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一個人的自傳,也是一代人的青春正傳,更是我們這個社會從清純年代走向物欲橫流的客觀記錄。作者曾三次高考落榜,也曾懷揣一把五分硬幣,在寒風刺骨中逃票流浪京城,被饑寒逼迫出寫歌的才能後,從此就走上追夢的旅程,雖走過如林坎坷,但卻無比堅定。他南下廣州,三闖北京,其間擺過小攤,當過民工、化工廠工人,賣過打口碟,做過推銷員,後因朋友相助,甚至做過近兩年的北大中文系“編外生”。于是,作者個人的經歷在本書中,以一代人的形象集體呈現。那一個人的心路歷程,與一個國家的精神變遷不離形影。其真實令人震撼,其幽默令人捧腹,其真情令人落淚,其深刻令人省悟。這是一部轉型期中國人生存狀態的真實記錄,一個時代思想與文化形態變遷的標志文本。
目錄
序 行吟詩人的長安夢
第一章 五塊錢,開始北漂
第二章 小城里的夢想
第三章 第一次北大“編外生”
第四章 化工廠工人、小商販、推銷員……
第五章 在北大的日子
第六章 她離去之後……
第七章 “中國首屆不插電音樂會”
第八章 高校巡演與央視晚會
第九章 我的音樂工作窒與《月牙泉》
第十章 干杯吧,朋友!
第一章 五塊錢,開始北漂
第二章 小城里的夢想
第三章 第一次北大“編外生”
第四章 化工廠工人、小商販、推銷員……
第五章 在北大的日子
第六章 她離去之後……
第七章 “中國首屆不插電音樂會”
第八章 高校巡演與央視晚會
第九章 我的音樂工作窒與《月牙泉》
第十章 干杯吧,朋友!
序
2006年前,我從沒留意自己最喜歡的歌《月牙泉》的詞曲作者叫楊海潮,直到認識這個人。
來到北京後,我曾在北新橋附近蝸居過好幾年,當時那一片還沒有進行舊城改造。在香餌胡同口,有一家音像店,大約在1999年的冬天,總在循環放幾首歌招攬顧客,其中一首歌便是田震唱的《月牙泉》。它一下子便擊中了我心中的軟處,尤其听到︰“我的心里藏著憂郁無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個地方都在改變/她是否也換了容顏。”我的思緒就回到了甘肅,那塊我度過四年大學時光的土地,回到春日榆葉梅開、柳絲拂面的校園。
其實,21300年我才有緣去敦煌,去看莫高窟和月牙泉。坐在泉邊的流沙上,我想起自己在滿城冠蓋的京華這些年來艱難的打拼。問自己︰為什麼非要逃離大西北,去那個繁華的京城呢?回到旅館後,扯下一頁信紙寫下了一首詩《月牙泉的等待》,開頭是這樣寫的︰
“什麼時候/你的眼淚流盡了/便匯成,這股清泉/你的等待,風化成/三危山上的雅丹/和秦時的冷月、漢時的寒關/一起長眠/一千年還是一萬年?”
很明顯,詩受到了舒婷《神女峰》的影響,且《月牙泉》的旋律和歌詞總縈繞在耳邊,大有“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我知道古代的詩詞是可以配上曲子由歌手來歌唱的,所以如插上翅膀,在帝國的廣袤疆域內飛翔。而我的詩,不但由于常年的公文和新聞報道寫作使詩意祜竭,而且也沒有旋律給它以生命,只能是躺在我抽屜里的幾行字。
與海潮結識後,知道他是《月牙泉》的詞曲作者,我一下子覺得那樣親切。更讓我慚愧的是,他竟然從沒有去過敦煌,對月牙泉只是想象。我心有不甘地說了句,見面真不如想象。
後來隨著兩人的交往,我發現我們雖然生長的自然環境差別甚大,但氣味相投遂引為同調。我比他早12天來到這個世界,于是,70年代初生人的我倆,常說的話題便是我們這代人的經歷。我發現兩人的少年時代心路歷程是那樣相似,曾對他說︰我們算是給這個國家農耕文明唱挽歌的一代,還抓住點理想主義的尾巴。我們的下一代,是徹底擁抱了工商文明。
他深以為然,幾回酒酣時,就找一個KTV,為我們一幫哥們唱他那首不如《月牙泉》《樓蘭新娘》知名的《生于七十年代》。
一張木頭小方桌/圍著伙伴們和我/我們在听岳飛傳/高寵正在挑滑車/紅燈牌的收音機/寬廣我兒時的天地/真的感謝劉蘭芳/讓我學會去想象/我想你,我想你/那些屬于我的快樂記憶/我想你,我想你/仿佛夢過一場了無痕跡/那年學習張海迪/我們去街上掃地/我得了全班的第一/讓我自豪了一學期/高三那年我愛上/坐在我前排的姑娘/一次無意的對望/她的羞澀永難忘/我想你,我想你/那些屬于我的快樂記憶/我想你,我想你/仿佛夢過一場了無痕跡/小學語文第二冊/有一只烏鴉找水喝/好像在說現在的我/日復一日的奔波/朝九晚五的人群/走著現在的這個我/要忙的事情有很多/只是少了些快樂。
再後來,我讀完他這部《流浪北京的日子》的書稿,便不再把他看成一個音樂人,而認為他是這個時代幾乎快要絕跡的行吟詩人。一路吟唱,走進京華。
我們或許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後一撥、只有是幸運兒才能離開故土走進大都市的農村和小城鎮青年,在我們以後,中國的年輕人如潮水一般集體離鄉,中國人的故鄉,地不分南北已呈現空巢化了。而在我和海潮的青少年時代,高考(古代是科考)和從軍依然是小地方青年走出故鄉、改變命運的兩條狹窄的小道。那時候的高考真正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我比海潮幸運,應該說比他更能遵循世俗的路徑,考上了西北一所不錯的大學。而海潮,以行吟詩人的豪氣與膽識,闖進了北京。
海潮雖然在漢唐古都、地理上的長安周邊長大,在唐代他的家鄉屬于京畿道,但而今已然殘破,風光不再。北京,在我們這代人的眼中,就如漢唐的士人眼中的長安。事實上,由于長安是中國兩個強盛王朝漢、唐的首都,她不是簡單的一個地理名詞,而成了這個國家都城的代稱。兩宋時,“長安”就是汴梁和臨安,元、明、清時,“長安”就是北京;民國時,“長安”則是南京;而今,北京又成了“長安”。
我和海潮,或許更多的同齡人,年少時都有一個長安夢。我的實現方式,則是循古人的路徑,高中黃榜,獲得進城的資格。而海潮讓我佩服和尊敬的是,他在連續高考落榜後,腰揣五元錢的硬幣,敢于逃票來到陌生的“長安”。相比較而言,我的夢更為平庸與現實。
1992年春節過後,海潮在寶雞隨意爬上一輛東去北京的火車時,我在哪里呢?很有可能當時也坐在火車里,由南往北,到鄭州往西折向蘭州。兩輛車在隴海線上交錯而過也未可知。
好多年過去了,能在“長安”結識海潮,是我的幸運。
長安居,大不易,自古皆然。當年唐帝國各地籍籍無名的士子們來到亞洲的心髒長安城,無不希望在這個繁華的帝都里實現自己的夢想。其中的幸運者,有些如孟郊那樣,因題名雁塔從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有些如李白那樣,靠自己的才華,讓賀知章這樣的文壇祭酒驚呼“謫仙人”,為之“金龜換酒”。後一種方式,看起來浪漫而傳奇,但卻要艱辛得多,非有過人才華和堅強毅力者所不能至也!
海潮走的是後一條路。他自嘲為“六無人員”(無戶口、無學歷、無工作、無錢、無房子以及無個頭),憑一個“關中愣娃”的倔強,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地闖進“長安城”,從連簡譜都不識的起點,到成為一個知名的詞曲作家,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然而,我並不把這本書看成是一部尋常的“北漂”成功史、樂壇軼事集或中年人回憶錄,作如是觀則會降低本書的歷史厚度,而認為這部書在為一種人甚至是一代人精神作傳。我相信多年以後,這部書能成為記錄一個時代思想變遷與文化形態的文本。讀完這本書的人,應當相信,在任何一個時代,哪怕是物欲橫流、人情澆灕、世風日下的時代,有詩人氣質的人,依然有生存下去並獲得成功的理由與機遇——只要能堅守,不放棄。
……
來到北京後,我曾在北新橋附近蝸居過好幾年,當時那一片還沒有進行舊城改造。在香餌胡同口,有一家音像店,大約在1999年的冬天,總在循環放幾首歌招攬顧客,其中一首歌便是田震唱的《月牙泉》。它一下子便擊中了我心中的軟處,尤其听到︰“我的心里藏著憂郁無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個地方都在改變/她是否也換了容顏。”我的思緒就回到了甘肅,那塊我度過四年大學時光的土地,回到春日榆葉梅開、柳絲拂面的校園。
其實,21300年我才有緣去敦煌,去看莫高窟和月牙泉。坐在泉邊的流沙上,我想起自己在滿城冠蓋的京華這些年來艱難的打拼。問自己︰為什麼非要逃離大西北,去那個繁華的京城呢?回到旅館後,扯下一頁信紙寫下了一首詩《月牙泉的等待》,開頭是這樣寫的︰
“什麼時候/你的眼淚流盡了/便匯成,這股清泉/你的等待,風化成/三危山上的雅丹/和秦時的冷月、漢時的寒關/一起長眠/一千年還是一萬年?”
很明顯,詩受到了舒婷《神女峰》的影響,且《月牙泉》的旋律和歌詞總縈繞在耳邊,大有“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我知道古代的詩詞是可以配上曲子由歌手來歌唱的,所以如插上翅膀,在帝國的廣袤疆域內飛翔。而我的詩,不但由于常年的公文和新聞報道寫作使詩意祜竭,而且也沒有旋律給它以生命,只能是躺在我抽屜里的幾行字。
與海潮結識後,知道他是《月牙泉》的詞曲作者,我一下子覺得那樣親切。更讓我慚愧的是,他竟然從沒有去過敦煌,對月牙泉只是想象。我心有不甘地說了句,見面真不如想象。
後來隨著兩人的交往,我發現我們雖然生長的自然環境差別甚大,但氣味相投遂引為同調。我比他早12天來到這個世界,于是,70年代初生人的我倆,常說的話題便是我們這代人的經歷。我發現兩人的少年時代心路歷程是那樣相似,曾對他說︰我們算是給這個國家農耕文明唱挽歌的一代,還抓住點理想主義的尾巴。我們的下一代,是徹底擁抱了工商文明。
他深以為然,幾回酒酣時,就找一個KTV,為我們一幫哥們唱他那首不如《月牙泉》《樓蘭新娘》知名的《生于七十年代》。
一張木頭小方桌/圍著伙伴們和我/我們在听岳飛傳/高寵正在挑滑車/紅燈牌的收音機/寬廣我兒時的天地/真的感謝劉蘭芳/讓我學會去想象/我想你,我想你/那些屬于我的快樂記憶/我想你,我想你/仿佛夢過一場了無痕跡/那年學習張海迪/我們去街上掃地/我得了全班的第一/讓我自豪了一學期/高三那年我愛上/坐在我前排的姑娘/一次無意的對望/她的羞澀永難忘/我想你,我想你/那些屬于我的快樂記憶/我想你,我想你/仿佛夢過一場了無痕跡/小學語文第二冊/有一只烏鴉找水喝/好像在說現在的我/日復一日的奔波/朝九晚五的人群/走著現在的這個我/要忙的事情有很多/只是少了些快樂。
再後來,我讀完他這部《流浪北京的日子》的書稿,便不再把他看成一個音樂人,而認為他是這個時代幾乎快要絕跡的行吟詩人。一路吟唱,走進京華。
我們或許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後一撥、只有是幸運兒才能離開故土走進大都市的農村和小城鎮青年,在我們以後,中國的年輕人如潮水一般集體離鄉,中國人的故鄉,地不分南北已呈現空巢化了。而在我和海潮的青少年時代,高考(古代是科考)和從軍依然是小地方青年走出故鄉、改變命運的兩條狹窄的小道。那時候的高考真正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我比海潮幸運,應該說比他更能遵循世俗的路徑,考上了西北一所不錯的大學。而海潮,以行吟詩人的豪氣與膽識,闖進了北京。
海潮雖然在漢唐古都、地理上的長安周邊長大,在唐代他的家鄉屬于京畿道,但而今已然殘破,風光不再。北京,在我們這代人的眼中,就如漢唐的士人眼中的長安。事實上,由于長安是中國兩個強盛王朝漢、唐的首都,她不是簡單的一個地理名詞,而成了這個國家都城的代稱。兩宋時,“長安”就是汴梁和臨安,元、明、清時,“長安”就是北京;民國時,“長安”則是南京;而今,北京又成了“長安”。
我和海潮,或許更多的同齡人,年少時都有一個長安夢。我的實現方式,則是循古人的路徑,高中黃榜,獲得進城的資格。而海潮讓我佩服和尊敬的是,他在連續高考落榜後,腰揣五元錢的硬幣,敢于逃票來到陌生的“長安”。相比較而言,我的夢更為平庸與現實。
1992年春節過後,海潮在寶雞隨意爬上一輛東去北京的火車時,我在哪里呢?很有可能當時也坐在火車里,由南往北,到鄭州往西折向蘭州。兩輛車在隴海線上交錯而過也未可知。
好多年過去了,能在“長安”結識海潮,是我的幸運。
長安居,大不易,自古皆然。當年唐帝國各地籍籍無名的士子們來到亞洲的心髒長安城,無不希望在這個繁華的帝都里實現自己的夢想。其中的幸運者,有些如孟郊那樣,因題名雁塔從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有些如李白那樣,靠自己的才華,讓賀知章這樣的文壇祭酒驚呼“謫仙人”,為之“金龜換酒”。後一種方式,看起來浪漫而傳奇,但卻要艱辛得多,非有過人才華和堅強毅力者所不能至也!
海潮走的是後一條路。他自嘲為“六無人員”(無戶口、無學歷、無工作、無錢、無房子以及無個頭),憑一個“關中愣娃”的倔強,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地闖進“長安城”,從連簡譜都不識的起點,到成為一個知名的詞曲作家,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然而,我並不把這本書看成是一部尋常的“北漂”成功史、樂壇軼事集或中年人回憶錄,作如是觀則會降低本書的歷史厚度,而認為這部書在為一種人甚至是一代人精神作傳。我相信多年以後,這部書能成為記錄一個時代思想變遷與文化形態的文本。讀完這本書的人,應當相信,在任何一個時代,哪怕是物欲橫流、人情澆灕、世風日下的時代,有詩人氣質的人,依然有生存下去並獲得成功的理由與機遇——只要能堅守,不放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