迎送。詔使與遠接使等人寫下了大量的唱和詩文,朝鮮國王命令刊行,逐漸形成二十四部《皇華集》。“皇華”來自《詩經‧小雅‧皇皇者華》,《左傳,襄公四年》曰︰“《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之詩。言忠臣奉使,能光輝君命,如華之皇皇然。”當時朝鮮國王以此命名的用意,一方面在于表達對明朝的尊崇,另一方面希望《皇華集》成為朝鮮文學創作的範式,以發展朝鮮的文教事業。《皇華集》刊行之後,引起朝鮮講話家的廣泛關注和評論,成為朝鮮詩話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明朝詔使與朝鮮遠接使的唱和詩及朝鮮詩話家的評論,留下了中朝文化交往史上一段形象的佳話。
“相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段詩歌交往的歷史在中韓友好關系蓬勃發展的今天更呈現出非凡的意義和價值。首先,就政治外交層面來講,禮儀辭讓、賦詩言志的風範,對當代的外交家應該有不少啟迪意義。其次,就歷史文獻價值而言,明朝詔使的使朝詩文,除少量還保存在中國之外,大部分在本土已經蕩然無存,因此韓國保存的使朝詩文對《全明詩》、《全明文》的編撰,便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第三,就文學創作與評論價值而言.詔使作品抒情寫景,涵蓋中國詩詞文賦各種體裁,而遠接使的唱和則一律次韻,因奇見巧,排難爭勝,在詩詞唱和的技巧方面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實例。這對于今人從事古典詩詞的創作和古典文學的評論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第四,就旅游開發價值而言,詔使和遠接使的唱和活動,留下多處歷史文化名勝古跡,即使某些樓台亭閣今天已經不存在了,但仍然可以根據唱和詩詞與歷史記載予以有重點地重建,部分恢復其本來面貌。這無疑有著巨大的旅游開發經濟文化價值,《皇華集》是歷史留給中韓兩國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
杜慧月的博士論文分上下兩編。上編是《皇華集》的文學研究,首先以詔使的旅行線路為線索,描畫出從明代北京到朝鮮李朝漢城之間的文學地圖,展現沿途的地理景觀、民俗風情,然後從政治思想與藝術表現兩個方面對中朝文臣唱和詩作具體論述。當時的明朝與朝鮮李朝,既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又存在著宗主國與藩國或稱中心國與衛星國的關系,其間存在著許多政治上的相互合作或算計。這些政治意涵體現在唱和詩作及其雙方詩話的評論之中,精彩紛呈。歷史的經驗教訓對于後人妥當處理國與國之間或國與特殊地區之間的政治關系,也有一定的啟示。《皇華集》中,中朝雙方文臣唱和的文體非常豐富,各體詩詞乃至辭賦皆有。我以為明代的中朝文臣唱和是繼唐代的元白唱和、宋代的蘇黃唱和之後的第三座高峰。中朝文臣唱和詩中政治思想的復雜性和藝術技巧的多樣性,在慧月論文的上編中都有細致入微的論述。
下編運用文獻學的方法,對明朝文臣二十五次出使朝鮮和二十四部《皇華集》(圭庭出版社影印的《皇華集》八大冊涉及二十四次出使,徐穆出使只留有七首詩作,附入了史璞出使的《皇華集》,計二十三部《皇華集》。另有天啟元年劉鴻訓出使的《皇華集》一部單行,故現存《皇華集》共二十四部)的編纂情況作了詳細的梳理,其中包括對明使文臣的生平、著述、出使的時間、在朝鮮的狀況與文學交流活動以及各輯《皇華集》的詩文創作情況作數量統計和考述,使我們對明朝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和了解。
總而言之,杜慧月的博士論文可以說是迄今為止中韓兩國學者對《皇華集》研究最具規模、最有體系的研究成果,這部論文的出版將增進學術界對明朝與李朝時期中朝兩國政治與文學關系歷史的深入了解,當是毫無疑義的。
杜慧月成功完成《皇華集》的研究課題,可以說是達成了我在香港跟從鄺健行老師作韓國詩話研究時早就萌生的心願,這使我感到無比的快慰。
2009年伊始,我回到香港,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任教。香港是一個具有橋梁性質的學術陣地,她在韓國詩話研究中把韓國與中國聯系到一起,也把鄺健行老師、我、杜慧月老中青三代學者聯系到一起。鄺老師雖已年屆古稀,但寶刀未老,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事業之中;我雖也年過半百了,不過學術上還算盛年;杜慧月則正值青春年華,學術前程無量。2011年,我將在香港大學參與主辦第七屆東方詩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屆時,我們老中青三代將在此會師,與其他的老中青三代學者一起,匯入東方詩話學的學術洪流之中,共同推進東方詩學研究事業。心向往之,其樂融融。
詹杭倫序于香港大學主樓
(陸佑堂)241D研究室
2010年7月5日
1997年,香港浸會大學的鄺健行教授申請到香港研究資助局The Hong Kong Research Grants Council(簡稱RGC)的研究項目“韓國詩話中有關中國詩人詩作資料的輯錄整理與研究”,他邀請我到香港來做這個項目的研究助理。我當時在四川師範大學工作,雖然已有副教授的職餃,但沒有博士學位。為了學術上得到更大的發展,我愉快地接受了鄺老師的邀請,並申請在完成項目的基礎上另行完成一部博士學位論文。兩年之後,逮個項目如期完成,並被香港研資局組織專家評審為優秀成果(其中的部分成果《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由鄺老師領餃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三年之後,我的博士論文《清代賦論研究》在鄺老師指導下也宣告完成,後來在台灣學生書局出版。
我在擔任鄺老師的韓國詩話研究助理期間,通讀了韓國著名學者趙鍾業教授主編的《韓國詩話叢編》一百余種。在這些詩話中,我發現韓國學者常常征引一種書,名日《皇華集》,那是明朝文臣出使朝鮮與該國文臣的唱和詩文集,頗有學術研究的價值,經過多方尋覓,我發現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有台灣圭庭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皇華集》八大冊,于是利用館際借閱的條件將此八冊全部影印,與數箱藏書一起存放在香港的一位朋友家里。2001年,我轉到中國人民大學任教,兩年後專程赴港將這批書籍資料托運到北京。
2005年,我申請了中國人民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中國明朝與韓國李朝使節唱和詩文研究”的課題。正好杜慧月從河南來考上了我的博士生,我約她與我合作研究這個課題,杜慧月勤奮好學,在研究中對這個課題越來越有興趣,最終選取《明代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作為她的博士論文題目,並在2008年完成論文寫作,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杜慧月的論文以《皇華集》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中國、韓國兩國是唇齒相依的鄰邦,交往關系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明朝和朝鮮的李朝時代,兩國的關系非常密切。當時李朝經常派出使節到北京朝貢,明朝也經常派出使節到漢城宣詔。自明朝景泰元年開始,鑒于朝鮮素稱禮儀之邦,文教發達,明朝廷決定多派文學之士充任使朝鮮正使,派宦官充任使朝鮮副使(偶爾也以宦官為正使),當時的朝鮮尊稱他們為“天使”或“詔使”。朝鮮也派出文學之士充當遠接使或館伴,從鴨綠江邊到漢城全程陪同迎送。詔使與遠接使等人寫下了大量的唱和詩文,朝鮮國王命令刊行,逐漸形成二十四部《皇華集》。“皇華”來自《詩經‧小雅‧皇皇者華》,《左傳,襄公四年》曰︰“《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之詩。言忠臣奉使,能光輝君命,如華之皇皇然。”當時朝鮮國王以此命名的用意,一方面在于表達對明朝的尊崇,另一方面希望《皇華集》成為朝鮮文學創作的範式,以發展朝鮮的文教事業。《皇華集》刊行之後,引起朝鮮講話家的廣泛關注和評論,成為朝鮮詩話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明朝詔使與朝鮮遠接使的唱和詩及朝鮮詩話家的評論,留下了中朝文化交往史上一段形象的佳話。
“相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段詩歌交往的歷史在中韓友好關系蓬勃發展的今天更呈現出非凡的意義和價值。首先,就政治外交層面來講,禮儀辭讓、賦詩言志的風範,對當代的外交家應該有不少啟迪意義。其次,就歷史文獻價值而言,明朝詔使的使朝詩文,除少量還保存在中國之外,大部分在本土已經蕩然無存,因此韓國保存的使朝詩文對《全明詩》、《全明文》的編撰,便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第三,就文學創作與評論價值而言.詔使作品抒情寫景,涵蓋中國詩詞文賦各種體裁,而遠接使的唱和則一律次韻,因奇見巧,排難爭勝,在詩詞唱和的技巧方面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實例。這對于今人從事古典詩詞的創作和古典文學的評論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第四,就旅游開發價值而言,詔使和遠接使的唱和活動,留下多處歷史文化名勝古跡,即使某些樓台亭閣今天已經不存在了,但仍然可以根據唱和詩詞與歷史記載予以有重點地重建,部分恢復其本來面貌。這無疑有著巨大的旅游開發經濟文化價值,《皇華集》是歷史留給中韓兩國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
杜慧月的博士論文分上下兩編。上編是《皇華集》的文學研究,首先以詔使的旅行線路為線索,描畫出從明代北京到朝鮮李朝漢城之間的文學地圖,展現沿途的地理景觀、民俗風情,然後從政治思想與藝術表現兩個方面對中朝文臣唱和詩作具體論述。當時的明朝與朝鮮李朝,既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又存在著宗主國與藩國或稱中心國與衛星國的關系,其間存在著許多政治上的相互合作或算計。這些政治意涵體現在唱和詩作及其雙方詩話的評論之中,精彩紛呈。歷史的經驗教訓對于後人妥當處理國與國之間或國與特殊地區之間的政治關系,也有一定的啟示。《皇華集》中,中朝雙方文臣唱和的文體非常豐富,各體詩詞乃至辭賦皆有。我以為明代的中朝文臣唱和是繼唐代的元白唱和、宋代的蘇黃唱和之後的第三座高峰。中朝文臣唱和詩中政治思想的復雜性和藝術技巧的多樣性,在慧月論文的上編中都有細致入微的論述。
下編運用文獻學的方法,對明朝文臣二十五次出使朝鮮和二十四部《皇華集》(圭庭出版社影印的《皇華集》八大冊涉及二十四次出使,徐穆出使只留有七首詩作,附入了史璞出使的《皇華集》,計二十三部《皇華集》。另有天啟元年劉鴻訓出使的《皇華集》一部單行,故現存《皇華集》共二十四部)的編纂情況作了詳細的梳理,其中包括對明使文臣的生平、著述、出使的時間、在朝鮮的狀況與文學交流活動以及各輯《皇華集》的詩文創作情況作數量統計和考述,使我們對明朝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和了解。
總而言之,杜慧月的博士論文可以說是迄今為止中韓兩國學者對《皇華集》研究最具規模、最有體系的研究成果,這部論文的出版將增進學術界對明朝與李朝時期中朝兩國政治與文學關系歷史的深入了解,當是毫無疑義的。
杜慧月成功完成《皇華集》的研究課題,可以說是達成了我在香港跟從鄺健行老師作韓國詩話研究時早就萌生的心願,這使我感到無比的快慰。
2009年伊始,我回到香港,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任教。香港是一個具有橋梁性質的學術陣地,她在韓國詩話研究中把韓國與中國聯系到一起,也把鄺健行老師、我、杜慧月老中青三代學者聯系到一起。鄺老師雖已年屆古稀,但寶刀未老,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事業之中;我雖也年過半百了,不過學術上還算盛年;杜慧月則正值青春年華,學術前程無量。2011年,我將在香港大學參與主辦第七屆東方詩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屆時,我們老中青三代將在此會師,與其他的老中青三代學者一起,匯入東方詩話學的學術洪流之中,共同推進東方詩學研究事業。心向往之,其樂融融。
詹杭倫序于香港大學主樓
(陸佑堂)241D研究室
2010年7月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