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與我》一書,出自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的遺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敘述角度和方式,回顧了自己40年來所目睹的梁思成個人和家庭的各種遭遇,忠實記錄了她與梁思成相識、相知、相戀並一同走過的苦難歲月的過程。在從學生、同事、助手到伴侶的角色轉換中,作者也完成了從妻子到梁思成建築思想堅定的捍衛者的飛躍。因為作者對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多年近距離的接觸,因而,其筆下梁、林兩位的形象真實、生動,使讀者有機會了解到一個有別于熒屏、小說之外的梁思成、林徽因,極具可讀性。
《梁思成、林徽因與我》行文流暢,飽湛情感,作者從自己與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談起,穿插著對梁、林關于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的理解,又在敘述自身經歷的同時,記錄下了“反右”、“文革”等特殊時期的點滴史實,跳出了狹小的家庭圈子,以自身的經歷見證了宏大的歷史變遷。因而,本書不是名人瑣事的堆砌,更非關于名人的獵奇之作,而是如《往事並不如煙》一樣以一人、一家經歷見證歷史的嚴肅作品。
林洙,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遺孀,1962年與梁思成結婚,陪伴梁思成走過了下一年的艱難歲月。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華大學梁思成主持的中國建築史編撰小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以赴整理梁思成遺稿,先後參與編輯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築畫集》、《梁思成全集》等書,另著有《大匠的因惑》、《建築師梁思成》、《叩開魯班的大門——中國營造不社史略 》等書。
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
自述
序 寫給梁思成和林徽因
一 梁思成夫婦
二 十個兒女的大家庭
三 歸來
四 中國營造學社
五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六 最後的一次古建調查
七 榮譽
八 他給了學生們什麼
九 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
十 北京啊北京!——未被采納的“梁陳方案”
十一 徽因走了
十二 “大屋頂”
十三 永相隨,難相隨
十四 屈辱與磨難
十五 留做反面教員
十六 永別
十七 與君同在
梁思成年譜
梁思成著作一覽表
英文著作目錄
自述
序 寫給梁思成和林徽因
一 梁思成夫婦
二 十個兒女的大家庭
三 歸來
四 中國營造學社
五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六 最後的一次古建調查
七 榮譽
八 他給了學生們什麼
九 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
十 北京啊北京!——未被采納的“梁陳方案”
十一 徽因走了
十二 “大屋頂”
十三 永相隨,難相隨
十四 屈辱與磨難
十五 留做反面教員
十六 永別
十七 與君同在
梁思成年譜
梁思成著作一覽表
英文著作目錄
序
粱思成和林徽因在我和我的妻子的一生中所產生的影響是獨特的。或許,我們的經歷正足以表明他們二位的某種國際聯系和國際影響。1932年與他們初次相識時,我們剛剛來到北平要進行四年研究生的學習,而他們則剛剛從沈陽迂回北平,開始在中國營造學社工作。在我們歷來結識的人士中,他們是最具有深厚的雙重文化修養的。因為他們不僅受過正統的中國古典文化的教育,而且在歐洲和美國進行過深入的學習和廣泛的旅行。這使他們得以在學貫中西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審美興趣和標準。
戰前的北平生活和一道在山西省的一次野外古建築調查旅行,使我們結下了親密的友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又在中國的西部重逢,那時他們都已成了半殘的病人,卻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不顧一切地致力干學術研究。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是不畏困難、獻身科學的崇高典範。當時,林徽因身患肺結核,梁思成則因青年時代一次車禍的後遣癥而使脊椎受傷。然而,不論是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絲毫不影響他們對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就是在戰時的這一時期,梁思成寫成了《圖像中國建築史》。他用英文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建築的寶藏及其結構原理。在外國人看來,他們在自己專業中的成就幾乎是無與倫比的。他們一道探訪並發現了許多中國古建築的珍貴遺構。並且,由于受過專門教育,因而他們有能力把它們介紹給現代世界,並作出科學的描述和分析。這也是因為他們既通曉中國古典文化,又懂得作為藝術和科學的外國建築。在憂患的戰時生活中能獲得如此成就,說明他們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水平,而且還有崇高的品德修養,而正是後者使他們能夠始終不渝地堅持自我犧牲,堅定地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戰前的北平生活和一道在山西省的一次野外古建築調查旅行,使我們結下了親密的友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又在中國的西部重逢,那時他們都已成了半殘的病人,卻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不顧一切地致力干學術研究。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是不畏困難、獻身科學的崇高典範。當時,林徽因身患肺結核,梁思成則因青年時代一次車禍的後遣癥而使脊椎受傷。然而,不論是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絲毫不影響他們對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就是在戰時的這一時期,梁思成寫成了《圖像中國建築史》。他用英文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建築的寶藏及其結構原理。在外國人看來,他們在自己專業中的成就幾乎是無與倫比的。他們一道探訪並發現了許多中國古建築的珍貴遺構。並且,由于受過專門教育,因而他們有能力把它們介紹給現代世界,並作出科學的描述和分析。這也是因為他們既通曉中國古典文化,又懂得作為藝術和科學的外國建築。在憂患的戰時生活中能獲得如此成就,說明他們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水平,而且還有崇高的品德修養,而正是後者使他們能夠始終不渝地堅持自我犧牲,堅定地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