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世界老二到世界老大的蛻變史!破譯世界老大雄霸全球的歷史密碼!它拿什麼拖垮了前蘇聯?為什麼對日本不是統治而是控制?它又與中國如何博弈未來?美國又與中國如何博弈未來?美國崛起的70年政治策略!這是中國人最關注的美國70年!
目錄
自序︰一部講述“擰巴”美國的強大史
第一篇 羅斯福時期︰逐鹿的年代
第一章 納粹環伺在側,羅斯福能否獨善其身?
愛因斯坦設法鼓動羅斯福研發原子彈
拯救歐洲︰羅斯福只能做,不能說
羅斯福憑什麼能連任三屆總統
第二章 希特勒不會輕易讓羅斯福的陰謀得逞
屢敗屢戰的羅斯福是現實版的阿甘
在丘吉爾的請求下,羅斯福大發慈悲
美國先下手為強,德國後下手遭殃
第三章 偷襲珍珠港並非小日本的終極目標
美國貨物禁運打了日本的七寸
東條英機兩眼一閉就對美國開打
偷襲珍珠港是一場賭博
第四章 美國是個睚眥必報的民族嗎?
日軍勝在硬實力,美軍擁有軟實力
小日本得寸進尺惹怒了羅斯福
絕地反擊,美軍的喜悅溢于言表
第五章 日本怎麼了?竟讓美國愛恨交加
山本埋伏中途島
戰爭之後,演繹的通常是悲劇
第六章 希特勒跳進了誰設的圈套?
希特勒信守諾言——向美國宣戰
艾森豪威爾嶄露頭角
艾森豪威爾治軍有方
第七章 二次世界大戰都“糊弄”了誰?
各國元首各懷鬼胎
巴頓“在北美海灘,我不成功,便成仁!”
三足不鼎力︰英、美、德搶佔先機
隆美爾拿下卡塞林隘口讓希特勒昏了頭
第八章 誰相信諾曼底是個八卦陣?
希特勒早就料到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
希特勒下令建立“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壘”
“剛毅”計劃,解放巴黎,
第九章 瓜分世界必須有妙招
羅斯福吹風,急于分享勝利果實
羅斯福與斯大林的心理戰
第十章 繼續未完成的任務,羅斯福死不瞑目
羅斯福在德日投降前辭世
即將當總統的杜魯門不知道原子彈計劃
日本廣播電台向羅斯福的去世表示敬意
第二篇 杜魯門時期︰在重建世界的日子里
第一章 杜魯門匆匆而就,他能勝任嗎?
杜魯門生意失敗後步入政壇
杜魯門技不如人
第二章 投原子彈只為報復日本?
日本堅決不投降,是一種威脅
農夫想買原子彈炸樹樁
第三章 投一顆原子彈讓日本投降!
日本首相對“波茨坦公告”很不屑
日本頃刻間灰飛煙滅
天皇投降,引發日本軍官叛亂與自殺
第四章 競爭+對抗=冷戰?
巴頓︰統治世界是美國的歷史使命
不給援助,讓蘇聯人民自己照顧自己
杜魯門厭倦了“像哄孩子一樣遷就蘇聯”
第五章 美國領導世界會成功嗎?
世界領導權轉移紀念日
杜魯門煞費苦心為援助,實為實力擴張
“歐洲復興計劃”擱淺
第六章 美國拯救柏林目的何在?
復興歐洲,德國是核心
蘇聯封鎖柏林,美國成為救世主
第七章 要讓杜魯門繼續“杯具”下去嗎?
杜魯門的“杯具”是因為他處在英雄輩出的年代
杜魯門用賣狗皮膏藥的方式競選總統一前途很渺茫
眾人不看好杜魯門連任,幫他想好退休生活
蓋洛普博士預測失敗,杜魯門酣睡中贏得連任
第八章 對于中國,美國只能遙望!
美國一稱霸就把目光轉向中國
“蔣”而不將
過于樂觀,不會成功
“你的調控,我不一定會配合”
第九章 美國“隔山打牛”給誰看?
此處無聲勝有聲
美國要打的不僅僅是朝鮮
第十章 抗美援朝,保護家門
美軍一鼓作氣越過三八線
美軍屢戰屢敗,少將陣亡
第十一章 老將軍被辭引發的“政治陰謀”
打敗仗直接影響到權威
內部斗爭何時休
杜魯門與全國民眾的斗爭
第三篇 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假寐”期
第一章 艾森豪威爾不負眾望榮膺折桂
平凡家庭也能出將才
“制造”政治團隊
第二章 所謂的“結束戰爭,走向和平”
中國要打持久戰,美國卻厭倦了戰爭
前台“安排和平”,後台“計劃戰爭”
第三章 戰後,美國為何又武裝日本?
戰爭本身也是一種市場經濟
戰爭只損耗了日本25%的國力
1952年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就恢復如初
第四章 六個男人改寫了美國史
尼克松的發跡史
麥卡錫用“親共”的罪名搞垮馬歇爾
第五章 炮制“多米諾骨牌”理論就有救嗎?
美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象征
“拯救”越南,理論不一定適用
領導世界,一定也不寂寞
第六章 拿什麼拯救你,台灣?
中國板塊,早已讓美國垂誕三尺
“保衛台灣”是美國打開中國大門的第幾步?
第七章 政治斗爭不需要理由
斯大林之死引發的政治風暴
赫魯曉夫的合縱連橫
蘇聯打算與資本主世界“和平共處”?
赫魯曉夫與尼克松的廚房交鋒
第八章 種族對抗的路要走多遠
種族隔離引發的一場戰爭
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凝聚了全部黑人
第九章 誰在那里統治,誰就真正地統治世界
把眼光放在最有用的地方——中東
美蘇聯合反對英法,美國進軍中東
第十章 站在蘇聯的肩膀上發射衛星
拿什麼把蘇聯比下去
另闢蹊徑,掙回面子
第十一章 堅決不向蘇聯道歉的後果很嚴重
U-2偵察機引發的口舌戰
打敗蘇聯,美國就是世界老大
艾森豪威爾總統受到八萬炮彈的致敬
第一篇 羅斯福時期︰逐鹿的年代
第一章 納粹環伺在側,羅斯福能否獨善其身?
愛因斯坦設法鼓動羅斯福研發原子彈
拯救歐洲︰羅斯福只能做,不能說
羅斯福憑什麼能連任三屆總統
第二章 希特勒不會輕易讓羅斯福的陰謀得逞
屢敗屢戰的羅斯福是現實版的阿甘
在丘吉爾的請求下,羅斯福大發慈悲
美國先下手為強,德國後下手遭殃
第三章 偷襲珍珠港並非小日本的終極目標
美國貨物禁運打了日本的七寸
東條英機兩眼一閉就對美國開打
偷襲珍珠港是一場賭博
第四章 美國是個睚眥必報的民族嗎?
日軍勝在硬實力,美軍擁有軟實力
小日本得寸進尺惹怒了羅斯福
絕地反擊,美軍的喜悅溢于言表
第五章 日本怎麼了?竟讓美國愛恨交加
山本埋伏中途島
戰爭之後,演繹的通常是悲劇
第六章 希特勒跳進了誰設的圈套?
希特勒信守諾言——向美國宣戰
艾森豪威爾嶄露頭角
艾森豪威爾治軍有方
第七章 二次世界大戰都“糊弄”了誰?
各國元首各懷鬼胎
巴頓“在北美海灘,我不成功,便成仁!”
三足不鼎力︰英、美、德搶佔先機
隆美爾拿下卡塞林隘口讓希特勒昏了頭
第八章 誰相信諾曼底是個八卦陣?
希特勒早就料到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
希特勒下令建立“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壘”
“剛毅”計劃,解放巴黎,
第九章 瓜分世界必須有妙招
羅斯福吹風,急于分享勝利果實
羅斯福與斯大林的心理戰
第十章 繼續未完成的任務,羅斯福死不瞑目
羅斯福在德日投降前辭世
即將當總統的杜魯門不知道原子彈計劃
日本廣播電台向羅斯福的去世表示敬意
第二篇 杜魯門時期︰在重建世界的日子里
第一章 杜魯門匆匆而就,他能勝任嗎?
杜魯門生意失敗後步入政壇
杜魯門技不如人
第二章 投原子彈只為報復日本?
日本堅決不投降,是一種威脅
農夫想買原子彈炸樹樁
第三章 投一顆原子彈讓日本投降!
日本首相對“波茨坦公告”很不屑
日本頃刻間灰飛煙滅
天皇投降,引發日本軍官叛亂與自殺
第四章 競爭+對抗=冷戰?
巴頓︰統治世界是美國的歷史使命
不給援助,讓蘇聯人民自己照顧自己
杜魯門厭倦了“像哄孩子一樣遷就蘇聯”
第五章 美國領導世界會成功嗎?
世界領導權轉移紀念日
杜魯門煞費苦心為援助,實為實力擴張
“歐洲復興計劃”擱淺
第六章 美國拯救柏林目的何在?
復興歐洲,德國是核心
蘇聯封鎖柏林,美國成為救世主
第七章 要讓杜魯門繼續“杯具”下去嗎?
杜魯門的“杯具”是因為他處在英雄輩出的年代
杜魯門用賣狗皮膏藥的方式競選總統一前途很渺茫
眾人不看好杜魯門連任,幫他想好退休生活
蓋洛普博士預測失敗,杜魯門酣睡中贏得連任
第八章 對于中國,美國只能遙望!
美國一稱霸就把目光轉向中國
“蔣”而不將
過于樂觀,不會成功
“你的調控,我不一定會配合”
第九章 美國“隔山打牛”給誰看?
此處無聲勝有聲
美國要打的不僅僅是朝鮮
第十章 抗美援朝,保護家門
美軍一鼓作氣越過三八線
美軍屢戰屢敗,少將陣亡
第十一章 老將軍被辭引發的“政治陰謀”
打敗仗直接影響到權威
內部斗爭何時休
杜魯門與全國民眾的斗爭
第三篇 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假寐”期
第一章 艾森豪威爾不負眾望榮膺折桂
平凡家庭也能出將才
“制造”政治團隊
第二章 所謂的“結束戰爭,走向和平”
中國要打持久戰,美國卻厭倦了戰爭
前台“安排和平”,後台“計劃戰爭”
第三章 戰後,美國為何又武裝日本?
戰爭本身也是一種市場經濟
戰爭只損耗了日本25%的國力
1952年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就恢復如初
第四章 六個男人改寫了美國史
尼克松的發跡史
麥卡錫用“親共”的罪名搞垮馬歇爾
第五章 炮制“多米諾骨牌”理論就有救嗎?
美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象征
“拯救”越南,理論不一定適用
領導世界,一定也不寂寞
第六章 拿什麼拯救你,台灣?
中國板塊,早已讓美國垂誕三尺
“保衛台灣”是美國打開中國大門的第幾步?
第七章 政治斗爭不需要理由
斯大林之死引發的政治風暴
赫魯曉夫的合縱連橫
蘇聯打算與資本主世界“和平共處”?
赫魯曉夫與尼克松的廚房交鋒
第八章 種族對抗的路要走多遠
種族隔離引發的一場戰爭
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凝聚了全部黑人
第九章 誰在那里統治,誰就真正地統治世界
把眼光放在最有用的地方——中東
美蘇聯合反對英法,美國進軍中東
第十章 站在蘇聯的肩膀上發射衛星
拿什麼把蘇聯比下去
另闢蹊徑,掙回面子
第十一章 堅決不向蘇聯道歉的後果很嚴重
U-2偵察機引發的口舌戰
打敗蘇聯,美國就是世界老大
艾森豪威爾總統受到八萬炮彈的致敬
序
本書不是一部學術意義上的歷史著作,作者懇請您把它視為一本以美國近代史為藍本而創作的歷史文學。它以編年體為基本體例,采用紀傳體的敘事風格,采擷70年來發生在美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事件,追尋源頭、梳理過程、建立邏輯、挖掘人物關聯,還原事件原貌。在此基礎上,描摹通俗易懂的歷史畫卷,刻畫生動鮮活的人物性格,挖掘靈動深邃的塵封故事,附帶點點滴滴的微言大義。
您會發現,影響世界40年的雅爾塔體系是小羅斯福一盤未能下完的棋;給美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益處的“阿波羅”計劃,其實是肯尼迪總統出于冷戰需要而啟動的,是意識形態的產物。您會注意到,民主黨發動的戰爭多半有強烈的理想主義特色,而共和黨發動的戰爭多是實用主義哲學作祟的結果。您還會發現,發生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其火種在20年前就已經埋下,而海灣戰爭又給10年後的“9‧11”埋下了新的禍根。“9‧11”之後,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采取的“預防性進攻”之所以適得其反,是因為第43任總統小布什放棄了他父親老布什“被動進攻”的戰略。
為探究這些千絲萬縷的關聯,作者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撿起一顆顆散落的貽貝,精心研磨,串成了一條完整的邏輯鏈——它可能是歷史的宿命、也可能是貪婪的欲望使然,亦或量變到質變的爆發。它可能包含治世的良策,轉折點上的迷失,間或“我粘結繩索、油漆甲板,密謀反對國家”的無病呻吟。一系列興衰嬗變背後,或許沒有可資復制的亙古規律,一鱗半爪的碎片未見得一葉而知秋。但由此衍生出來的文明與思考,卻逐步融入美國民族的血液中,成為美國精神的淵藪。
用文學的方式寫歷史,就必須有一個基本的歷史觀。必須承認作者的歷史觀是支離破碎的,因為作者對獲取真相感到悲觀。美國哲學家拉爾夫‧艾默生說︰“沒有歷史,只有傳記。”作者認為“傳記”掩蓋歷史真相的情況並不罕見。正如蘇聯總理雷日科夫所說的那樣,“歷史不過是時代的人質,人們抄寫歷史的目的無非是取媚新一代統治者。但是歷史總有說出真相的一天。”作者相信,雷日科夫說的“那一天”,其實就是每一天。
正因為如此,歷史被賦予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定義︰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的“當代”屬性把史學家推人了一個曾參殺人的道德困境,戲說歷史能夠大行其道,原因大抵在此。至于真相,那是沒有的——至少絕對真相是沒有的。日軍轟炸珍珠港而美國理所當然地向軸心國宣戰,你以為那是真相,實際上很多史學家都懷疑這是羅斯福總統的“苦肉計”;不少學者懷疑美國是否真的登上過月球,但是還原歷史真相後這種懷疑就變得相當淺薄。造成這些尷尬現狀的原因在于︰除去物理意義上的事實和天文意義上的紀年之外,任何真相都有可能被加工過。嚴格地說,真相跟時間有關︰時間往前走,真相就不斷地被改變,這才是真相的哲學含義。
既然真相跟時間有關,作者就盡量拉長歷史的視界,從更悠久、更廣義的背景中探尋歷史原貌。這可能給讀者帶來了一些麻煩,那就是您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不得不順帶閱讀其他國家的歷史。比如您閱讀“朝鮮戰爭”時,您會了解到朝鮮與中國長達兩千年的歷史淵源;閱讀“海灣戰爭”時,您會了解到伊拉克六干多年的悠久文明,您還會對“十字軍東征”的前因後果略知一二。這些資料縱看是一部70年的美國斷代史,橫看又是一本世界斷代史的剪影。
說到特色,必須承認世界上存在一個“美國特色”。與歷史上的巴比倫帝國、羅馬帝國、蒙元帝國、大英帝國比較起來,美利堅帝國有其鮮明的個性。它不喜歡攻城掠地、擴疆拓土。以美國的影響和實力,它完全可以將古巴、巴拿馬甚至伊拉克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盡管這些國家都以不同打方式挑釁過美國並給美國帶來麻煩,但美國寧肯容忍這些麻煩反復重演,也不願意像大英帝國或者蒙元帝國那樣將其“殖民化”,美國更喜歡間接地控制,以節約管理帝國的成本。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有點懶惰。實際上這就是美國的性格,它講究實際,有點散漫,不喜歡自尋煩惱。所以美國從來不承諾自己對人類負有責任——正如“冷戰之父”喬治‧凱南所說︰“我們沒必要欺騙自己,利他主義和恩澤世界都是奢侈品。”但美國又是矛盾的,它不愛承擔責任,卻喜歡到處惹是生非,一旦因此惹出麻煩或者陷入泥潭,就縮回到“責任”的衣缽中,霸權主義就被包裝到“輸出理想和價值觀”的華麗外衣下。這就是美國特色的核心——“擰巴”。
“擰巴”的生活折磨美國不是一朝一夕了。二戰時期,當美國軍隊和蘇聯軍隊還在戰場上同仇敵愾地與法西斯軍隊作戰時,羅斯福和丘吉爾就悄悄地算計斯大林;“馬歇爾計劃”旨在復興歐洲,美國卻從歐洲賺得盆滿缽滿;美國發動越戰的本意是抵御共產主義,結果卻讓越南完全倒向了中國和蘇聯;美國發動海灣戰爭本想消滅霸權,結果引火燒身地招致了“9‧11”恐怖襲擊;美國發動反恐戰爭本想消滅恐怖主義,結果恐怖主義在美國本土生根發芽,成為對美國最具威脅的力量……美國本想領導世界,結果經常受到別國的教訓,因為美國越來越力不從心。
受到這種“擰巴”生態的影響,美國政治和外交常常走一步退三步。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杜魯門的朝鮮戰爭,卻給越南戰爭開了口子——他給吳庭艷寫了一封讓人想入非非的信,肯尼迪就以這封信為由發動了越南戰爭;約翰遜本想從越南撤軍,結果派到越南的部隊達到頂峰;尼克松以積極反共進入美國的政治舞台,他上台卻石破天驚地跑到北京,和毛主席興致勃勃地談論“右派”問題。進入21世紀,第一位美國總統小布什把十幾萬軍隊派到中亞去打反恐戰爭,第二位總統奧巴馬執政後卻撤回了軍隊,甚至連“體面的和平”也不要。然而奧巴馬也是“擰巴”的,他從中東撤軍的同時,又調動最先進的武裝力量劍指東亞,天知道下屆總統會不會以收拾奧巴馬爛攤子的承諾而當選。
不要恥笑美國的“擰巴”,因為中國也有同樣的糾結。一方面,我們拒絕承認美國是世界的領導者;另一方面,與美國平分秋色的願望讓我們孤枕難眠。一方面,我們認為美國的理想有點烏托邦;另一方面,我們相信正是這些烏托邦的理想引領著科技和思想的進步。一方面,美國總統被輿論拷問時我們喜歡冷眼旁觀;另一方面,當美國總統離開白宮時,我們又樂于參與到是非功過的討論之中。
……
您會發現,影響世界40年的雅爾塔體系是小羅斯福一盤未能下完的棋;給美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益處的“阿波羅”計劃,其實是肯尼迪總統出于冷戰需要而啟動的,是意識形態的產物。您會注意到,民主黨發動的戰爭多半有強烈的理想主義特色,而共和黨發動的戰爭多是實用主義哲學作祟的結果。您還會發現,發生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其火種在20年前就已經埋下,而海灣戰爭又給10年後的“9‧11”埋下了新的禍根。“9‧11”之後,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采取的“預防性進攻”之所以適得其反,是因為第43任總統小布什放棄了他父親老布什“被動進攻”的戰略。
為探究這些千絲萬縷的關聯,作者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撿起一顆顆散落的貽貝,精心研磨,串成了一條完整的邏輯鏈——它可能是歷史的宿命、也可能是貪婪的欲望使然,亦或量變到質變的爆發。它可能包含治世的良策,轉折點上的迷失,間或“我粘結繩索、油漆甲板,密謀反對國家”的無病呻吟。一系列興衰嬗變背後,或許沒有可資復制的亙古規律,一鱗半爪的碎片未見得一葉而知秋。但由此衍生出來的文明與思考,卻逐步融入美國民族的血液中,成為美國精神的淵藪。
用文學的方式寫歷史,就必須有一個基本的歷史觀。必須承認作者的歷史觀是支離破碎的,因為作者對獲取真相感到悲觀。美國哲學家拉爾夫‧艾默生說︰“沒有歷史,只有傳記。”作者認為“傳記”掩蓋歷史真相的情況並不罕見。正如蘇聯總理雷日科夫所說的那樣,“歷史不過是時代的人質,人們抄寫歷史的目的無非是取媚新一代統治者。但是歷史總有說出真相的一天。”作者相信,雷日科夫說的“那一天”,其實就是每一天。
正因為如此,歷史被賦予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定義︰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的“當代”屬性把史學家推人了一個曾參殺人的道德困境,戲說歷史能夠大行其道,原因大抵在此。至于真相,那是沒有的——至少絕對真相是沒有的。日軍轟炸珍珠港而美國理所當然地向軸心國宣戰,你以為那是真相,實際上很多史學家都懷疑這是羅斯福總統的“苦肉計”;不少學者懷疑美國是否真的登上過月球,但是還原歷史真相後這種懷疑就變得相當淺薄。造成這些尷尬現狀的原因在于︰除去物理意義上的事實和天文意義上的紀年之外,任何真相都有可能被加工過。嚴格地說,真相跟時間有關︰時間往前走,真相就不斷地被改變,這才是真相的哲學含義。
既然真相跟時間有關,作者就盡量拉長歷史的視界,從更悠久、更廣義的背景中探尋歷史原貌。這可能給讀者帶來了一些麻煩,那就是您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不得不順帶閱讀其他國家的歷史。比如您閱讀“朝鮮戰爭”時,您會了解到朝鮮與中國長達兩千年的歷史淵源;閱讀“海灣戰爭”時,您會了解到伊拉克六干多年的悠久文明,您還會對“十字軍東征”的前因後果略知一二。這些資料縱看是一部70年的美國斷代史,橫看又是一本世界斷代史的剪影。
說到特色,必須承認世界上存在一個“美國特色”。與歷史上的巴比倫帝國、羅馬帝國、蒙元帝國、大英帝國比較起來,美利堅帝國有其鮮明的個性。它不喜歡攻城掠地、擴疆拓土。以美國的影響和實力,它完全可以將古巴、巴拿馬甚至伊拉克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盡管這些國家都以不同打方式挑釁過美國並給美國帶來麻煩,但美國寧肯容忍這些麻煩反復重演,也不願意像大英帝國或者蒙元帝國那樣將其“殖民化”,美國更喜歡間接地控制,以節約管理帝國的成本。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有點懶惰。實際上這就是美國的性格,它講究實際,有點散漫,不喜歡自尋煩惱。所以美國從來不承諾自己對人類負有責任——正如“冷戰之父”喬治‧凱南所說︰“我們沒必要欺騙自己,利他主義和恩澤世界都是奢侈品。”但美國又是矛盾的,它不愛承擔責任,卻喜歡到處惹是生非,一旦因此惹出麻煩或者陷入泥潭,就縮回到“責任”的衣缽中,霸權主義就被包裝到“輸出理想和價值觀”的華麗外衣下。這就是美國特色的核心——“擰巴”。
“擰巴”的生活折磨美國不是一朝一夕了。二戰時期,當美國軍隊和蘇聯軍隊還在戰場上同仇敵愾地與法西斯軍隊作戰時,羅斯福和丘吉爾就悄悄地算計斯大林;“馬歇爾計劃”旨在復興歐洲,美國卻從歐洲賺得盆滿缽滿;美國發動越戰的本意是抵御共產主義,結果卻讓越南完全倒向了中國和蘇聯;美國發動海灣戰爭本想消滅霸權,結果引火燒身地招致了“9‧11”恐怖襲擊;美國發動反恐戰爭本想消滅恐怖主義,結果恐怖主義在美國本土生根發芽,成為對美國最具威脅的力量……美國本想領導世界,結果經常受到別國的教訓,因為美國越來越力不從心。
受到這種“擰巴”生態的影響,美國政治和外交常常走一步退三步。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杜魯門的朝鮮戰爭,卻給越南戰爭開了口子——他給吳庭艷寫了一封讓人想入非非的信,肯尼迪就以這封信為由發動了越南戰爭;約翰遜本想從越南撤軍,結果派到越南的部隊達到頂峰;尼克松以積極反共進入美國的政治舞台,他上台卻石破天驚地跑到北京,和毛主席興致勃勃地談論“右派”問題。進入21世紀,第一位美國總統小布什把十幾萬軍隊派到中亞去打反恐戰爭,第二位總統奧巴馬執政後卻撤回了軍隊,甚至連“體面的和平”也不要。然而奧巴馬也是“擰巴”的,他從中東撤軍的同時,又調動最先進的武裝力量劍指東亞,天知道下屆總統會不會以收拾奧巴馬爛攤子的承諾而當選。
不要恥笑美國的“擰巴”,因為中國也有同樣的糾結。一方面,我們拒絕承認美國是世界的領導者;另一方面,與美國平分秋色的願望讓我們孤枕難眠。一方面,我們認為美國的理想有點烏托邦;另一方面,我們相信正是這些烏托邦的理想引領著科技和思想的進步。一方面,美國總統被輿論拷問時我們喜歡冷眼旁觀;另一方面,當美國總統離開白宮時,我們又樂于參與到是非功過的討論之中。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