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雅克‧阿塔利編著的《卡爾‧馬克思》從客觀、多面的角度,介紹了馬克思偉大的一生。本書以歷史時間為縱線,論述了馬克思的思想和理論的形成過程。主要章節有︰德意志哲學、歐洲革命、英國經濟學家、共產國際的領導人、《資本論》之思想家、最後的戰斗、世界精神等。《卡爾‧馬克思》中,還敘述了馬克思一家富有情感的生活和與恩格斯的偉大友誼。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德意志哲學(1818-1843年)
第二章 歐洲革命(1843年10月-1849年8月)
第三章 英國經濟學家(1849年8月-1856年3月)
第四章 共產國際的領導人(1865年4月-1864年12月)
第五章 《資本論》之思想家(1865年1月-1871年10月)
第六章 最後的戰斗(1871年12月-1883年3月)
第七章 世界精神
參考書目
 

任何一位作家都從未擁有過比他更多的讀者,.任何一位革命者都未曾匯聚過比他更多的希望,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不再引發更多的注解,同時將某些宗教創立者棄之一旁,任何人對20世紀所產生的影響力都無法與卡爾‧馬克思相提並論。

然而,在我們目前所處的21世紀初露黎明之前,馬克思的各種理論以及他對世界的構想在全球範圍內都遭到了抵制;以他的名義構建起來的政治實踐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桶。今天,幾乎沒有人還會去研究他,人們確信,馬克思曾經認為資本主義瀕臨滅亡而社會主義觸手可及,事實上他過于樂觀了。在有些人眼中,他甚至被視為人類歷史上某些打上深刻烙印的逆行倒施之舉的主要責任人。

仔細閱讀馬克思的著作,人們會發現他比所有人都更早看到資本主義是如何異化人們的行為的。人們向樣會發現他從不認為資本主義日薄西山,他也從不相信社會主義可能會在某個單獨的國家內成為現實,與此相反的是,他稱贊自由貿易與世界化,他還預言,如果革命突然爆發,那它只能以超越早已普遍化的資本主義的形式出現。

重新回顧馬克思的一生,我們還會意識到這位在無數悖論之中被審視的卓絕靈魂充滿了極度的現代性。

首先,因為他所生活的時代與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驚人地相似。如今,亞洲在人口數量上佔據統治地位,而經濟領域則被盎格魯一撒克遜人所把持。如今,民主體制與市場正試圖佔領全球。正如今天,科學技術為能源與商品生產帶來變革;通信、技藝與思想體系昭示著勞動艱辛度的大幅度減輕。如今,沒有人知道市場是否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增長浪潮,抑或是處于各類矛盾的頂點之處。如今,最發達國家與最貧困國家之間的差距依然巨大。如今,一些暴力甚至極端的壟斷集團強烈反對市場的全球化、民主的發展以及世俗化進程。如今,,一些人開始向往另一種能使人擺脫貧困、異化與痛苦的親如手足般的生活。如今,許多作家與政治人物都在搶奪發現新出路的機遇,不管人們願意與否,他們都會將人引領至此。如今,一些勇敢的男女,特別是像馬克思那樣的新聞工作者,為言論自由、寫作自由以及思想自由作出了犧牲。如今,資本主義在全球佔據支配地位,處處影響著勞動成本,並將歐洲國家的組織形式變為一種世界模板。

其次,因為馬克思的行動是我們當前社會的主要構成之源︰正是在他所創建的共產國際中,社會民主從此誕生;20世紀的某些獨裁政權在歪曲馬克思理想的同時得以建立。時至今日,有些國家依舊深受貽害。正是通過馬克思開啟的社會科學,我們的國家概念與歷史概念逐步形成。正是由于將他視作杰出代表的新聞業,人們從未停止理解這個世界,而世界也因此不斷變化。

最後,因為馬克思身上會合了當代西方人的所有特質。猶太教告訴他貧窮讓人無法容忍,生活的價值在于它能改善人類的命運。基督教使他懷揣夢想,對能夠獲得解放並人人互助友愛的未來充滿希望。一文藝復興賦予了他理性思索世界的志向。普魯士讓他確信哲學是科學之首,而國家則是一切權力的可怕心髒。法國給予了他信念,讓他懂得大革命是解放人類的條件。英國人使他對民主、經驗主義與政治經濟學飽含熱愛。最後,他繼承了整個歐洲對普世價值與自由的迷戀。

借助于這些他時而承擔時而摒棄的遺產-,-他成為了普世價值的政治思考者以及弱勢群體的捍衛者。即使在他之前的多位哲學家已經從整體來思索人類,馬克思依然是將世界理解為一個政治、經濟、科學和哲學綜合體的第一人。就像他的首位思想導師黑格爾一樣,他希冀完整地洞悉現實;但與黑格爾不同的是,馬克思只在人類歷史中而非上帝的統治中觀察現實世界。他對每一門學科與每一門語言都表現出驚人的求知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努力探求整個世界以及人類自由的原動力。他代表著一種世界精神。

總之,這位被放逐者——也是過去幾個世紀里唯一一種新興宗教的奠基者——非比尋常的人生軌跡,讓我們懂得我們如今的生活是如何構築在這些奇人的基礎之上,當通往權力的道路向他們敞開之時,他們卻選擇生活在社會邊緣,窮困潦倒,從而保存夢想的權方,企盼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今天的我們有義務向他們致謝。同時,馬克思著作的遭遇,向我們揭示了夢想中最美好的部分是如何逐漸偏離,最終陷入非人暴行的泥淖。

當我談論馬克思時,我既不會夸張也不含憂傷。我從來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從這個詞的任何一個層面來看我都不是。馬克思的作品也沒有陪我度過我的青年時期;這或許顯得讓人難以置信,在我研讀科學、法律、經濟與歷史的那段時期,我甚至從不打算念出他的名字。我與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接觸,必須回溯到我對他作品遲到的閱讀,以及我與《致馬克思》一書的作者路易‧阿爾蒂塞爾之間的一次通信。從那以後,這位巨擘與他的著作就從未離開我半步。馬克思以他精準的思想、有力的辯證法、強大的推理、清楚的分析、激烈的批判、幽默的話語與明晰的構想深深地吸引了我。隨著研究不斷加深,我越來越感到有必要了解他對市場、價格、生產、貿易、權力、不公平、異化、商品、人類學、音樂、時間、醫學、物理、財產、猶太教和歷史所持的觀念。如今,我意識到了馬克思學說的兩面性,也無法苟同他的多位繼承者所得出的各種結論。但是,如果我對他的所思所想並未滿懷好奇,如果我對他的作品毫無興致,那麼我也不會投身于對馬克思的解讀中。

成百上千類研究,幾十種傳記都涉及了這位享譽全球的思想大師,這些資料要麼將他塑造為聖徒,要麼對他充滿仇恨,幾乎沒有一個能夠擱置作者的主觀情感。他的每一行字都引發了數百頁憤怒無比或狂喜不已的評論。有的人將馬克思描繪為政治冒險家、金融野心家、家庭暴君或是社會寄生蟲。另外一些人則視他為預言家、外星人、頭號經濟大家,是社會科學、新歷史學、人類學甚至是精神分析學之父。還有一些人竟然稱馬克思為最後一位基督教哲學家。今天,當共產主義在這顆星球上似乎已被永遠抹去,馬克思的思想也不再是權力關鍵點之時,我們最終得以用客觀的、嚴肅的,也是真正有用的方式來評價他。

所以,現在是時候去除偽裝,用現代人的思維來講述馬克思那不可思議的命運以及他非同常人的智慧與政治軌跡,從而了解他如何以不滿三十歲的年齡就撰寫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廣為流傳的政治文本;揭示他與金錢、勞動、女人之間的獨特關聯;發現這位針砭時事之人的卓越之處。從而借同樣的契機,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19世紀,到處是暴力與戰爭、窮困與屠殺、獨裁與鎮壓、苦難與瘟疫,所有這些與浪漫主義的光芒、資產階級小說的芬芳、歌劇院的瓖金鍍邊以及“美好時期”的舞台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